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伴隨著大家廣泛的模仿和二次創作,黑人抬棺舞在全球範圍爆紅。不過,這幾天,美國的醫護人員卻因為扛著疑似裝著新冠患者屍體的屍袋跳起抬棺舞而引發了眾怒。
在視頻中,醫護人員扛著的疑似屍袋上寫著covid19,儘管有人為其辯護稱屍袋中裝的並不是真的屍體,這段視頻寓意為病毒送葬,因為他們剛剛打敗了病毒。但大多數人依然認為在這種特殊時期用,這種娛樂方式非常不合適,既不尊重感染疫情患者家屬的心情,也是對生命的一種不尊重。許多美國網友對此感到憤怒,並要求「開除他們」。
在疫情期間,適度的娛樂確實有利於緩解大家緊張的情緒,但娛樂是有限度的。在當前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媒體環境下,我們的社會似乎已經越來越符合尼爾·波茲曼於1985年在其論著《娛樂至死》中的預言: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一、我們為什麼如此偏愛娛樂化的信息?
(一)「本我」對於娛樂享受的追求
弗洛伊德有關人格的理論中指出,人格由三個系統組成,「本我」(the id),「自我」 (the ego)和「超我」(the superego)。「本我」是由「快樂原則」所支配的,它唯一的運行機制是躲避痛苦,尋求快樂。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羅理·沃伯認為,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接受和欣賞。這些理論為媒介提供娛樂的功能奠定了基礎。無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報紙、電視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時代,還是如今網絡異軍突起,迅速佔據現代信息傳播中一席之地的今天,人類「本我」對於娛樂享受的追求永不會改變,這是娛樂化信息會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並被公眾喜愛的一大原因。
(二)商業邏輯迎合受眾口味
同時無論是我們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電視與報紙,還是現在的網絡,它們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媒介,更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種文化企業,為了迎合受眾,贏得市場, 「傳播的社會效果和提升受眾經驗被擺在次要位置,讓受眾參與更廣泛的公共領域的活動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同樣也被降低。」因此,我們的傳播媒介為了爭奪受眾市場,會主動迎合受眾口味,更偏愛娛樂性信息。另外,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也同樣適用於傳播內容。嚴肅深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深度新聞報導和策劃出的娛樂性節目相比,後者顯然更能適應市場競爭。
(三)媒介即隱喻的預言
當波茲曼在他曾引起世人轟動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媒介技術對於人類認知世界的巨大影響時,我們已經置身於「躲貓貓的世界」樂不思蜀。他在書中直言不諱地表明自己是對麥克盧漢思想的再繼承與發展。在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基礎上,提出著名的「媒介即隱喻」論點。他認為,如今的人們正生存在一個由媒介所建構的巨大的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媒介自有的屬性,使其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我們需要時刻謹記麥克盧漢的警言,他說過,「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從來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而從古至今,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正在步步逼近,證實這一論點,「媒介對於文化的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雖然「隱喻」與「訊息」僅是一詞之差,卻無比貼切的表達了波茲曼對媒介技術影響力的自我思考,以及對麥克盧漢觀點的反思和修正,在他看來,媒介帶給人的影響不像信息那樣明確具體,準確的說,媒介帶給大眾的是潛移默化的暗示,像是一種隱喻修辭,擁有強大而令人畏懼的神秘力量。在此基礎上,波茲曼又提出另一觀點,「媒介即認識論」,他認為大眾對真理的認知與大眾媒體上信息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印刷機統治下的時代,文字成為最為權威的表達,關於真理的傳播尤其如是,嚴謹縝密的文字成為人們認知真理的不二途徑,而真理也在文字表達形式的限制之下,具有了理性嚴謹、邏輯嚴明的特性。到了電視主導傳播的「娛樂業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隨著電視的普及而發生改變,碎片化的畫面傳播使得脫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為真實性提供了一個捨棄歷史的嶄新定義,一方面激發並培養大眾的娛己本能,一方面迎合大眾對快感的追求。正是在電視已經贏得「元媒介」地位的背景之下,波茲曼憂心忡忡地提出「娛樂至死」,眼睜睜看著印刷術統治時代留存下來的權威術語遭受著無情的侵蝕與踐踏,精英話語權被逐步消解,我們的文化對電視認識論適應的十分徹底,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預言恐要成真,而今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這無孔不入的「泛娛樂」因子格外令人憂懼。
