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故事#
林志炫是一個數十年堅持做一件事的人,一個對唱功有著極高要求的人,一個天生為唱歌而生的人。
他固執地堅守現場演出,力求超過錄音室版本。他像苦行僧一樣修煉,不斷鑽研新的技巧,彌補年齡增長帶來的音色變差。
這背後,是他坎坷、不斷跌入谷底的人生,他就那麼守著黑暗度過一年又一年,又將經歷全部內化在歌裡,抓住每一個聽眾的耳朵。
有人問:為什麼林志炫參加完《我是歌手》之後,沒有爆紅?
被點讚最多的答案是:曲高和寡。
2020年11月11日深夜,當無數人沉浸在雙十一的狂歡中時,林志炫匆匆趕上一架從長沙飛往長春的飛機。他要赴一場約會,一場幾乎被大家都忘了的,十年之約。
故事的起因,在2011年11月11日。當天光棍節,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幾個男生搞了一把惡作劇。他們抄起吉他,在教學樓的天井旁邊,哀嚎了一首《單身情歌》。悲涼的歌聲,在教學樓裡來回飄蕩,整個教學樓炸了。
歡呼聲、尖叫聲、附和聲……節日的氣氛,頂破了天。埋頭讀書的年紀,每一場出格又刺激的活動,回憶起來都是青春。
從此,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11分,一個個對愛情充滿嚮往又不能談戀愛的孩子,匯集在學校的天井旁,齊唱《單身情歌》,訴說青春煩惱。
唱到2016年,現場視頻被《單身情歌》原唱林志炫看到。
他發微博跟同學們約定,第10年的活動,他會到現場跟大家一起唱。
聽到這個消息,孩子們都很高興,但也就高興高興。在這個「改天請你吃飯」僅僅是寒暄的年代,一個當紅明星和一群孩子4年後的約定,誰會記得?
人們以為,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
2016年之後,每年雙十一,林志炫都在微博轉發孩子們唱歌的視頻,倒數著見面的日子。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又秋聲。時間很快來到2020年,一場疫情讓一切都變了,沒有人奢望林志炫會如期赴約,除了林志炫。他提前一個月,從臺北飛到上海,進行14天的隔離,參加完11月10日當晚的活動之後,又緊急從長沙飛往長春。
出發前,他和東北師大附中的有關領導,取得聯繫。因為疫情,校方一開始拒絕了林志炫進入學校的請求。但他沒有放棄,幾番交流,林志炫經紀人告訴校方:
「如果不方便,我們會在學校門外看一下就離開。」
甚至,因為無法在11點11分趕到學校,他特意錄製了一段視頻,跟大家一起演唱。最終,校門打開,林志炫如約出現。下午1點11分,他帶著同學們,唱起了那首《單身情歌》。很多老校友提前得知消息,從各處趕來趴在學校圍欄上,含淚跟林志炫唱完了這首歌。
第二天,消息上了熱搜,一位東北師大附中校友這樣寫道:「也許很久以後我們各自遠在天涯海角,但每年的今日,我們一定會想起那個巨大的天井,以及縈繞不絕的歌聲。林志炫太帥了!!!」
能夠赴十年之約,很多熟悉林志炫的人一點都不意外。他一直是一個認真的人,一個數十年堅持做一件事的人,一個幾乎不讓別人失望的人。
即便,要歷經千難萬險。
2017年,電影《悟空傳》插曲《空》的錄製現場,錄音師來回踱步,不停搓手。
他很焦慮,工作多年,他從未見過有歌手僅用嗓音,就把歌曲的音準、強弱、淡入、淡出都唱了出來。他不安地問總監:「怎麼辦?歌手自己什麼都做完了,我要怎麼辦?」坐在一旁的林志炫經紀人青蓉,一臉得意。
她還記得,1997年,林志炫和席琳·迪翁的錄音師合作。錄製結束後,對方驚呼:「Youhaveauto-tuneinyourbody.(你身體裡有一款修音軟體)」唱功獲得如此認可,但人們依舊很難想像,林志炫直到17歲才發現自己能唱歌。
童年林志炫和父親
17歲那年,林志炫聽從父母建議,進入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學習土木科系。他沒有拿起卡尺畫圖,而是跟隨音樂老師學起了唱歌,又加入了學校樂團,跟著貝斯、鼓手、吉他手沒日沒夜排練。可惜,畢業即夢碎。樂團解散,他去了一家發電廠上班,做路邊監工。樂團另一位核心人物李驥去服了兵役。
