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音樂平臺有三匹快馬被騰訊套上了鞍頭,跑出了混戰隊伍。2016年7月15日,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家公司合併為新的音樂業務公司。合併後三個平臺的產品和品牌保持獨立,用戶原有的服務不變。
2017年1月24日,騰訊方面正式宣布合併後的音樂集團集團正式更名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新公司的平臺業務融合、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也已經完成。為了更好的相互融合,TME將劃分為酷狗音樂業務線、QQ音樂業務線、酷我音樂業務線、音樂財經部、版權管理部、法務管理部六條主業務線,以便對整個集團進行更好的研發運營和相關事務管理。
這次的交易的方式為資產置換股權,騰訊通過把旗下的QQ音樂業務與CMC旗下的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合併,獲得新組成公司的大部分股權。成為大股東後,騰訊會全力支持這家音樂公司的各項業務,並且已有上市計劃。人事方面,CMC聯席CEO謝振宇、謝國民將出任新音樂集團的聯席總裁,騰訊公司副總裁彭迦信出任新音樂集團的CEO。
酷我酷狗QQ音樂合併之後改什麼名字了
根據官方說法,這個佔據在線音樂市場前三大app(qq音樂、酷我、酷狗)的巨無霸,現已正式更名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TME)。當前,新公司的平臺業務融合、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已經完成。
TME宣布,集團將成立酷狗音樂業務線、QQ音樂業務線、酷我音樂業務線、音樂財經部、版權管理部和法務管理部六條業務線,分別負責各個音樂產品業務的研發運營工作和集團相關事務管理工作。
此前負責QQ音樂業務的騰訊副總裁彭迦信將出任TME集團執行長一職,原中國音樂集團的聯席CEO謝國民、謝振宇將擔任聯席總裁,分別負責酷我、酷狗業務線。
另外,酷我總裁史力學、酷狗COO陳琳琳都出任了TME副總裁,分別協助管理酷我和酷狗兩大業務線。
在獵豹全球智庫1月份發布的2016音樂app排行榜中,安卓平臺上,酷狗、QQ音樂、酷我以14%、10%、3%的周活躍滲透率佔據前三甲的位置,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霸主,但周人均打開次數上,三大app都不到網易雲音樂的一半。
除此之外,TME還有兩大問題:
1、坐擁華語音樂最大版權庫的騰訊音樂,或許在版權上享有絕對的優勢,但也面臨高額的版權費用;
2、如何讓聽眾付費則是所有中國在線音樂公司的難題。QQ音樂數字專輯業務最近一年進展不錯,先後出現了兩張銷售額過3000萬的專輯,前一張是天王周杰倫讓歌迷苦等兩年的最新專輯,後一張來自於掀起中國音樂粉絲浪潮的李宇春。但很難想像,其他音樂人也會有如此強大的號召能力和專輯售賣能力。
在QQ音樂與CMC合併之前,CMC曾嘗試攜酷我、酷狗在美國上市,募資在3-6億美元之間,但由於美股市場不看好在線音樂,這次上市最終擱淺。而兩大音樂公司的合併,也是重啟上市之路的前奏。
有消息稱,瑞典在線音樂巨頭Spotify也將考慮今年下半年在美國IPO,其走向交易所的順利程度,或許將影響到TME上市的步伐。
從堅持單幹到抱大腿
在兩個月前的董事會上,CMC的管理層們還在興致勃勃地討論著赴美股IPO的事宜,大概都沒想到兩個月後他們會和坐在騰訊的辦公室坐在一個辦公室裡。
儘管當時騰訊已經佔據CMC 16%股權的股東,但CMC團隊們還是希望自己能撐過去。
CMC旗下的酷狗、酷我等音樂平臺擁有包括周杰倫、BIGBANG等歌手的大量熱播歌曲的版權,這些其他平臺也無法獲得的熱門版權是CMC最核心的籌碼。
去年10月,藝恩諮詢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音樂平臺曲庫規模前4名分別為QQ音樂1500萬首,網易雲音樂500萬首,蝦米音樂400萬首,酷狗音樂300萬首。今年1月,酷狗、酷我還和QQ音樂相互轉授音樂版權數量約100萬首,覆蓋 90%的唱片公司或個人的版權,並和國內800餘家唱片公司籤約。
公司的市場份額喜人,又逐漸打通版權渠道,那麼CMC放棄擺在面前的IPO機會,轉身抱緊騰訊大腿的理由是什麼?