事實上,波茲曼從來就不反對娛樂本身。因為純粹的娛樂構不成大眾認知上的威脅,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人們主動沉迷於娛樂而日漸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並且,在這種輕桃的文化環境中,大眾逐步變成一群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尤其是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後現代主義社會,隨著各種大眾文藝無節制的娛樂化發展,擬像仿真以及數位化生存的態勢生猛,己然成為推動娛樂至死現象的巨型催化劑。大眾徹底陷入媒介技術所構築的娛樂幻象中,碎片化信息逐步取代經典的傳統規訓,綜藝節目主宰螢屏而揮手告別高雅藝術的神聖光暈,藝術與觀眾同樣缺乏自省能力,在新媒介融合時代的個體認不清現實更無法認知自己,娛樂成為了唯一的生存訴求,人類文明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當前自媒體時代泛娛樂化風險的表現
泛娛樂化是偏離了正常軌道的娛樂化 ,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正常的娛樂範疇 ,它以大眾傳播為載體 ,將媒介的信息傳播、社會教育、引導輿論等功能弱化 ,同時片面加強內容淺薄空洞、形式粗鄙搞怪的娛樂方式。
(一)信息發布追求感官刺激
娛樂是人的天然需求,每個人都有追求娛樂的需要。一些自媒體用戶在信息視角篩選、標題擬定、內容選擇、語言手法上,都以吸引他人眼球為第一要務,於是各種包含暴力、色情、隱私等具有刺激性元素的信息被發布和傳播。嚴肅的議題在娛樂化的影響下日益偏離主題,一切信息都可以成為網友娛樂的工具。
(二)用惡搞手段解構嚴肅話題
「網絡惡搞」作為一種網絡大眾消費文化現象,以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為手段,用諷刺、幽默、遊戲的視角來顛覆傳統和經典。通過網絡惡搞,以往許多經典的正面形象被顛覆,傳統的價值信仰被瓦解,從而達到娛樂大眾、獲取名利的目的,還有挑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網絡惡搞現象。這些行為,不但傷害了人們的感情,同時也誤導了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價值觀。
(三)網民過度消費明星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而明星作為時尚的引領者,外表的光鮮靚麗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追捧,明星的一舉一動更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相對於嚴肅認真的時事政治,人們似乎更傾向於關注娛樂明星的私生活而對明星新聞的關注中,又以對明星八卦醜聞的關注為盛。前幾年,導演、演員不斷被爆出吸毒、出軌、嫖娼等醜聞,人們在網上用「《監獄風雲》劇組又添一新成員」「吸毒隊遙遙領先,出軌隊和嫖娼隊要加油」等調侃的語氣掀起一波波網絡狂歡。
(四)碎片化語言煽動偏激情緒
網絡是一個眾聲喧譁的場所,自媒體的平民性和草根性很容易形成網絡圍觀的「廣場效應」。網民可以利用自媒體進行線上聚集,利用碎片化的信息煽動偏激情緒,製造輿論聲勢作用於現實社會,導致多數人暴政。
三、泛娛樂化帶來的風險
(一)易導致個體價值迷失,價值觀念畸變,價值生態失序
人類創造了網際網路的同時又被網際網路所束縛統治,能動性與主體性喪失,個性發展趨於片面與畸形,這就是馬克思關於「人的異化」的體現。在感性、直接、刺激的娛樂「填餵」下,人們對理性、嚴肅、內涵喪失興趣,對幸福、尊嚴、真理失去追求,懶於思考生活的意義,內心質疑、批判、超越的向度逐步淪喪,理想信念模糊,政治冷漠,信仰荒蕪,觀念扭曲,最終異化為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整個社會充斥著享樂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的氣息,社會的價值生態變得無序化、複雜化、混亂化。
(二)易導致人際關係疏遠,情感淡漠,情緒極化
虛擬的網絡環境讓人們成為身體缺席的「在場者」,足不出戶就能隨性地表達觀點、宣洩情緒、暢聊人生,這種高度臨場、集體圍觀、脫離現實的不穩定性群體聚合讓人們在網絡「泛娛樂化」的臨時狂歡之後依舊孤獨,資本利益推動的網絡聚合背後是人與人之間缺乏真誠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關係疏離。背叛、詐騙、欺凌、侮辱、不公、無良等反映社會矛盾與衝突的碎片化信息直截了當地呈現給觀眾,滋生人們對善良淳樸、公正無私、捨己救人等美好品質的質疑與冷漠,長此以往會導致人們的情感淡漠,集體觀、同情心、責任心等道德感缺失,焦慮、恐懼、敵意、暴躁等消極情緒增多,情緒控制能力變差。
(三)易導致意志脆弱,行為懶散,能力消退
種種網絡亂象助長了人們不思進取、急功近利、好逸惡勞的氣焰,傳統文化中的勤勞、堅韌、毅力等珍貴意志品質被弱化。對網絡的過度依賴讓傳統的閱讀、書 寫、記憶與思考變成了瀏覽、粘貼、下載與搜索,即時直接、衝擊力強的「泛娛樂化」信息會讓人們變成慣於窺探、樂於圍觀、勤於仿效、懶於思考、難於創新的群體,最終可能會導致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閱讀能力被抑制扼殺。
(四)易導致審美異化,品位降低,人文素養缺失