上班沒幾天,林志炫出了意外。幾塊巨石從山頂突然滑落,山崩地裂一般。不到兩秒的反應時間裡,他選擇了往左跳,逃過一劫。而往右跳的那些同事,很多離開了人世……經此一難,林志炫再未踏入工地一步,父母希望他回家,打理自家的印刷廠。林志炫就這麼一邊聞著油墨的味道在空氣裡散開,一邊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
一成不變的日子裡,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唱歌的機會。
1988年,大學樂團裡的李驥退了伍,找到林志炫,問他還願不願意唱歌。一拍即合,二人重新出發,開始租排練室,重新錄音。
林志炫 李驥
為了不被反對他學音樂的父母發現,每次出門排練前,他都告訴父母要出去約會。一天父親順嘴問了一句:「你多久回來?」
他照實答:「我不清楚,有可能隔天早上才回來。」
空氣瞬間凝固。「這件事情,女生也同意嗎?」
「額……同意。」
「那她家長也覺得好嗎?」
「……當然。」
父親擺擺手,再沒說話,一臉兒子長大了的表情。
年輕時的林志炫
整整3年,林志炫和朋友拿著小樣到處找唱片公司,但是找一家,黃一家。原因很直接:他倆太醜了。無奈,他找4個朋友擔保,去銀行貸款把唱片錄完,隨便找了家唱片公司發了專輯。結果一炮而紅。那是林志炫夢開始的地方,他和李驥的組合「優客李林」首張專輯《認錯》,銷量突破百萬。
那一年,他25歲,有一天剛一進門,父親就急著拉住他,說自己在唱片行買了張叫《認錯》的專輯,非常好聽:「但你跟專輯封面上那個人長得太像了,只是他沒戴眼鏡,應該不是你吧。」
林志炫趕緊搖頭:「不是不是,我怎麼會唱歌呢。」說完回到臥室,他發出了槓鈴般的笑聲。
專輯火了之後,有5年的時間,林志炫一邊在印刷廠幫工,一邊在外面跑通告,錄專輯。5年的時間,他發了5張專輯,拿下無數大獎,事業如日中天。其中一首《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更是成為大熱金曲。
多年以後,A-Lin、林俊傑每一次翻唱,都讓很多歌迷流下眼淚。
但林志炫自己,卻在1995年發完專輯《一個人的樣子》之後,消失了。原因是他的父親要照顧生病的母親,而他必須放棄音樂事業,回家打理工廠。
在一場演講中,他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我發現人在一生中,就像小丑一樣,手上不斷地在拋球。這些球有家庭、有工作、有理想……而我的球,讓我太吃力了。」
當時29歲的他,原本希望用2年的時間來照顧家庭,然後重返歌壇,但命運無情,上蒼替他作出了選擇。那是他接手印刷廠的第9個月,一天凌晨兩點,林志炫被急促的電話聲吵醒,同事讓他趕緊回工廠。緊急驅車趕到時,他傻了眼。一場大火,燒光了印刷廠,也燒光了他全部的希望。
更難過的是,他時至今日仍然記得父親當時看他的眼神,那種哀怨、絕望的眼神。處理後事的日子,他時常和父親相對無言,無聲的責怪打在他身上,格外疼。
終於一切都過去,他找到父親說:「印刷廠是在我手裡沒有的,我一定會還給你。」而他的父親卻拍拍他的肩膀:「哎呀,兒子啊,我以前不知道你這麼喜歡音樂,但我現在知道了,我現在把時間還給你,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那一刻,林志炫失聲痛哭,幾個月的壓抑和絕望,全部釋放出來。「我覺得,過往這麼多年所承受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因為從那一刻開始,我在音樂裡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部可以一股腦兒跟家人說。」掙扎半生,音樂曾是他和家人的裂痕,如今陽光照進來,這道裂痕卻顯得格外美麗。
從那之後,林志炫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音樂事業上。1998年,他推出專輯《蒙娜麗莎的眼淚》,為了更好的效果,他不惜自費,前往美國錄音。甚至,他改變了自己從前清新的唱腔,而是選擇以中音為主。專輯發售後,這首歌一紅就是二十多年。
