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偵探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021-02-19 澎湃新聞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類似表達是「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個英倫味甚濃的句子,幾乎是中國觀眾(讀者)介入莎士比亞作品的基準口訣。人們對之熟悉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哈姆雷特的了解。哈姆雷特的悲劇命運,由其分裂多元的性格鋪就,而其性格的豐富性又與人們審美的差異性完美對接。所謂見仁見智,每一個人都從丹麥王子的性格光譜中擷取屬於他的那一束。

那麼,這句名言究竟出自何人?

中文網絡眾說紛紜,譬如,有說人出自莎士比亞,也有說人恩格斯曾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引用⋯⋯但每一種說法似乎都令人生疑。在名言系列裡,「一千個哈姆雷特」天然具有一種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質。

當然,網上關於這句名言版權的追問也從未停歇。其中,有一篇文章值得關注。2014年11月29日,科學網刊發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陳昌春的文章《「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疑是中國人製造之山寨版英諺》(以下簡稱「山寨版英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一千個哈姆雷特」諸多疑似出處進行了梳理和辨析。

《哈姆雷特》

「山寨版英諺」一文指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久演不衰,不知何時何地傳出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簡單網搜之下,竟很少發現正宗英文網頁有這方面的蹤影,中文網頁倒是俯拾皆是。 而一些英文網頁中對於「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的英文表述,則大多出自中華姓氏之口。

在作者陳昌春看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半是一件披著舶來品外衣的山寨貨。據他推測,導致這句偽英諺在國內廣為流傳的源頭之一很可能是《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為了講解英國女作家尤安·艾肯的散文《走遍天下書為侶》,書的編者引用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這個句子本身沒有出現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中——「捆綁式推銷」,使這句名言既揚名海外,又遍布海內。

應該說,「山寨版英諺」的考證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莎士比亞沒說過這句話。《莎士比亞全集》裡搜不到這句話,權威的莎士比亞官網(https://www.shakespeare.org.uk/)也搜不到這句話。進而言之,在一些主流的英語引語網站,莎士比亞名下還是搜不到這句話;其次,恩格斯也未曾引用過這句話。恩格斯的《致斐迪南·拉薩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寫於1859年5月18日,文章裡不見這句話,恩格斯的其他著述裡也未見這句話。

至此,關於「一千個哈姆雷特」出處的兩個主要嫌疑對象排除。比較有把握的推論是,這個英倫味甚濃的句子其實並非出自英語世界。

不過,若就此認定這句話「偽」「山寨」,恐怕略顯草率。事實上,「山寨版英諺」一文的考查範圍大抵是2000年後的網際網路。問題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出現在紙質出版物上的時間,要比網際網路時代久遠得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出版的兩本文藝理論讀物,就白字黑字記載了這句名言。

《和青年談美·修訂版》(地質出版社1987年6月版,李燕傑主編)之《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和青年朋友談鑑賞之美》中寫道——

當易卜生的社會戲劇《玩偶之家》問世之後,曾因娜拉是否應該出走引起了軒然大波。這種強烈的社會影響連作者也未曾預料到,所以當有人就這些問題詢問易卜生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只是在作詩」。西方美學家們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文學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有時遠遠超出作者的主觀意圖。(《和青年談美·修訂版》第109頁)

《文學概論百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閔開德、黃書雄等編)之《什麼是文學欣賞的差異性和一致性?怎樣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有兩處提及——

文學欣賞除了民族的、時代的、階級的差異外,還表現為個人的差異。這種差異既可以表現在對作品內容性質的理解上,又可以表現在對作品領會的深廣程度上。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在于欣賞者的主觀方面。由於人們主觀條件的種種不同,對藝術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歪曲的以至是錯誤的;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膚淺的;可以側重欣賞形象的這一方面,也可以側重欣賞形象的另一方面;引起欣賞者感情交流的可以是這一部分,也可以是另一部分。在基本上都喜愛某個作品的情況下,是否都能欣賞到它的全部妙處,程度上也有所不同。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指的正是這種情況。(《文學概論百題》第187頁)