內容淺薄低俗、缺乏高尚品位與深刻內涵的網絡「泛娛樂化」讓以醜為美、以炫為技、以逸為榮、以利為上的現象變得習以為常,甚至演變成一種趨勢與潮流,人們將大把寶貴的時間耗在網上,通過平臺窺見別人的生活與人生,過度的感官娛樂滿足下,高尚的品味被庸俗淺薄的快餐文化吞噬消磨,無形之中審美取向被同化扭曲。文化的娛樂價值被放大化必然導致其育人價值與傳承價值的荒蕪,失去人文藝術感與歷史厚重感的「泛娛樂化」會引發人文素養缺失的文化恐慌。
四、如何有效管控泛娛樂化傾向
(一)正確的新聞觀與導向意識
社交媒體作為新媒體的一種類型,其擔負了重要的新聞傳播功能,而且各大主流媒體的社交媒體帳號主要擔負的是「硬新聞」的傳播,新聞傳播必須要有正確的新聞觀和導向意識作為指導。這既要靠宣傳、信息部門的他律,也需要社交媒體的自律,從新聞操作理念這個源頭抑制住泛娛樂化新聞的生產。對於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或非主流媒體、非主流欄目、非主流版面如何堅持正確的新聞觀,習近平2月19日主持召開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有一系列新提法。我們一般談新聞觀,談新聞的導向意識都指的是主流媒體對嚴肅新聞話題的處理,但在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導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導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導也要講導向。」這番講話旨在針對目前社交媒體上低俗、庸俗、媚俗的泛娛樂化新聞傳播發出了最高層的聲音,明確了新聞傳播作為一個整體,正確的新聞導向、明確的導向意識是共性而非某類新聞、某類媒介的個性。
強調導向意識就是強調新聞的公共性,即新聞輿論的基本功能是「公器」,是在為國家穩定、社會協調、群體和解服務的,不能因為社交媒體的一些獨特屬性、特有傳播規律就放棄新聞傳播必備的導向原則,從而使之淪為完全的娛樂工具和商業產品。
(二)媒介融合與媒介專業化
多媒體(全媒體)和融媒體是兩個相似卻著眼點不同的概念,多媒體(全媒體)強調的是量的優勢,融媒體看重的是質的,多媒體(全媒體)是手段的豐富,融媒體是內容的整合。融媒體有利於優勢資源整合,將同一新聞的不同方面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模塊,把不同形態的媒介形式有機組合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在多媒體的形態裡各自為戰、各說各話、互不依靠。
融媒體新聞傳播的實踐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體在新聞傳播時的泛娛樂化操作,再也不用致力於發掘新聞信息裡可供調侃和消費的因素,而是專注於配合、補充其他媒體由於技術限制所無法抵達、挖掘的事實層面。融媒體新聞傳播的模式使新聞本身更加立體,新聞事實層面的信息、細節更加豐富,在更好體現新聞輿論公共性的同時有效規避了泛娛樂化的風險。
(三)把關人與媒介素養教育
社交媒體在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裡報導新聞事件,更應該明確「把關人」的原則,對信息的甄別、篩選、編排不能唯商業利益、經濟利益至上,還應該充分考慮到社會效益和公共利益,因為新聞是特殊的媒介產品,它的公益性必須得到更加主要的體現。今天的多數社交媒體完全忽視自身作為「把關人」的職責,沉溺於簡單的媒體營銷策略,完全將對新聞內容的針對性選擇、傳播放到了一邊,致使傳播缺乏引導力、公信力。大量泛娛樂化的虛假新聞、軟新聞真營銷牢牢佔據社交媒體的「版面」,真正需要討論、爭鳴、思考的公共問題無處尋覓,這與社交媒體缺乏自律精神、自我約束準側關係密切。社交媒體特別是以新聞報導為主要職能的社交媒體帳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隊伍專業化建設,提高從業者的媒介素養,以行業自律精神做好新聞傳播,避免淪為泛娛樂化新聞綁架下各方攫取商業利益的工具。
媒介素養教育要針對新聞從業者、社交媒體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應該針對普通受眾。全社會普遍媒介素養的提升是避免泛娛樂化新聞大行其道的治本方略,只有從需求上降低人們期待新聞泛娛樂化的心理動因,媒介在提供新聞內容和考量傳播方式時才會回歸本位。
所以,這就為當下我國的新聞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不僅要培養一批能在實踐中擁有優秀工作能力的專業人才,也要為普通大眾媒介素養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隨著人們接觸媒介的行為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習慣,我國的新聞教育社會化、大眾化應該是今後的發展趨勢,只有受眾的媒介素養達到一定水準才會倒逼新聞媒體改革自身弊病不斷適應新環境中的傳播需求,最終受眾和媒體是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的。
參考
[1] 高綺悅.從熱點話題的角度探究新媒體時代的娛樂至死現象[J].傳播力研究,2018,2
[2] 董麗麗.娛樂至死的物種:個體在泛娛樂化時代的傾向性狂歡[J].傳播力研究,2018,2
[3] 陳賢麗.網絡傳播環境下對「娛樂至死」命題的思考[J].新聞世界,2015(07)
[4] 於珊.網絡「泛娛樂化」的多方位分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 張欣.自媒體泛娛樂化風險表現、成因及其治理機制[J].重慶行政,2019,20
[6] 鄭瀚迅.社交媒體中新聞傳播的泛娛樂化趨勢研究[D].吉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