次年年底,公司給到他一首頗為「流行」、朗朗上口的歌。當時他一度拒絕演唱,後來在同事的勸說下,才完成錄製。而讓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這首叫做《單身情歌》的歌,在大陸爆紅。甚至隨著時間的增長、光棍節概念的普及,這首歌越來越紅。
從2000年開始,已經34歲的林志炫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他的狀態、情緒、都達到了巔峰。他仍以一年一張專輯的速度,打磨自己的唱功,不斷推出作品。那一年,公司希望他挑選銷售量超過20萬以上的專輯主打歌翻唱,幫助公司盈利。但他卻拒絕,他只希望收錄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
最集中的矛盾,爆發在《離人》這首歌中。他希望將這首張學友的歌,獻給已經去世的母親。母親去世前,住在加護病房裡。為了讓母親開心,他說:「如果你好起來的話,我會把所有瞞著你的事,統統告訴你,一天講一則。」
但人生最遺憾的,就是來不及……綜藝現場回顧這段往事的時候,林志炫幾度哽咽,又強壓住眼淚,他說:「不能哭,否則會唱不好。」
即便如此赤誠,公司主管還是堅決反對,理由是:這首歌不夠紅。情急之下,林志炫找到主管,請求給自己一個機會,甚至當場唱了一遍。遺憾的是,對方依舊拒絕。而林志炫,也離開了這家公司,開始了獨立製作唱片的生涯。
當公司和個人不再是相得益彰,而是捆綁束縛,最好的結局只能是一別兩寬。林志炫這樣的歌者,註定了一般的平臺配不上他,也註定了他的遠走高飛。有
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著自由的光輝。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林志炫和三位小夥伴,完成了《擦聲而過》的專輯,其中收錄了他翻唱崔健的《花房姑娘》、齊秦的《袖手旁觀》、羅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也包括,那首《離人》。時間越長,被這首歌打動的人越多。整整7年時間,他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奉獻了自己最好的聲音。他說自己是為唱歌而生,但命運卻再次無情地捉弄了他。
2007年,他被查出鼻竇炎,需要開刀治療,這極容易破壞他原本的生理結構,影響發聲共鳴。為了將手術的影響減到最小,林志炫向醫生提出不進行麻醉,就動手術。醫生拗不過,最終在手術室裡,為他準備了一臺脈搏儀,防止他因為過度疼痛而休克。
手術後,林志炫的生活陷入黑暗。他的鼻子裡全是傷口,不能坐飛機,也不能吃過熱的食物,甚至不能激動。半年的時間,他唯一能吃的食物,只有壽司。恢復之後,他開始慢慢練習發聲。他的聲音沒有了從前的靈動,卻多了一絲深沉。他嘗試練習更多器官的共振,力求更好的聲音。頗讓人驚訝的是,他發現自己不僅鼻子可以發聲,連額竇都可以共鳴。
他很興奮,從前自己沒能力演唱的歌曲,他重新列出來,嘗試錄音。《沒離開過》《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opera》……他不斷練習,不斷精進,將身體用到極致。
2012年個人巡迴演唱會,他將現場演唱的11首歌曲製作成一張原聲大碟,取名《擦身而過2》。那些最具挑戰性與多元化的音樂表演,被他幸運地完整記錄下來。其中,他翻唱王力宏的《落葉歸根》、林俊傑的《記得》,皆成為大熱金曲。
從2008年到2013年,是他內化的時間。他重新熟悉自己的身體,找到適合每一首歌的發聲方式。儘管,他已經年過四十歲,卻仍像個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地探尋更好的聲音。5年時間的修煉,再出現時,他震驚了太多人。
2010年,他重新演繹歌曲《鳳凰花開的路口》,這是他專門寫給大學離別學子的歌。錄製這首歌是在家裡的飯廳,他故意用沒有調音的鋼琴,選用傳統模擬技術母帶,現場演奏與樂器同步收音,整首歌沒有任何剪輯。