市場引人垂涎,但日子難熬現
在的中國移動音樂市場的現狀有點特殊。
據行業數據調查公司iiMedia Research數據,目前,音樂流媒體領頭羊酷狗音樂市場份額為28%,二三名的QQ音樂和酷我音樂分別為15%和13%。儘管國內市場份額數據存在混亂,但毫無疑問這三個平臺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佔中國移動音樂市場過半市場份額,估值超過60億美元。
據易觀智庫的《2016年中國移動音樂市場年度綜合報告》,2015年中國移動音樂市場的整體規模將達到61.4億元,較2014年同比增長42.5%。預計2016年的中國移動音樂市場規模將達86.8億元。
龐大的市場加上驚人的增長速度,中國移動音樂市場潛力挖掘空間仍然很大。騰訊這次和CMC的合作也是瞄準了這一塊等待耕種沃土。
但沃土在收成之前和沙漠沒有區別。目前國內音樂平臺盈利方式主要靠廣告,雖然付費音樂資源是音樂平臺最希望的盈利點,但是在國內付費意識還沒有普遍形成之前,難靠這個盈利點保持收支平衡。比如阿里星球目前就主要依靠發行偶像周邊產品,利用粉絲經濟為自己買單。
如果CMC在美股上市,那麼它的對手的現狀就值得參考了:Pandora今年4月公布的Q1財報,營收同比增長,但淨虧損4830萬美元,同比虧損擴大。也就是說,賺得越多,虧得越多。
這還是Pandora作為本土公司在版權意識更健全的美國音樂市場的數據,在流媒體盈利乏力的現狀下,市場認可度更低的CMC可能連這個盈利能力都達不到。
版權意識需要一個大平臺承載
正因為盈利乏力,移動音樂平臺才更希望在自己的「本職」——出售付費音樂資源上,可以扳回一城。
無視壟斷市場的評價,騰訊毫無疑問已經成為這家中國移動音樂龍頭的實際控制者。對於還在版權糾紛和付費意識的泥潭中爬行的中國移動音樂市場來說,一個體量更大、資源更豐富的的平臺或許是市場規範化的一條出路。
儘管CMC一直有騰訊資金背景,算半個「騰訊系」,但和QQ音樂之間仍然有著「版權壁壘」。今年1月和QQ音樂的100萬首曲目的版權轉授協議也基於騰訊的「情分」。可想而知,其他平臺對熱門版權資源的搶奪戰和守衛戰會更為慘烈。
對於使用者來說,沒人關心資源的具體歸屬,但也沒人想為了一首林宥嘉的《說謊》下載遍酷狗、酷我、蝦米、網易等來找資源究竟屬於哪家平臺。
2015年8月,被稱為「最嚴版權令」由中國國家版權局發布以來,國內的版權意識也開始逐漸覺醒。但這種覺醒還是需要一個穩定的、足夠大的平臺去承載。
騰訊顯然是想當這個平臺的所有者。
合併之後的變化
騰訊站出來當這個老大,也有自己的底氣的。
首先是騰訊自身的市場影響力會對合併後的新公司造成良好的支撐。騰訊自己擁有的推廣能力是CMC不能達到的。而且在遊戲、電影、線下活動等範圍的品牌合作,也會為這家公司提供強力的資源幫助。
另外在版權庫打通後,「QQ音樂+酷狗+酷我」將擁有數千萬首的正版曲目庫,一舉成為國內最全的在線音樂平臺版權庫。這對於煩厭了不斷跳轉平臺找資源的用戶來說,是最具說服力的使用理由。
在音樂內容的發行和製作上,這個巨大的平臺也會有更強有力的投入。以網易雲音樂為周杰倫新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策劃的首發儀式為例,現在的音樂平臺以及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專輯的發行上,甚至會有自己籤約培養的歌手。依託騰訊獲得的策劃、發行、製作、宣傳能力,新公司也會更有底氣去催生一些高質量音樂資源。
筆者做出這樣的判斷並非沒有根據,如今的音樂平臺已經不止是簡單的聽歌軟體,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各個位置的廣告、各種會員、付費專輯、直播電臺甚至是網上商城,而這些內容所佔據了板塊也正逐漸變多,就聽音樂的體驗來說顯然並不好。
音樂集團的歌曲版權與藝人數量優勢巨大
當然,讓功能和內容發生改變的原因有很多。對於音樂類的軟體,即便是再狂熱的愛好者也不會將這些軟體都留下來使用。所以音樂類軟體大部分都屬於競爭關係,優勝略汰是必然的,而通過合併的形式減少競爭者數量也算是不錯的方法。
話雖如此,但成長過快往往也會在某些方面有所疏漏,最後的結果也會和預期產生差異。現在的百度音樂和阿里星球就是最好的案例,它們分別改變了千千靜聽和天天動聽兩個音樂軟體,從網上的用戶反饋來看,罵的多捧的少。而在討論TME能否收穫用戶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千千靜聽和天天動聽兩家曾經的行業巨頭的發展狀況。
百度和阿里是怎麼做的?
