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知道,因為日本政客在歷史問題上的曖昧,因為還有難以抹去的歷史傷痕,不少中國人對日本報以疑慮、鄙視、憤怒的態度。尤其在網際網路上,宣揚一下民族主義,痛罵一下小日本,往往都能收穫更多的認同和點擊量。
這是事實,我們也不必否認。
自然也難免有極端的言論,比如這次日本九州地震後,微博上就有人貼出了這樣的內容
在7億多網民的國度,一些過激言論是正常的,儘管這很不合時宜。就如日本人總體很講禮貌,但難免也有一些日本人很粗俗一樣。
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也必須正視,那就是在地震面前,我們沒有任何嘲笑日本的資格。
以這次地震為例,4月14日晚,發生6.5級地震,4月16日凌晨,又發生7.3級地震,地震強度僅次於2011年的311地震(9.0級),但到目前為止,約50人遇難,1000多人受傷。
震級高,震源淺,人口很稠密,但這麼少的傷亡,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奇蹟。
奇蹟的背後,則是對地震的嚴謹態度。地震災害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築。提高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在日本是一條不可觸犯的底線。
新華社的稿件介紹,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
《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 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 流通。
如此嚴苛的規定,導致在日本,很少有豆腐渣建築的出現。對比日本,想想天朝,真的是很慚愧。
【2】
當然,在這次九州地震中,依然有建築倒塌,其中熊本縣宇土市政府大樓也搖搖欲墜。是這棟大樓不合格?
暴露出的問題,其實更讓人感慨。據「日本窗」介紹,這棟政府大樓建於1965年,是一棟51歲高齡的樓房。早在13年前的耐震診斷中,就被專家評定為「無法抵抗烈度6以上的地震」,由於設計原因無法改造,只能拆掉重建。
13年前就知道大樓無法抵禦強震,為什麼遲遲不採取措施呢?日本媒體的答案讓人唏噓:由於財政緊張,同時期需要進行耐震改建的建築物很多,當地政府只能優先進行學校抗震加固,至於政府大樓,一拖就是13年之久。
直到去年,當地政府才啟動了該大樓重建計劃,今年3月剛剛召開了一次說明會,但突如其來的地震就將這棟樓摧垮了。
這既驗證了耐震報告的準確性,任何僥倖都是不可取的;但因為要給學校加固,寧可政府大樓排隊,多少也讓人感慨。
【3】
感慨的,還有很多。
比如,據「林萍在日本」介紹,大地震後的熊本永旺超市,貨量又多又便宜:飯糰含稅 10日元(原本108日元);原本429~537日元的盒飯現在100日元;部分原本108日元的麵包現在含稅只要30日元,還有一部分只賣半價。
飯糰原本108日元,現在 10日元,相當於6毛錢人民幣
原本429~537日元的盒飯,現在100日元,相當於6塊錢人民幣
很多隻賣半價的食品
關鍵時刻,彰顯人性。這樣的超市,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值得點讚的。但也不是哪個地方,都有這樣的超市。
【4】
過去幾年,中日關係起起伏伏,但也有讓人感動的時刻,那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日本地震救援隊在四川的細節。
當時《新京報》有一篇文章這樣說:「我相信,今天,5月18日,每一個人要是在新浪網圖片新聞欄目看到這條消息:5月17日,日本搜救人員向遇難者遺體默哀,誰都會悚然動容。消息稱,當日7時25分,日本救援人員歷經16個小時的搜救,在四川青川縣喬莊鎮一處倒塌的六層樓房廢墟中挖出兩具遇難者遺體,然後他們包裹好遇難者遺體,然後列成兩隊,向遺體默哀送別。
這位女子死得很體面,她的遺體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異國搜救人員向她默哀。即使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場合,日本救援隊仍要一絲不苟地包裹遺體,將其擺放在中間,然後分列兩行縱隊,莊重肅穆地向遇難者默哀,不僅體現了嚴謹、認真、執著的處事作風,也表達了他們對死難者的尊敬和對生命的敬畏。」
當時這張照片,讓很多中國人也為之動容。
【5】
很多人會說,日本是多地震國家,因此應對地震經驗更豐富,這是事實。
這次九州地震,一些災民剛開始也缺水缺食,也有頗多不滿,這也是事實。
但如此少的傷亡,如此對嚴苛規則的遵守,如此彰顯出的向善的力量,仍然值得這個世界感嘆。
日本的一些政客很不堪,但在地震面前,日本人表現出的這種高素質,讓我們沒有任何嘲諷的資格!