因此他錄音時,常被外面路過的汽車喇叭和小朋友的嬉鬧聲打斷,他不厭其煩地唱了近百遍,選出感情最真摯的一次發行。後來,也就有了每年畢業季都會飄蕩在校園的經典歌曲。
2013年,是林志炫人生的重大轉折。當年,他以補位歌手的身份,出現在《我是歌手》舞臺上,以一首《沒離開過》拿下當期冠軍。
隨後他連續翻唱周杰倫的《煙花易冷》、維塔斯的《opera》、蔡琴的《你的眼神》、齊秦的《夜夜夜夜》……
每一場都是神級的現場,每一首都成為當時大熱歌曲。而這檔節目,也讓人見識到了林志炫的唱功之深。外人看來,他像是突然衝到了人們眼前。而這一切,不過是一個歌者堅守歲月的證明。2017年,重回《歌手》節目時,他更是帶來了近10種曲風的歌曲,搖滾、爵士、民謠、甚至音樂劇……比賽結束,他接受採訪說:我心裡只有一種感覺,我唱爽了。
有人問:為什麼林志炫參加完《我是歌手》之後,沒有爆紅?被點讚最多的答案是:曲高和寡。從出道到如今,他只做一件事:做唱片。
「很多人都會覺得,某某歌手又唱歌、又主持、又演戲,是個所謂的「多棲藝人」。但我不是,我只是一個歌手。」這種模式,曾讓他很「吃虧」。即便唱功出色,音樂作品頂級,他卻一直「不夠紅」。
別人為他唏噓,他自己卻看得開:從音樂中得到快樂,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這種快樂,不僅僅來自唱片,也來自現場。他對現場音樂有種近乎痴迷的追求。每次演出前幾天,他都會清淡飲食,將自己的身體調整到工作狀態。
演唱會開始前,他往往在腦袋裡循環播放演唱曲目的每一個細節,嘗試依次打開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調整音律高低,咬字輕重,氣息停頓……上場的那一刻,他希望自己不僅要還原CD,甚至要比CD裡做得更好。
也是因此,他常年如苦行僧一般磨練自己的嗓音,經常與醫生討論:「我的身體還有哪裡能共鳴。」多年的訓練,他對身體發聲部位的駕馭,越發嫻熟。
在2018年的巡迴演唱會上,他希望將十幾首難度頗大的歌曲,在兩個小時內唱完,且不損失音色。這不僅是對他體力、技巧的考驗,也是身體每個部位的考驗。縝密的計劃之下,他練氣、健身、練聲、嘗試不同部位共鳴……最終,幾場演出下來,他總能在唱完最後一個音符時,把每個部位都剛好用到極限。「哪怕返場一首,都影響整個演出效果。」他喜歡用不同的唱腔來表達音樂情感。自創的「雞尾酒唱法」,對聲音共鳴、氣息、真假音混合要求極高。他的《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就是這種唱法的極致演繹。
因此,他翻唱的很多歌曲,都比原曲擁有更高的傳唱度。這是他的幸運,卻又是他的不幸。他是一個天生的歌者,卻不是一個天生的創作者,也沒能遇到一個超強的音樂創作人。這種遺憾、不甘、憤怒,全都爆發在了《浮誇》這首歌裡。他說,每個人對歌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歌以傳情,有人認為歌以表意,對他來說,《浮誇》那首歌,是用來「明志」的。
改編歌詞時,他找來多年好友、臺灣作家樓南蔚。他一直跟對方聊自己的成長故事,表達自己的音樂理念。而當改編的歌詞出現時,他覺得那就是自己內心裡想要講的。這種情緒與旋律共振,也就有了最佳翻唱版本的《浮誇》。
每一句歌詞,每一個字,每一種情緒,都在和他的聲音產生共振,難度極高的歌,有了強烈的生命力。
對於林志炫來說,這首歌更多表達的是他在音樂道路上的追求。
他說:「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夠留下一個又一個美的作品,事實上是無形中一直在增加自己生命的長度與寬度。」
最後一個音符落下那一刻,舞臺上的光束照在他潔白的衣服上,他右手緊貼胸口,閉著雙眼享受觀眾的歡呼。而不大的演播廳裡,他的聲音就那麼在迴蕩:
幸運兒不是我因為我選擇的路很難走如果夠出色 卻不能出頭至少也做到沒第二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