藝術形象既是現實生活反映的特殊形式,又是作家頭腦加工的產物,因此,任何藝術形象都是主客觀的統一體;而當藝術形象產生以後,它就是具體的客觀存在,就有著確定的客觀意義,其客觀意義並不隨著欣賞者的主觀感受而轉移。藝術形象作為一種欣賞的客觀對象,其基本方面是確定的、明確的,並大體規定著欣賞者感受和認知的方向、範圍和性質。這樣,儘管在欣賞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總還是哈姆雷特,而決不是感受為唐吉訶德或別的什麼人物。(《文學概論百題》第187頁)

《和青年談美·修訂版》和《文學概論百題》兩本書中出現的「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可能為2000年後這句話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的蔓延提供了溶質。與此同時,兩本書陳述這句話背景時的語焉不詳——「西方美學家們說」「所謂」,或許也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古今中外「亂認親戚」的原因。

還有一種說法,「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美學的引入有關。「接受美學」是歐美文藝思潮,1967年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H·R·姚斯提出。他認為,一部作品即使付印,倘若讀者尚未閱讀,那它只是文本。由文本到作品的轉變,仰賴審美主體的感知、規定和創造,即文藝作品功能與價值的實現取決於讀者(觀眾)的接受。

就《和青年談美·修訂版》和《文學概論百題》相關章節的觀點來說,的確與接受美學有相通之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正是包括接受美學在內的西方文藝思潮大量引入中國的時代。一切都嚴絲合縫,對「一千個哈姆雷特」出處的探究似乎要被導向姚斯等人的作品。可是,一位學者的文章顛覆了這種理所當然的推斷。他就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他的文章是《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此文最初刊發於《哲學研究》1957年第四期,後來收入《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五卷。《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的撰寫與發表,在時間上要早於接受美學的產生。

朱光潛撰寫《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其主旨是同蔡儀、李澤厚等人所持的機械唯物主義美學觀進行辯論。朱光潛在對自己原來所持主觀唯心主義美學觀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美是客觀與主觀相統一」的主張。在這篇文章第三部分《我現在的美學觀點的說明》,朱光潛對審美差異性的論述中,有令人驚喜的發現,如下——

審美趣味方面的差異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的民族,不同的階級,不同文化修養的階層都可以看得出。關於這一點,普列漢諾夫在他的《藝術與社會生活》裡已舉了許多生動的例證,作了精闢的分析,我們用不著在這裡複述。就是同一時代,同一民族,並且同一階級的人們對於同一文藝作品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不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朱光潛全集》第五卷第90頁)

《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裡的「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凡20卷《朱光潛全集》裡唯一一次出現,也是目前所掌握的中文文獻資料裡最早的呈現。但從朱光潛在文章中的表述看,這句話是加了引號的。換言之,「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朱光潛的引用,而非原創。

朱光潛究竟引用了誰?此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此言是落實於文字的還是口頭表達?單就《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的上下文判斷,很難得出結論。在對建國之初美學文藝學理論發展的研究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美文藝思潮大量引入之前,還有一輪西學東漸的浪潮,那就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乃至更早的延安時期對俄蘇文論的譯介。其中,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三位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批評家堪稱標杆人物。在建國之初的中國文藝理論界,大有言必稱「別、車、杜」之勢。

在「別、車、杜」三人中,別林斯基又是開創性的人物。對於別林斯基,朱光潛名著《西方美學史》(《朱光潛全集》全集第六、第七卷)闢有專門章節予以介紹,稱「別林斯基與車爾尼雪夫斯基替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美學基礎」。

《別林斯基選集》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滿濤譯 《別林斯基選集》第一、第二卷由時代出版社出版。很巧,在《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中有一篇文章:《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莫恰洛夫扮演的哈姆雷特角色》(原文譯名為漢姆萊脫,以下簡稱《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此文於1838年分三期連續發表於《莫斯科觀察家》上。

在莎翁以及他筆下最具爭議人物哈姆雷特的研究中,《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擁有極其重要甚至獨一無二的地位,「哈姆雷特是戲劇詩人之王的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最光輝的金剛鑽」即出自此文。別林斯基還在文中富有創見地提出: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分裂的,意志是軟弱的,但這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而是「認識責任後的意志軟弱」。別林斯基對哈姆雷特的定義和論述,給人以豐富的啟迪——

哈姆雷特!⋯⋯你懂得這個字眼的意義嗎?——它偉大又深刻:這是人生,這是人,這是你,這是我,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或是可笑、但總是可憫又可悲的意義上⋯⋯(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5月版《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第442頁)

