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生跌跌撞撞、三起三落,他以驚人的豁達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拯救了自己,同時他也看穿了人情世故,特別是經歷生死考驗期間,朋友們紛紛遠離,而有三種人經歷了考驗。
蘇軾喜歡交友,他的朋友圈很廣,除了那些同道中人之外,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農夫、村婦和歌姬,都能把他當做可以信賴的好朋友。
蘇軾的朋友遍天下,一方面是因為作為宋朝最偉大文學家,同時兼具多項才藝,很多人以成為他的朋友為榮;同時作為天生的樂天派,他也喜歡交友。
雖然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大多數朋友可以共享樂,卻很難共患難。在他四十二歲那年,剛剛就任湖州知州,突然攤上了一宗官司,朝中幾位御史狀告蘇軾譏諷朝廷,如果案件坐實必會賜死。
有人常說,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事情沒有攤到自己的頭上。蘇軾也不例外,突遭厄運,一向樂觀豁達的蘇軾方寸大亂,他欲跳河自盡,被人攔下。他準備好了藥物,一旦被判死刑,立即自殺。
當時蘇軾已被限制人身自由,只有依靠他的朋友們給他在外圍周旋救援,在各方的顫抖中,蘇軾一方最終取得了成功,蘇軾被貶謫至黃州謀得一個閒差。這其中三種朋友為他據理力爭。
血緣關係的親人
當宋神宗派員追攝蘇軾的聖旨下達後,朝中駙馬秘密遣人告知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立即行動,一面派人通報消息,一面謀劃應對之策;蘇軾被看押期間,他的兒子蘇邁每日探監送飯,同時焚燒書稿,以免牽連他人。
在古代,有些罪行株連九族,即使是親戚遇到重大罪責,也會急忙劃清界限,唯恐避之不及。而冒著殺身之禍極力挽救親人,包括私傳消息、毀滅證據等,也是難能可貴的,在生死考驗面前,蘇軾的親戚沒有拋棄他,而是與他共生死。
深厚情誼的朋友
蘇軾被提訊期間,朝中很多正義之士為辯解,當時的宰相吳充在朝堂仗義執言:陛下的朝堂上難道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嗎?身患重病的曹太后出面幹預:我給你物色了蘇軾、蘇轍兩位太平宰相,你怎麼能殺了他們二人?朝中其他蘇軾的好友也想方設法為他周旋。
毫無疑問,那些為蘇軾奔走施救的朋友中,一定存在怕牽連到自己的投機者,但是更多的朋友是想在朋友危難之際,近一些微薄之力,他們或許能力有限,或許苦無良策,但是他們的情誼是真摯的,而這也正是蘇軾平日裡積下的陰德,關鍵時候起了作用。
仗義執言的政敵
讓人感到不解的是,他的政敵居然在關鍵時候幫助了自己。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在北宋變法期間,蘇軾和蘇轍站在了司馬光這個陣營,與王安石纏鬥數年之久,然而蘇軾遇難,王安石上書聖上:盛世不可殺士人,這對於挽救蘇軾的性命起了很大作用。
與王安石同時營救蘇軾的還有章惇,他與蘇軾原是知己,後因變法政見不同翻臉成仇。但關鍵時刻,他駁斥嫉妒蘇軾才華的參知政事王珪,宋神宗當場表示贊同。王安石和章惇都是具有浩然正氣和坦蕩胸懷的北宋文人,我可以在你得勢時攻擊你,但當你失勢時,我絕不會落井下石,甚至還出手施救。
其實現實就是如此,當一個人得意的時候,會有一大幫所謂的朋友,而真正的朋友需要經過考驗才能辨出真偽來,蘇軾的故事發人深省,那些能夠患難與共,經歷了生死考驗的朋友才值得珍惜。
交友一定要慎重,這是蘇軾的故事告訴我們的真諦,你認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