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8日電(記者 王曉東)「2020第七屆網際網路+健康中國大會」12月5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大會以「創新賦能·踐行健康中國行動」為主題,共同探討健康中國行動政策落地的有效路徑,分享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中的探索與創新,深度分析網際網路、大數據與醫療健康行業的深入融合趨勢,積極推進健康中國行動。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繼業表示,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工作,堅定不移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作為全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省,也是全國唯一的醫養健康示範省,山東一直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與醫療健康行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醫療、結算支付、患者用藥、公共衛生、遠程醫療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全省已經設立網際網路醫院173家,累計發放電子健康卡1.12億張。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省開發了電子健康通行碼,已累計發放1億多張,使用達到81.3億次,有效助力了全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領導委託,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副主任毛群安代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為大會致辭。同時,毛群安在主旨演講環節表示,與全生命周期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要求相比,很多服務目前是空白的、不充分的。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其根本目標正是保障全民健康,實現路徑是共建共享。建設健康中國,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因此,共建共享就是要動員各級黨委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動員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動員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參與其中,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康中國行動推進一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開局。下一步更要著眼於當前人民群眾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著力推動實現「四個轉變」: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從依靠衛生健康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從宣傳倡導向全民參與、人人行動轉變。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衛表示,推動「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要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統籌高質量發展和安全兩方面任務,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風險防範、注重資源下沉和整合協作、注重提高質量和促進均衡,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到健康為中心的改變。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可能聚焦在重大疫情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提升方面,同時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特別關注重大疾病及重點人群健康問題,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服務平臺體系,完善相應的健康制度保障,更加強化個人對自身健康的主體責任。此外,數位化、信息化技術將為衛生健康事業注入更大動力。為進一步促進其發展,建議:一是要以應用為導向,拓展全鏈條的健康信息化服務;二是要加快整合提升,推動基礎數據信息互聯互通;三是統一標準,加快信息化標準規範體系的建設、完善和實施應用;四是要創新的業態監管方式,保障數據信息安全。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吳良有表示,據估計,我國慢病患者約有3億人,高危人群高達5億人。「網際網路+」賦能慢病管理,主要可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優化慢病防治服務。網際網路不僅使就醫更加便捷,而且對慢病危險因素的幹預更加精準,使高危人群更早被發現。第二,作為超級融合手段,網際網路可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有機整合。慢病防控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模式,打破醫院管理系統和公共衛生系統之間的壁壘,匯總疾控、社區、醫療機構三方數據,實現公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第三,網際網路將助力行政決策更加科學。比如,浙江省寧波市通過慢病協同管理系統,勘探疾病高發轄區,發出預警並進行分析幹預。第四,實現全民更加科學的自我健康管理。作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每個人都可通過網際網路獲取更精準的健康管理信息,及時踐行,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說,信息技術飛快發展的同時,給一部分老年人帶來了困擾。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這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到2025年,總量將突破3億人;到2050年,接近5億人。不僅老年人數眾多,而且我國老齡化態勢複雜,城鄉差異、地域差異等同時存在,需要統籌應對。不過,人口老齡化不是洪水猛獸,是一定要面對的經濟社會發展常態,而且也是我國未來長期要面臨的基本國情。我們工作的著力點將放在健康老齡化上,動員各方力量,整體推進,最終目標是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會。「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創建5000個示範型老年友好社區,還要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在跨越數字鴻溝方面,智能技術和老年人自身學習要相向而行:一方面等一等老年人,另一方面幫一幫老年人,這樣共同努力縮小數據鴻溝。
健康報社社長鄧海華表示,本屆網際網路+健康中國大會旨在搭建交流平臺,匯聚各方力量,分享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中的探索與創新。在近90年的奮鬥歷程中,健康報一直緊緊圍繞人民健康做文章,也積極嘗試了多種多樣的信息服務路徑,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持續提升,「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探索初見端倪。近年來,健康報先後成立移動健康研究院;倡導推出基於網際網路的醫患友好度理念及指標體系;開發運維觸達16萬基層醫生、2000萬公眾的中國家醫平臺;主辦委官方政務新媒體健康中國,現已匯聚業內4425家機構,總粉絲數量突破2000萬,躋身各大部委政務新媒體第一梯隊。同時,承辦健康中國行動專網,作為行動第一入口,積極探索內容與服務的雙輪驅動,構建場景化的傳播與服務體系,讓群眾體驗行動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就未來智慧醫院建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