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丁格的猹
這兩天,女明星牛小姐因為一些敏感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當然,這篇文章我要討論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是因為牛小姐曾演過半部,如今又被帶上熱搜的一部18年前的神劇——《少年張三丰》
為什麼要說牛小姐只演了半部呢?因為這部劇分為了兩個版本:內地版的「冰心」一角是由牛小姐扮演,而港臺版的則是由林心如出演。
其實這樣的情形在早年的內地及港臺合拍劇裡也不少見。而在《少年張三丰》裡,由於廣電對合拍劇港臺演員比例有限制,所以製作方才在內地版裡把林心如換成了牛萌萌。
而作為一部當時流行的合拍武俠劇,《少年張三丰》這些年的評價一直也是褒貶不一。
一方面,因為劇集的快節奏、輕鬆搞笑、腦洞大開,以及矛盾衝突鮮明、人物性格討喜等因素,取得了收視佳績。
但另一方面,這部劇同樣也有許多那個年代合拍劇普遍存在的缺點:比如因演員檔期、拍攝進度限制等問題,從而造成劇本完成度低,劇情邊拍邊改,前後矛盾銜接不上等缺點....
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點並沒有阻礙這部劇的流行。如今快二十年過去了,作為一部老劇,《少年張三丰》在各大視頻網站依舊保持了較高的播放量及討論度,豆瓣評分(7.4)分也是一路上漲。
《少年張三丰》能在多年後依舊被觀眾津津樂道,顯然並非純粹因為「年代濾鏡」。通過該劇,我們能從中看出那個年代合拍劇的許多特點及成功要素,可以說對於當下的電視劇來說依然有許多借鑑作用。
01、大環境上:恰逢合拍劇紅利期以及"武俠熱」
世紀之交,可以說是合拍影視劇的黃金期,其中在電視劇領域,便是廣電對內地和港臺合拍劇的審查、播出標準進行放寬,可以享受同等於內地劇的待遇。
也是在這幾年,隨著港臺影視業衰落,內地市場崛起,更多港臺演職人員開始北上,參與合拍劇的製作。
某種程度上,內地廣闊的市場、優良的取景及拍攝環境,外加港臺先進的製作技術及理念形成了一種「優勢互補」。
但廣電對於港臺人員的引進也並非完全沒有限制,首先就體現在對於主演比例有一定要求。所以才會出現牛萌萌和林心如分飾不同版本的現象。
另一方面,隨著華人娛樂業市場中心的轉移,港臺本土也幾乎不再拍攝作為熱門類型劇種的「武俠劇」,而是紛紛來到內地,以合拍劇的形式重新翻拍金庸、古龍等武俠經典作品。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少年張三丰》的「幕後推手」,正是一年後蘇有朋主演的03版《倚天屠龍記》的製片人邊曉軍和張璋。而這兩位製片人在這之前的代表作品是《鐵齒銅牙紀曉嵐》,在歷史劇方面已經有著豐富經驗,此番和港臺班底進行合作,顯然也是想在武俠劇市場有所開拓。
也就是說,《少年張三丰》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蹭《倚天屠龍記》和張三丰等「武俠IP」熱度的「半同人劇」,以及作為03版《倚天屠龍記》之前的「試水之作」。
02、突出明星效應,讓IP和角色為明星服務
有了合拍劇紅利期以及「武俠IP熱」的大環境作為先決條件,那接下來這部劇成功的關鍵因素便在於選角了。
而在《少年張三丰》這部劇的選角上。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其說是用蹭《倚天》和張三丰的熱度來捧紅演員,不如說是用這部劇來為明星主演服務。
其中,最大的看點便是在於男主張衛健了。
從TVB版《西遊記》到《少年方世玉》、《機靈小不懂》、《小寶與康熙》等合拍劇,張衛健屢屢創下收視神話,紅遍兩岸三地,被譽為「電視奇人」,「電視界的周星馳」,可以說張衛健在那個年代,就是收視率的保障。