兩個同樣偉大的、天才的演員扮演莎士比亞的角色:在每一個人的演技裡面,都可以看到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可是同時,這將是兩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就是說,每一個雖然都是同一概念的忠實表現,但將具有自己獨特的面貌⋯⋯(第514頁)

若論啟迪,最重要者恐怕是,別林斯基將人們對哈姆雷特審美之差異性闡釋到了極致:哈姆雷特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對哈姆雷特的演繹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面貌。

誠然,別林斯基並沒有在《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明確說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的論述之於這句名言,猶如針對一道數學題排列了詳盡完整的解題公式,一位稍具專業素養的人就能據此填寫答案。而答案呈現於朱光潛的《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別林斯基眼中「哈姆雷特」,即便算不得「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源頭,至少可以算作孕育這句名言的水源地。

相關焦點

  • 語錄偵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類似表達是「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英倫味甚濃的句子,幾乎是中國觀眾(讀者)介入莎士比亞作品的基準口訣。人們對之熟悉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哈姆雷特的了解。哈姆雷特的悲劇命運,由其分裂多元的性格鋪就,而其性格的豐富性又與人們審美的差異性完美對接。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談談我對喝酒的看法?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是每個人都會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一千個人就有可能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對於喝酒這塊,我想說說我個人的看法,不求共同,但求存異。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咱們交個朋友。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麼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對哈姆雷特這一小說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看法。時到今日,《哈姆雷特》在文學史上,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小說簡介:小說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父親託夢告訴他真相,他用自己的生命為父報仇的故事。人物形象分析: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出身名門,在皇室受過了良好的教育,哈姆雷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愛情也是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愛情也是。今天寫這個話題時我還在想,我果真是個不折不夠的愛情騙子。沒談過什麼戀愛。卻在這頭頭是道的說愛情。不過我真的看過很多人的愛情。熱烈的,平淡的都見過不少。兩個人在一起不能簡單地因為想找個伴兒,而是兩個人在一起後各自都變得比以前更好。在一起後兩個人也要有各自獨立的空間,總而言之,愛情不是必需,遇見了就好好享受,遇不到也不必強求。我覺得愛情穩定的要訣是兩個人雙向奔赴。
  •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說你對「江南水鄉」的認知
    但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喜歡烏鎮的秋天。確切的說,十月中下旬,桂花盛開最肆意的時候,水鄉的每個角落都開滿了香花,這也是每年烏鎮戲劇節舉辦的時間。既是畫家又是作家的穆欣先生是烏鎮人。老人臨死前,看著自己美術館的設計圖,喃喃道:「風,水,一座橋。」現在掛在穆欣美術館門口的這句話,也是我家鄉風景的絕佳寫照。
  • 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嗨翻英國的方法
    而且這蘑菇吃完整個人就萬花筒了,整個世界都散架了。然而除了這些比較低調的,更多人是直接陷入各種毒品。裸騎!羞羞。。。但是真的大開眼界!Pillow fight! 看看花兒與少年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那期就知道有多嗨了!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張國榮
    在張國榮短暫卻精彩的生命中,他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個張國榮。●●●■ 27歲的張國榮27歲的張國榮飾演不到18歲的陳洋子。「你知不知道有一種鳥沒有腳的?他的生命只能在天上飛來飛去。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時候。」「1960年4月16號的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我們何嘗不是他呢?
    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看似形象高大,但他絕非是個「完人」。他雖然善於思考,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了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他甚至還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只會有一個狄更斯
