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山
很多人會愛別人,卻忘記了,最該愛的人,永遠是自己。
畢竟每個人的一生,總能遇到很多的人,就算有人對你好,但萬一那個人還未到,或者突然離去,你又該如何自處?
記得《好好愛自己》中有句話:「讓自己愛上自己,會心微笑,讓心回歸你,變成你生命的神聖空間和寶藏,你將感到心靈的富足,不再害怕失去什麼,不再害怕被遺棄,心自然能安定下來。」
多少人的不幸福,從來都不是因為沒人愛,而是因為忘記了,最應該對自己好的人,一直是自己。
有人愛你時,是如此,沒人愛時,更是如此。
而你往往會發現,只有你自己,可以一輩子對自己好,只有有能力對自己好的時候,才有能力對別人好。
別人的好,是有多變性的
總有人喜歡相信承諾,尤其是一個人承諾對自己好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似乎更加具有誘惑性。
但是,承諾總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說出口,又能保證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人在真愛一個人時,是發自內心的想對她好,可是,這份愛並不一定會有一生的保質期。
就像別人對你好時,是真的,保證要一輩子時,可能也是真的,但是一輩子誰也不能真的保證,可能連變了的人都沒想過,自己真的有天會變了心。
《正如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以為,陳子俊會愛自己一輩子,甚至連陳子俊都如此認為,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那個承諾的人,無奈說了聲對不起。
賀函對羅子君說過一句話:「如果能夠交到朋友,那是驚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
我們永遠無法掌控他人的情緒,永遠不知道他對你的好可以維持多久。人的感情是多變的,也許上一秒還在說著海枯石爛的誓言,下一秒就變成形同陌路的陌生人。
認真談一段戀愛時,都以為他是此生唯一值得信賴,可以依靠的人,但真到了分手時,也沒覺得那麼的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心裡都藏著一個真知,深知「靠山山會倒,靠娘娘會老」的道理。
徐志摩在康橋遇見林徽因時,愛得多麼熾烈,甚至為了她,迫不及待要和身懷大肚的張幼儀離婚,在那個時代,這幾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寧可做一個負心漢,也要和林徽因在一起。
誰又能想到,這樣看似真摯深刻的愛情,會在轉眼的功夫,發生大逆轉,他很快就喜歡上了別人,這樣的愛如何能夠給人安全感?
說的再好聽,不到最後,便不算永恆,不可真的當真。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再愛也可能說變就變。
自己對自己好,是餘生的一種保障
人最該學會的,是不管有沒有人愛,都能直立行走,別人的好,都是錦上添花,你自己應該是塊錦,才能有人添花。
世間大多幸福的情感,不是整天跟在他身後搖尾乞憐,你從不缺愛,也不需要他來施捨愛,何況這樣得來的愛並不值錢。
如果一定要有一段美妙的交往,那一定是你們被彼此身上的特質所吸引。
正如每天掛在網上聊天的人,都是因為心裡空虛一樣,渴望別人施捨感情和善意的人,也是因為心裡缺愛。
如果學會愛自己,你的生活會豐富多彩,任何時候都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本我在陪伴且愛著自己。
有的人,為了愛一個人,失去了自我,放下了尊嚴,愛他甚至超過愛自己,最後變得面目全非,依然未能達成所願。
愛最好的狀態,是雙方存在於彼此心裡,而又不被完全佔據。你可以愛他,但不需要把全部的愛都給他。
真正幸福的人,心裡都有一桿標尺,當對方給予自己愛時,也會適當回報這樣的愛,如果對方不那麼愛自己,就會收回自己的愛。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相處模式,也不會讓自己心底缺失了愛。
懂得自己對自己好,其實是對人生的一種保障。
因為這是你唯一可控,並且可以得到的無限多的愛,哪怕累點,也總比靠著別人,委屈求全要好。
如果真的如此,當你感到不安時,便不要再去擔心對方是不是不愛你了,只要自己愛自己,又有什麼可怕的。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世界所有的愛,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你沒辦法勉強任何人對你好,因為這樣的好也並非出於真心。
當你依賴上某人時,不代表他一定要時刻滿足你的需求,即便他很愛你,也未必可以顧全你的感受,到時候你只能一遍遍說服自己,不要那麼依賴。
人這一輩子,只有自己可以一輩子對自己好。
能夠遇到愛自己的人是種幸福,就算遇不到也沒什麼遺憾,懂得愛自己就是你人生最大的籌碼,走到哪裡都可以活得多姿多彩。
有什麼愛,比自己愛自己更輕鬆簡單呢?正如王爾德曾說過:「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END—
今日話題:
你是一個懂得如何愛自己的人嗎?
歡迎留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