曾經,王晶在拍攝《小寶與康熙》之前,就放言韋小寶一角「非張衛健莫屬」,甚至為了遷就他的檔期推遲拍攝日程。
而《少年張三丰》同樣如此。與其說張衛健是在扮演張三丰,不如說是張衛健又一次在「扮演自己」,在張三丰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方世玉、不懂老師,以及後來的小魚兒"等張衛健其他角色的影子。
無論是誇張的造型,似曾相識的人設,還是招牌式的POSE、走位,又或是時不時來一長串饒舌洗腦式的標誌性臺詞,張衛健版張三丰的人物形象總是似曾相識。
當然,這並非說張衛健的演技不好,也不全是他個人的問題。
歸根結底,這類合拍劇繼承了港臺武俠劇一貫的流水線製作模式,人物形象很容陷入同質、套路化。尤其是張衛健這樣一直走古裝喜劇路線的演員,問題更加明顯。
雖然這種人設及表演模式很難有什麼新意,但是也是最穩妥的「安全牌」。因為在當時,張衛健這種獨特的港式喜劇風格,在審美相對滯後的內地市場,還是非常超前和受用的。
尤其是65年出生的張衛健在拍攝該劇時已經年近40,就算一張娃娃臉本身就顯年輕,但畢竟歲月不饒人,強行演出少年時期的張三丰難免會有違和感。
因此在劇中張三丰的少年氣也有意識地被削弱,不管是事業線還是感情線,張三丰的人設都顯得更加成熟穩重,早在就顯露出了一代宗師的氣場。
更張衛健的另一大「特權」,便是體現在臺詞上。作為全劇唯一的香港演員,張衛健享受到全程用粵語說臺詞的待遇,所以在粵語版中,可以明顯聽到張衛健使用的是現場同期聲。而在如今,像佘詩曼這樣的香港藝人來內地拍戲,顯然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待遇,為了對戲方便,不得不夾雜著普通話以便讓對戲演員能聽懂。
而在音樂上,作為多棲藝人的張衛健也親自演唱了片頭片尾曲,竊被他收錄進了專輯中。延續了他一貫讓劇集為自己「打歌」的模式。
而除了張衛健之外,李冰冰、蘇有朋、嚴寬、王豔等兩岸三地當紅流量明星的加盟,也是這部劇未播就先熱,獲得極大關注度的重要原因。
而該劇也充分利用了明星組合來進行造勢,製造話題:比如張衛健和李冰冰繼《機靈小不懂》之後「再續前緣」,而蘇有朋和林心如繼《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再度合作,還刷了把「如萍杜飛梗」。雖然這兩人的戲份都不多,只能算是客串性質,甚至林心如在內地版還被替換掉了,但是考慮到兩人的號召力,這部劇在前期宣傳時也是把蘇有朋當做重要賣點進行宣傳。而相比之下,原本作為男二號的嚴寬,因為不夠大牌,反而顯得存在感沒有那麼強了。
從這也可以看出,這部劇在製作過程中,人物設定幾乎完全是為明星演員服務,而不是反過來讓演員為角色服務。
03、讓傳統武俠「古偶化」吸引新一代年輕觀眾
這部劇和一年後同一班底打造的《倚天屠龍記》,又一個重大突破點,便是在於讓傳統武俠「古偶化」。
首先古偶化的最大目的,便是契合網絡時代的年輕一代觀眾。
而作為一部金庸同人劇,這部劇有意拋棄了金庸式傳統武俠沉重及較為嚴謹的歷史背景、家國情懷,反之用更喜歡快節奏、快餐化的劇情模式來吸引年輕觀眾。
其一,在於劇情前後邏輯被擺到次要位置,主打俊男靚女扮演的角色。
按照劇情設定,在開篇,少年張君寶因為無意間得到臨死前嶽飛的留下的疑似藏寶圖的遺物,遭到江湖追殺從而引出整個劇情。直到之後謎底解開——原來所謂的遺物並不是什麼藏寶圖,而是流落大漠的大宋公主的貼身衣物。嶽元帥希望能找到大宋公主,號召義軍北伐抗金。
從剛開始劇情設定來看,槽點就非常多:先不說宋室還有這麼多皇子,輪不輪得到一個大宋公主來抗金——姑且當是劇情需要。但是之後隨著劇情發展,公主這一條本應貫穿始終的線卻成為了雞肋。完全是為了引出王豔飾演的玉兒以及鄭佳欣飾演的「假公主」閃電兩位美女演員。
而本作為隱藏大BOSS的秦檜卻從始至終沒有現身,最終的大BOSS卻變成了逍遙王,但逍遙王作為一個江湖人士,又在朝堂上興風作浪,人設和秦檜又有所重合,可以有理由懷疑,在這種合拍劇邊拍邊改、集體創作的模式下,劇情前後也發生了較大調整,最後出現了許多前後不一致脫節之處。
