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一個小仙女,都有一顆想燙頭的心。經典的大波浪、新興的羊毛卷、難駕馭的泡麵頭……每個將要邁進理髮店的精緻女孩,可能都會考慮自己究竟適合哪種燙髮髮型,男生們也會被Tony老師安利錫紙燙、煙花燙等等髮型進階教程。
冷燙,熱燙,陶瓷燙,離子燙,數碼燙,螺旋燙,編織燙……燙髮花樣真是多啊。什麼紋理,什麼蓬鬆度,什麼修飾度,期待燙髮後的顏值分分鐘upup。可是頭髮怎麼就變成了鋼絲卷,甚至乾枯分叉了呢?在燙頭髮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燙髮後又要注意什麼呢?
Part.1
燙髮需知己——頭髮的構造
頭髮由毛杆和毛囊兩部分組成。毛杆由內向外分為三部分:毛髓質( medulla ),毛皮質( cortex )和毛鱗片(cuticle)。毛髓質,處於頭髮的最內層,由互相分離的透明多角形化細胞組成,支撐頭髮韌性和強度;毛皮質,是毛髮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由纖維狀的皮質細胞組成,含有大量自然色素粒子來顯示出頭髮的原色,它決定了頭髮的彈性、曲度、拉伸強度和顏色;毛鱗片,也可以稱為毛小皮,分布於頭髮的最外層,成鱗片狀由髮根排列至發尾,起保護作用,頭髮的粗硬、光澤也取決於本層,遇到溫水及鹼性物質會膨脹張開。
毛髮剖面圖
來源於參考文獻[1]
頭髮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85%-90%)、脂類、黑色素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個胺基酸分子中至少存在一個氨基(-NH2)和羧基(-COOH),每兩個胺基酸分子之間脫水縮合形成肽鏈,所形成的眾多肽鏈通過胺基酸分子之間進行的二硫鍵、鹽鍵、氫鍵、醯胺鍵、酯鍵等結合方式形成了角蛋白纖維,這些鍵協同作用,使得頭髮具有相當強韌抗拉特性,而且能夠穩定地維持或直或卷的形狀。燙髮過程就需要打斷其中最堅固的二硫鍵,造型後再重構二硫鍵。
圖片來源:Veer圖庫
Part.2
燙髮要知彼——燙髮的原理
燙髮是一種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頭髮經歷的過程大致可分為軟化、捲曲、定型三部曲。燙髮所使用的藥水相應分為兩部分:軟化劑和定型劑。
軟化劑的主要組成是還原劑和鹼化劑,目前最常用的還原劑是巰基乙酸,這種物質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不過目的都是相同的:它將會與蛋白質中的二硫鍵發生反應,將這些連接斷開。負責調整pH值的鹼化劑有氨水、單乙醇胺、銨鹽等。就是因為這些成分的存在,使得燙髮藥水會有股臭臭的味道,經久不散。
圖片來源:Veer圖庫
經過軟化的頭髮會軟趴趴的,Tony老師會選擇不同大小的捲髮槓,在頭髮的不同部位造型。拉直頭髮和燙卷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在改變頭髮形狀時,用的工具不一樣。拉直是在頭髮化學鍵被破壞的時候,利用拉直板讓頭髮形狀定型;而捲髮則是使用捲髮槓。
圖片來源:Veer圖庫
接下來,定型劑會負責促進新的二硫鍵形成。定型劑中的有效成分是氧化劑和酸性劑,最常用的氧化劑是過氧化氫,此外還有用到溴酸鈉等。在氧化劑的作用下,角蛋白的半胱氨酸之間會再次形成二硫鍵。新形成的二硫鍵不僅恢復了頭髮的韌性,同時也會將頭髮持久地固定在髮型師卷好的形狀上。
圖片來源:Veer圖庫
Part.3
燙髮護理應知曉
燙髮雖美,但是過程中使用的氧化劑和還原劑會損害頭髮, 原先斷開的二硫鍵不能全部接回,破壞了原有的蛋白質結構,使頭髮強度降低、容易斷裂、乾燥無光澤, 對皮膚也有刺激作用。
正常(左)與燙髮後(右)頭髮掃描電鏡結構對比
(正常頭髮,毛小皮形態完整, 與毛杆貼合緊密,毛小皮的游離緣光滑,似疊瓦狀;燙後的頭髮,毛小皮有翹起,有脫附現象,部分毛小皮邊緣微卷,或呈鋸齒狀。)
來源於參考文獻[2]
為減小燙髮的傷害,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短時間內頻繁燙髮。
(2)選擇品質好的染燙產品。
(3)選擇燙髮技術專業點的Tony老師也很重要,他不僅決定了你燙髮的最終效果,還掌握著頭髮燙後的受損程度。每個人發質不一樣,燙髮劑用量、塗抹技巧、軟化時間、卷槓力度、定型時間都應該有所區別。比如軟化過程中,Tony老師會抽出一根頭髮,拉一拉,判斷軟化程度,軟化程度不夠,造型捲曲效果可能不夠好,但過於軟化,頭髮損傷程度也會更大。
(4)燙髮後,選擇使用修復產品,從而使毛鱗片光滑。
(5)避免日常生活對頭髮的損傷,比如光照、日曬等。
(6)適度吹發,儘量擦乾頭髮表面水分再吹,調低吹發溫度,順著頭發生長方向吹,減少對頭髮毛鱗片的損傷。
了解了燙髮的小知識,我們再邁進理髮店時就是有備而戰了,一起創造顏值新巔峰吧!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參考文獻
[1] Mu WW, Li ZZ. The Natural Plant Hair-dying[J].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2019,43(19):8-13.
[2] Cai L, Fang WX, Wang L. The damage of perm and dyeing to hair and the reparative effect of shampoo and hair conditioner on hair[J]. Clin Dermatol, 2008, 37(6):351-353.
[3] Bielfeldt S, Brandt M, Wilhelm K P. Extrinsic Hair Aging: Cosmetic Treatment Concepts and Biophysical Test Methods[J]. J Cosmet Sci., 2010,32 (6). 422-434.
[4] Lee Y, Kim YD, Pi LQ, et al. Comparison of hair shaft damage after chemical treatment in Asian, White European, and African hair. Int J Dermatol. 2014,3(9):1103-1110.
[5] Joo KM, Kim AR, Kim SN, et al.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amino acids and lipids in human hair altered by dyeing, perming and bleaching. Exp Dermatol. 2016,25(9):729-731.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雪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已獲得授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本文首發於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編輯:井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