千千靜聽是國內最早的一批音樂軟體的代表,它伴隨著很多朋友從學生一直到職場,是一代人美好的回憶。軟體由國人鄭南嶺進行開發,並提供免費下載安裝,在2006年以前一直處於國產音樂軟體的排名前列。而在2004年之前,除了千千靜聽以外,用戶基本上沒有其他國內音樂軟體可選。
百度宣布其旗下百度音樂業務和太合音樂集團合併,雙方合作致力打造一家「全新的網際網路音樂機構」,百度發揮其在網際網路渠道和大數據優勢,而太合音樂則擁有版權優勢和傳統渠道優勢。
缺少版權的百度音樂形勢不利百度音樂當年收購曾叱吒風雲的千千靜聽迅速成為在線音樂的巨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百度音樂是在線音樂的領頭羊,並成為推動百度崛起的重要業務。
不過後來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雲音樂崛起,百度音樂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搶走。到了今年阿里和騰訊強化在音樂市場的競爭,並展開併購或合作。今年初據傳聞指騰訊的微信封殺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網易雲音樂等,有意思的是後來網易雲音樂與QQ音樂達成了音樂版權合作,握手言和。
阿里則選擇收購蝦米音樂、天天動聽成為了在線音樂的巨頭。阿里音樂在版權方面其實在今年初就已經開始布局,阿里去年上市成為美股史上最大的IPO後手裡資金充裕在各方面迅速拓展,音樂正是它發展的一個方向,今年初大肆收購獨家版權資源,它自己的說法是已經擁有滾石、相信音樂和華研等知名公司的獨家版權。
在版權拓展方面百度顯然落後於阿里和騰訊,今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各在線音樂平臺紛紛下線未經授權音樂,百度音樂正是下線音樂最多的平臺,其下線音樂達到64.2萬首,相比之下在版權方面早作布局的騰訊和阿里下線的音樂分別只有2.37萬首、2.6萬首。
百度收購千千靜聽
在當時,該產品就具備了音效、均衡器等常用的基本功能,在聲音上也沒有短板,並且沒有惱人的彈窗和廣告,而界面UI更是千千靜聽的一大特色。但由於在線上播放搜索功能上落後於此後出現的QQ音樂和酷狗音樂,這讓千千靜聽在音樂軟體領域的地位產生了動搖。2006年,百度正式收購了千千靜聽,但這樣的強強聯手不但沒能扭轉千千靜聽的頹勢,在千千靜聽上的廣告也開始出現,曾經的優點也都變成了之後的缺點。在2013年,千千靜音沒能再堅持下去,正式更名為百度音樂,整個存活周期長達十年。
如今的千千靜聽已淪為網頁版的客戶端
千千靜聽 Windows商店版
但比較讓人欣慰的是,百度音樂並沒有完全對千千靜聽進行下架,我們現在還可以在百度音樂的官網下載千千靜聽,但基本上就是一個網頁版百度音樂客戶端。而在Windows商店中的千千靜聽確實算是個可用的版本,軟體的界面簡潔,結構清晰,完全沒有任何廣告,只是在功能上有些欠缺,無法登陸帳號,最後更新時間為2013年1月,相信以後也不會再進行更新了。
被阿里收購的天天動聽
天天動聽在命名和發音上都與千千靜聽很像,所以很多人經常搞混這兩款軟體,實際上二者並不是完全處於同一時期的產品。天天動聽成立於2007年,最初是在諾基亞的塞班系統上運行,在當時已經擁擠不堪的音樂軟體領域,天天動聽僅用了六年的時間硬生生地搶下了2億用戶,而在阿里收購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被玩死了。
天天動聽耳機
實際上,天天動聽當時面臨最大的是音樂版權的問題,這也是2013年被阿里收購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後,天天動聽由阿里自運營,在第二年的用戶數量突破了3億,之後還與蝦米音樂整合成為阿里音樂。由於定位是大眾化的產品,天天動聽在2014年也開始嘗試進入耳機領域,共發布了T1和T2兩款耳塞,並且在產品設計和調音上都下了不少功夫,親民的售價也讓這兩款耳機賣得不錯。
天天動聽徹底轉型為阿里星球,取消了音樂播放功能
在2015年年底,阿里音樂受限於版權政策下架了超過百萬首的無版權歌曲,在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後,這次被轉型的是後來加入的天天動聽,它也從之前的音樂播放軟體變成了娛樂粉絲交互平臺,並且完全下線了所有音樂資源了。對於曾經超過3億的用戶,雖然官方給出了轉到蝦米音樂的解決方案,但筆者認為轉化率應該不會太高,畢竟用戶的選擇還是很多的。而新的阿里星球能否成功現在肯定還無法得出結論,但對老用戶造成的影響卻已經存在了。
另外,龐大的歌曲庫優勢其實遠沒有看上去那麼重要。此前音樂集團公布的曲庫數量早就超過了千萬級別,而筆者作為一個平時比較喜歡聽音樂的人,最近三年總共播放過音樂曲目數量不過1400首,佔曲庫總數的萬分之一左右,而剩下的音樂或許我根本就沒有機會聽到。另外,大多數熱門歌曲現在也幾乎都是全平臺,如果不能獨佔,高額的版權費意義就不大了。
2016年音樂APP排行
不難看出QQ音樂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而酷我音樂或者酷狗音樂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千千靜聽或是天天動聽?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