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此前被稱為「福特大戰法拉利」)現在正在國內影院上映,雖然這部電影並沒有像另外幾部奧斯卡入圍電影(如《1917》《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小婦人》)那般大肆宣傳,但它絕對是本屆奧斯卡最具娛樂性的電影之一。
作為一部精細巧妙而令人愉悅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經過精心調校,足以帶給觀眾最大限度的刺激感,可謂是將熟悉素材加工出新味道的正面典型。
雖然逃不掉運動類電影一貫的敘事套路,但這部電影派頭十足、飽含激情,很快就能讓人慾罷不能。
雖然這部電影在今年奧斯卡上僅獲得了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效剪輯兩個技術獎項,但也憑實力獲得了最佳影片的提名,而且兩位實力主演的出色表演也有目共睹。
這部電影可能不是今年奧斯卡上最具思想性或最具挑戰性的電影,但有時候,這種技巧精湛的類型電影正是觀眾所渴望的。不過,這裡單說說《極速車王》的缺憾…
3.有些人可能覺得太俗套了
對於一些人來說,《極速車王》最大的缺點可能是並沒有真正打破該類型電影的框架。
我們以前已經看過許多這種小人物以弱勝強的故事,所以,在這部電影裡你幾乎隨時都可以準確地知道故事的走向。
考慮到這部電影基於事實改編,顯然這並不是個大問題,但有些人可能會希望,這部電影不要為了方便更多普通觀眾理解而如此粗略地推進劇情。
有些對白讓人感覺有些乏味,不過不難理解,這是為了在傳達影片主題的同時,確保每個觀眾都能跟上劇情發展。如果臺詞能夠更微妙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多。
當然,這一點也絕不是什麼嚴重問題。
2. 喬什·盧卡斯飾演的臉譜化反派
喬什·盧卡斯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角色——福特高管利奧·畢比(實際上,這也是盧卡斯多年來難得的一次出演大製作),他給桀驁不馴最終為福特贏得勒芒耐力賽冠軍的車手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飾)製造了一系列障礙。
盧卡斯的表演並沒有問題,但是,他的角色被簡單地刻畫成了一個臉譜化的反派,他始終試圖把邁爾斯從福特的項目中踢出去,一直表現出一種小人得志自鳴得意的滑稽感。
如果給他安排更多戲份,發展成一個更為豐滿的角色,也許這個問題就不會這麼明顯了,但就現在來看,在電影中幾乎他開口說話的每場戲中,他的腹黑形象都讓人覺得有點可笑。
如果這部電影不是那麼專注於吸引更大範圍的觀眾,也許畢比的反派形象可以變得更生動有趣些,可惜在影片中,他的反派表現僅限於吹鼻子瞪眼以及看到邁爾斯遇到困難時幸災樂禍。
1. 結局有點倉促
結尾高潮部分的勒芒66耐力賽固然引人入勝,但最後的幾個鏡頭卻讓人感覺有點倉促,而且最終使影片喪失了一些情感上的衝擊力。
這場比賽臭名昭著的結果被迅速揭過,以至於不太熟悉賽車的觀眾可能會感到有點困惑。
接下來的一幕最令人唏噓,這一幕本應該是非常感人的,但結束得太快了,導致你可能會覺得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沒有充分利用好他掌握的戲劇性工具。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曼高德沒有裝腔作勢地利用這些場面來煽情值得讚譽,但是如果能夠讓情緒再醞釀一會兒,也許效果會更好。
撇開這些問題不談,《極速車王》依然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賽車電影,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