    波蘭斯基在《霧都孤兒》給小演員講戲 一千個人心中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一千個人讀出來的狄更斯,卻鮮有差異。 波蘭斯基在談到為什麼要改編《霧都孤兒》的時候竟然是這樣說的:「我想給我的孩子展現,在他們所住的舒適的公寓外面,是個怎樣的世界。」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你我的世界不一樣
    就像莎翁說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請一定記得:你我的世界不一樣。這次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審視價值觀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解讀。我慶幸自己一直在分享感受,而不是糾結於對錯。而辯論對錯也是我父母互動的模式之一。 7. 深刻理解了受害者同時也是施害者,基本上跪求心態一定會帶來個人的屈辱感,當一個人主動放棄了自尊體會到屈辱之後,在站起來時一定會發擊。很像挑戰2中邊界退讓到極限後突然一刀兩斷。
  •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談及《哈姆雷特》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哈姆雷特;他不止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永恆。他是時代的靈魂,是我們舞臺上的掌聲,歡愉和奇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黛安娜只有一個
    你還能分清這兩個婚紗有什麼區別嗎?據外媒曝光:為了複製戴妃的婚紗,服裝組一共花費了600個小時,耗資9000英鎊,也就是約7.8萬元人民幣。不過為了做到足夠像,只有錢是不夠的,劇組還費勁心思請來一位最有資格的人擔任服裝顧問——David Emanuel。
  •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黛安娜只有一個.
    你還能分清這兩個婚紗有什麼區別嗎?據外媒曝光:為了複製戴妃的婚紗,服裝組一共花費了600個小時,耗資9000英鎊,也就是約7.8萬元人民幣。衣服是像極了,光有衣服不夠啊,演員足夠以假亂真嗎?有報導說,Emma 為了演好黛安娜,還故意學習她那種微微頷首、從下往上看人的眼神但是還是有差別啊……
  • 一千個山東人眼中,有一千座幻境樂園
    如果笑容最甜的場景是《笑靨》,那麼笑聲最響的場景是《撥開迷霧》,這裡到處是小朋友歡騰的身影。一個個孩子抓住繩索,攀登著峭壁。當孩子們貼著光滑的「珊瑚海」斜坡滑落時,七彩繽紛的流沙就隨之傾瀉而下,其中裹挾著大大小小的氣泡,不時有氣泡被撞破,綻放出朵朵煙花。「這種體驗類似於VR,但擺脫了設備的束縛。我孩子在這裡爬上爬下了一個多小時了,怎麼都哄不走。」一位30歲左右的「寶爸」如是說。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張藝興
    現在這個時代,想要在娛樂圈立足,又想要成為一線明星,那麼你不僅要有顏值,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演技,而且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2020年5月29日,預售第四張個人專輯《蓮》,連刷9項紀錄,預售銷量突破1500000張。
  • 在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尋找「最哈姆雷特」—《紅星》閱讀指導①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充分揭示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差異化。但作為語文教學的閱讀,需要在尊重閱讀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規律下,尋求閱讀的「共性」。也就是說一千個學生讀《哈姆雷特》,可能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語文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找出最符合語文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那個「哈姆雷特」。
  • 王一博演唱《熹微》質量引熱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王一博為電視劇《有翡》演唱的插曲《熹微》上線,歌曲旋律清雅,詞意古韻,將謝允對周翡的婉轉深情娓娓道來。現代吉他融合悠揚的笛蕭營造出獨屬於有翡江湖的詩意和瀟灑,歌曲旋律徐徐推進也體現情感的至真至純。歌曲上線9分鐘,專輯就已售出超3萬張的成績,不到24個小時,便已經有16萬的成績了。先不談歌曲質量,單從人氣看是真的高。不過歌曲上線不久,就引發網友熱議。有說好聽的,也有不少網友吐槽難聽的。
  • 娜娜溫妮|一千個人的青春 就有一千個瘋狂
    從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是啊每一個人都是娜娜也都曾是娜娜青春而勇敢堅定也迷茫每個人也都是溫妮也終將是溫妮溫柔而善良柔軟而哀傷如果有個時光機幾十億的人有幾十億個青春的模樣,但最讓小食妹羨慕的青春範本,卻是來自於當年已經30歲的陳意涵和張鈞甯所做的一系列瘋狂。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部《大魚》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部《大魚》完美人生不會因為挫折而失色,相反,它會是點綴,人生才能真正完整。在我看來,《大魚》正是講述人生的態度的電影。事業:海上鋼琴師的另一個選擇。友情:臭味不投的友情愛德華的朋友中有行為詭異的巫師,恐怖的巨人,亡命的銀行搶劫犯,晚上會變成狗的馬戲團老闆。。"原來大多數邪惡的動物是由於孤獨",主人翁在他們最無助,被所有人排擠的時候,用心幫助,在眾人反對的時候不拋棄不放棄,顯得彌足珍貴。
  • 一千個藝術家畫裡有:一千個哈莫雷特
    【編者按】一千個藝術家畫裡有,一千個哈莫雷特。2016年恰逢英國戲劇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地紛紛舉辦一系列活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戲劇作品,又以「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文藝復興以後大量的繪畫作品取材於他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