早餐市場已經突破了3000億,雖然跟餐飲總體規模的3萬億相去甚遠,但是3000億這個市場對於一個普通創業者而言,完全夠了,體量足夠大。
這幾年餐飲外賣飛速發展,去年外賣的總體交易量在1500億左右,但是早餐市場的佔比卻是很低。
午餐和晚餐外賣那麼火,很多人就打起來早餐外賣的主意,但遺憾的是無論是美團早餐、餓了麼,還是聚美優品每天、早餐佳、呆鵝早餐等等都紛紛關閉了早餐外賣業務!
早餐外賣難道是坑?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如何辨別真需求和偽需求呢?為什麼早餐很難做外賣?
首先,早餐外賣市場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1、現在城裡不少人不吃早飯,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在雙休日更是如此!
2、家裡有老人或家人保姆一大早起來做早飯!
其次,根據《早餐中國》的報告,他們對於四個一線城市和六個二三線城市將近3000名消費者進行了仔細的調查,這些人當中將近70%的人一周在家只吃2-3頓早餐,而這個數據在幾年前是77%,可以看出人們大部分會選擇在外面買早餐,或者在外吃早餐。
早餐要求個性化低,吃飽就行
很多人早餐常年累月是吃一個種類,比如北方人喜歡吃油條,南方人喜歡吃包子!
個性化低,沒要求,吃飽就行,人類在兩類情況下對吃飯沒要求:
1、飢不擇食:戰爭年代
2、急不擇食:比如早餐或很急急著趕車,沒有時間考慮是吃什麼,所以車站機場基本沒什麼好吃的,因為你急不擇食!
所以造成了早餐是就近原則,門口或馬路邊順路買,邊走變吃,在公交車裡吃包子是常事,但很少見過在公交車裡吃午飯或晚飯的。
2早餐外賣的付出和
創造出的商業價值不對等
通常情況下,選擇外賣的消費場景只有可能在家庭、辦公室這兩個地方;而這兩個地方放在早上的時間就會有一個特徵,時間極短;
如果在家庭,你會在吃完早餐後就出門,待在家裡的時間並不長;即便不吃,時間一到你也是必須出門的;
同樣,辦公室是要上班的地方,你最多就只能在上班前或上班後前面一段小小的時間來解決早餐問題。而這段時間是多久呢?平均的理想時間是15分鐘!
那麼外賣早於或晚於這15分鐘送到都會有問題,比如早到用戶不在目的地、公司門還沒開、用戶還在睡覺、晚到又影響就餐時間等問題。
而午餐的時間就要長得多,且用戶是處於下班待在目的地不走的狀態,有合理的就餐時間與行為。
要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就得做好這15分鐘,動用商家的所有資源集中在這短短的15分鐘,即使很難做到,也要用盡全力實現這個目標,因為它是實現用戶價值的基本要素。
如果做不到,請不要參與這個與時間賽跑的戰場。
對了,這15分鐘不是指一天內只有15分鐘,而是根據早餐就餐的理想時間區分出來的,早餐就餐時間主要集中在8點到9點半,這段時間內根據不同用戶的行為,大概會產生3至4段理想的15分鐘,總共累計其實也就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在實現「理想的15分鐘」準時送達的路上,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1、高度標準的產品與生產流程
產品必須單一化,你每天最多只能生產幾個品類;產品屬性也必須是高度標準且能量產,比如你可以想像一樣的時間你炒一個菜和烤幾十個麵包的區別,而且後續還會有分揀、打包、保溫、食品運輸的問題。
2、短距離配送
從產品打包好後到送達目的地,距離必須不能遠,雖說業界普遍認為外賣的輻射距離是3公裡,但在這個問題上是能更短就不要更長,而且目的地與下一單的距離也只求更短。
3、極度精準的路線規劃
因為時間極其有限,留給配送員的時間並不多,如何在短時間內多送達幾個地點就需要極度精準的路線規劃,是一個以秒為單位的計算過程,且配送員還需要清楚每一位用戶什麼時間送達最合適。
4、大量的配送員
時間的不充沛所帶來的問題就是配送員不可能出現在多個目標地點,除非有任意門;那麼要短時間內完成大量不同地點的送餐任務,就需要大量的配送員。
5.、目標地點需要具備成熟的商業配套
這點也是相當關鍵的,如果辦公樓的電梯因為每天早上的上班高峰期而擁擠不堪、大排長龍,那幾乎就等於癱瘓了,此時選擇爬樓梯可能都更快。
如果採用辦公樓樓下自提的方式,更理想的是有成熟配套的自提櫃,且有一定保溫作用,但有這樣條件的辦公樓也是屈指可數的。
嗯...這就是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那麼你就可以想像它在早上送餐的高峰期,8:00-9:00這段時間,整個流程的複雜和短時並發數是什麼量級了;
這點可能成熟的物流公司都未必能做到,這裡面對時間集中度的要求相當高,因為黃金的就餐時間和產品保溫情況都是基本條件,相對於一般物流公司送的是「貨品」而言,允許的時間範圍就要長很多了。
當我們費了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後,讓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早餐外賣的一般客單價。
相比起午餐和晚餐,早餐的客單價是要低得多的。
平均消費不到10元,雖然市面上也有20多元水平的早餐,但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簡直是逆天的價格,不是吃進嘴裡的東西值不值這個價格。
而是一頓早餐有沒有必要!連肯德基的定價都在10元左右,早餐能吃到20元已經非常奢華了!
因為通常情況下,頻繁消費且剛需性強的早餐首先是填飽肚子,其次才是營養等有附加值的事情,所以定價太高並不符合市場消費習慣。
那就以10元為例,10元能有多少利潤空間呢?
1、產品成本多少?
外行一聽說是餐飲行業都說至少有50%,那就是5元咯?
我想說並不是的,其實多出來的50%是根據你的成本結構而決定的,而這種說法很可能是來源於很久很久以前傳統的餐飲行業的成本結構,它們需要這50%就能健康運轉。為了便於我們理解,這裡就先假設成本是5元好了。
2、人力成本是多少?
人力資源的構成至少包含產品、物流配送、運營、後勤等人員,那麼這些人加一起生產的每一份早餐成本能低於5元或者更低嗎?
3、日常運營成本是多少?
你每天要花多少錢來維持品牌、曝光度、廣告、流量、房租水電、生活消耗品、器材用具的折舊上?
回答了這幾個問題後,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利潤空間了。
很多需求看起來是藍海,沒人做,但我們要仔細洞察其中的機會和風險,仔細觀察午餐和早餐產品差異,消費者購物心理和行為差異,頻率和價格差異,物流和配送差異,門門道道實在太多,思考的多了,自然能分辨機會和陷阱。
作為餐飲人要多洞察,分辨真需求和偽需求,留個你這輩子的機會可能只有一次!
來源:品牌內容官、餐飲O2O
想加入餐飲微信群的朋友請加主編微信:2432584414,備註:加群,我們需要「麒麟才子」的你,更需要有播音興趣的你,歡迎原創投稿,歡迎大家在文章後面留言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