延伸閱讀
日本的秩序 看到的不僅僅是差距國人對日本不能一味的鄙視和叫囂,抵制和殺戮,猥褻加歧視。對美日德也不能僅僅是讚嘆而止,我們學習了嗎?改進了多少?很難試試嗎?
日本人造房子的流程跟我們國內不太一樣,
他們的工地上沒有那麼多工人,
更多的工作是在標準化的工廠裡完成,
再運到工地裡,
像搭積木似的進行拼裝。
這是構建廠裡的生產線。
從生產線上下來的樓梯。
帶著鋼筋,預留好了相應的插孔,
只要運到工地搭起來就行。
這是在工廠裡貼牆磚,
工人們把牆磚預先放在模具裡,
再放上鋼筋,倒入混凝土。
從工廠裡出來的牆體就直接帶著牆磚了。
工地現場的施工,
更像是在搭積木。
當然,
施工現場還是會有一些地方
需要現澆混凝土。
這是工人在澆混凝土之前
用高壓水槍清洗施工區域。
不允許有任何的垃圾殘留。
為了防止揚塵,
施工時每往上搭一層,
就包裝一層。
這是東京銀座的一處施工現場,
被包得嚴嚴實實,
緊挨著的是一個商場。
估計日本人也不用擔心PM2.5這回事。
據說,日本人的建築施工十分追求效率,
線路鋪設到第四層時,
第一層的精裝修就進場施工了。
線路鋪設到第四層時,
第一層的精裝修就進場施工了。
日本市面上出售的商品房都是精裝修成品,
所以,日本人根本不用像我們這樣,
非得把自己逼成一個裝修達人。
衛浴間也是整體安裝,
這是從外面看的效果。
所有的彎頭、雙通、三通管,
都採用透明的塑料材質。
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旦發現管道堵塞,
一眼就能看清,
給檢修帶來極大的便利。
亮點在哪裡?
所有的走線都沒有開槽!
日本人是直接用膠水固定線路。
在日本有「一膠走天下」的說法,
因為人家的膠水有保密配方,
功能特別強大。
據說,綠城的工程人員
想拿一桶膠水回來,
日方的接待人員說:
「送你們一桶可以,只是海關不會讓你們帶出境。」
1. 施工現場的安全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在進入工地前,
考察人員被要求換上統一的工裝,
並戴上頭盔。
這些真的不算什麼,
他們在前一天晚上還臨時去商場買了工裝鞋。
穿著皮鞋是禁止進入工地的,不安全。
猜猜這是什麼?
看明白了吧。
在日本的建築工地,
是不能隨意走動的。
參觀人員和非本區域的作業工人,
都只能走在畫線的道上,
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安全。
施工現場的安全警示板
施工安全塔,
每周公司均會組織員工到這座塔前
進行安全意識教育。
這個黃色圍欄的用途,
估計你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
這個區域是工人的指定吸菸區。
在建築工地,明火是安全隱患。
為了滿足工人的需求,
施工方商議弄了這麼一處吸菸區。
吸菸區上面貼了一張規章制度,
比如不得在圍欄外面抽菸,
抽菸時必須戴著安全頭盔,
必須指定專人清理菸蒂等等。
2. 日本人嚴格的檢查制度
工程質量的把控,
離不開嚴格的檢查制度。
這上面不同顏色的標識,
代表了不同條線的檢查。
日本人發明了很多實用簡單的檢查工具。
比如上面這些小工具,
用於檢測保溫層的厚度,
不同顏色的釘子對應不同的厚度,
檢查時只需把相應的釘子插入保溫層,
就能判斷是否達標。
檢查過程中發現有結構裂縫,
立即進行標識,
並作出相應的整改。
3. 細緻的專業化分工
管道的封口,相當平整。
能做到這種程度,
就要說到日本的精細化分工了。
在日本,
建築工地上可能有20多個分包工程,
其專業化分工相當細緻。
比如,封膠這一個工序,
就有專門的公司負責。
4. 施工現場的有序整潔
現場材料堆放整齊。
掃把不能隨意擱放。
日本人連建築垃圾也分類,
讓生活垃圾還沒能完全分類的我們情何以堪!
版權聲明:本公號除發布對於時政資訊、社會熱點、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原創評述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與本公號編輯聯繫刪除。
你|價
的|值
分|連
享|城
責任編輯:李彤
可以觀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