其二,便在於不惜讓歷史背景和時間線變得混亂,來為劇情的娛樂趣味性服務。
在這部劇中,本應出生於南宋末年的張君寶,卻提早一百多年,跟南宋初年的嶽飛有了交集。
同時,為了強行跟倚天屠龍記聯繫,又把活躍於元末明初時代的武當七俠放到了和師傅張三丰同齡人的位置——這前前後後等於差了兩百多年。最後更是頗為「大膽」的把假公主閃電變成了「殷素素」,強行承接倚天屠龍記,李冰冰扮演的秦思容最後還開創了峨眉派,跟郭襄融在了一起。但顯然,對於大多數年輕觀眾尤其青少年來說,並不會太深究這些細節,能讓教科書裡熟悉的嶽飛、秦檜等歷史人物跟金庸武俠小說「聯動」,顯然增加了這部劇的娛樂趣味性。
但忽略劇情邏輯上的一些硬傷,這部劇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比較高的作品。
除了全明星陣容本身的號召力之外,這部劇不管是對各種笑點、淚點等劇情節奏的把控,還是鏡頭語言、武打場面的設計,都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合拍武俠劇的頂級水平。
首先,這部劇也跟後來同一班底的03版《倚天屠龍記》一樣,愛情戲的比例被提高,從選角到劇情編排也變得更加青春偶像、浪漫化。
相比於同時期還在以「師奶」為主流受眾群體的港臺武俠劇(比如01TVB版倚天),這部劇顯然更加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也是這些年網絡評價不斷走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作為一部武俠劇,核心看點自然在於精彩的武打場面。而這部劇也在傳統武俠的基礎上,突破了硬馬硬橋的傳統套路,大量加入了網絡時代的新武俠、玄幻、仙俠元素,可以說開了這方面的先河。
比如劇中武林名門世家易家所掌控的名劍山莊,裡面就出現了御劍術等頗有《仙劍奇俠傳》之類仙俠IP才會出現的武打風格。而劇中同時大量運用電腦特技,出現了類似氣功大戰,以及大蛇等3D動物角色參與戰鬥,頗有當時流行的《風雲》等玄幻漫畫風格。
但另一方面,作為一部傳統武俠的衍生劇,《少年張三丰》也並非像如今的古偶仙俠劇一樣完全依賴電腦特技。傳統的動作場面依然是主流。劇中的武打場面,從刀、槍、劍、棍、扇等傳統兵器的運用,再到太極拳等傳統拳腳招式的巧妙設計,雖然不能跟李連杰的電影版相比,但在電視劇領域已屬翹楚。
04、輝煌不在的合拍武俠劇未來出路在哪?
隨著我們進入網絡時代多年,傳統武俠也已經式微,玄幻仙俠類IP成為主流。而昔日的合拍劇也隨著港臺影視劇一起衰落。
如今,金庸、古龍為代表的傳統武俠以及其衍生劇已不再是收視主流,也很難像當年的《少年張三丰》一樣,吸引到當下一線的明星藝人。
但這不代表傳統武俠在當下就完全沒了市場,比如17版《射鵰英雄傳》、19版《倚天屠龍記》都選用了新人主演+老戲骨的搭配模式。一方面主打情懷牌,吸引較為年長觀眾的細分市場。另一方面,沒了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也可以把更多資金用在製作的其他方面。
這也是新版射鵰和倚天已經在前作翻拍多次的情況下,依然能收穫一波好評的原因。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少年張三丰》的成功,顯然脫離不開當時傳統武俠以及合拍劇鼎盛的大環境。雖然傳統武俠的輝煌已經過去,但不代表就沒有了市場。而如何在主打情懷牌留住早一代觀眾的基礎上,更多融合當下流行的仙俠玄幻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一代觀眾,顯然是值得當下創作者研究和思考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