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個多月的唱作角逐,本周五,終於迎來了《我是唱作人》總決賽的燃爆舞臺。
躋身總決賽角逐的唱作人們紛紛放出壓箱底大招,現場堪比神仙打架,「殺」粉兒於無形。
尤其是白舉綱唱作的《寫給一首歌的歌》,無論歌名、作詞、作曲、編曲,都透露著魔幻般的生命力。穿透時空的歌詞、硬核滿滿的曲調、燃炸的颱風、令人忍不住汗毛豎起的震撼感染力……讓他在與強勁對手梁博的對戰中贏得了勝利。
其實舞臺表演結束後,在後臺準備PK結果的白舉綱緊張又激動,看到梁博走過來後,立馬上前給了一個暖暖的擁抱。
然後便開啟了迷弟模式,與舞臺上釋放強大威壓的成熟唱作人判若兩人,「博哥,我見到你感覺自己有種小粉絲的感覺」、「我一直特別喜歡你的態度,你的堅持」。這就是白舉綱,兼具少年氣與硬核音樂實力,讓人慾罷不能。
對於比賽結果,白舉綱完全沒有在意,直到最終勝負結果出來以後,他還處於懵懵的狀態。對於白舉綱來說,「能聽到這麼多好音樂,其實結果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他care的是在舞臺上與高手過招的享受,對音樂的執念,而並非所謂的輸贏。
「我寫歌,歌也在反映著我」
白舉綱演唱完成後,現場觀眾們的吶喊聲久久未停,或許是被白舉綱現場易燃易爆炸的舞臺給感染到,也或許是因為白舉綱的歌詞「觸摸」到了人們心坎裡,讓人回憶起了舊時的記憶、經年的美好。
很少在《我是唱作人》中對他人歌曲進行點評的梁博坦陳:「聽小白的歌,那一瞬間我是一個聽眾,而不是一個與他比賽的人」。
競技雙方的最大榮耀並非由旁觀者給予,而是來自於你的對手,白舉綱做到了。
白舉綱的舞臺表現同樣獲得了眾多一線唱作人的肯定。
常石磊說:「他那高音再延時幾秒,我就能夠哭出來」。
郝雲說:「我第一次聽他的歌,就是此時此刻,直接被感動到了」。
高進說:「感覺這個世界都翻了天了」。
大眾評審點評道「白舉綱今天的這首歌切入點很有意思,有點擬人化,像一個人的一生一樣,頓時讓一首歌,有了一個生命力」。
一首真正能夠鑽進人心坎兒裡的旋律一定有它獨特的魅力,它會讓人忘記時空、忘記周圍的環境,沉浸在歌曲所營造的曼妙境界中。
毋庸置疑,當晚的白舉綱完完全全的做到了,旋律、舞臺、情境,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為現場觀眾們營造出了一個期待已久的「夢境」,那個夢境無關乎夢想、無關乎命運,只談當下的所感所想。
「這將是我的再見,也是我的遺願,如果還有時間,哪怕再一遍,不畏時光短暫,也願傾盡一切,把故事連成線,編織成語言,放映著從前……」白舉綱的歌詞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每一個字眼都似乎都在向你訴說著什麼,讓你忍不住要走進去看看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白舉綱說「我寫歌,歌也在反映著我」。
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白舉綱留下了很多首耐聽又有味道的原創歌曲,風格多樣,表現力十足,讓觀眾在音樂領域也能體會到何謂「一人千面」。
《·當》曲風勁爆易燃,搖滾硬核般的節奏極其帶感,舞臺上的白舉綱像是化身為一個最強leader,掌控著全場觀眾們的喜樂。
《蠢夢》更是將白舉綱體內的「野性」完全釋放,將舞臺幻化為自己音樂夢的角鬥場。
《阿爾茨海默的愛》溫柔深情,那種淺淺的音樂色調和柔和的歌詞,柔卻不軟,充滿著治癒的味道。
《我們一定會再見》給人的情境就像是一個青蔥熱血的少年在陽光中奔跑,前半段讓人感受到熾熱的少年力量,後半段又盡顯赤誠與熱枕,循序漸進的感覺極其美妙。
細細一想,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白舉綱每一期音樂的主題都各有特色,關於生活,關於夢想,關於當下自己的所感所想,多種風格的變換在他的把控中遊刃有餘,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追夢少年的奇幻音樂之旅。
就像白舉綱所說,「一首歌如果能夠串聯起我們的記憶,把時間連接起來,不管播放多少次,哪怕就一次,只要能夠給人帶來珍貴的回憶,這首歌就值了」。用歌來記錄世界,留住回憶,給觀眾們帶來快樂,或許這就是白舉綱站上唱作人舞臺的初衷。
成長、蛻變、突破
他終成一位「表達者」
《我是唱作人》總決賽之後,有人問白舉綱:「你覺得你因為什麼而獲勝」,白舉綱回答:「可能自己比較用心、情緒比較投入,能夠和觀眾產生共鳴」。
用心、用情,認真準備每一場比賽是白舉綱對待音樂最基本的態度。
其實不止是在舞臺上,對於自己的音樂,白舉綱每次都拿出十二分的精力與認真去唱作、打磨。從站上舞臺的那一刻起,白舉綱就「抱」著自己的音樂夢一無往顧的朝前衝著,一路磕磕絆絆,但是卻從未妥協,他的音樂追夢之路也彰顯著他的成長、蛻變。
他的音樂有著一種別樣的力量,尤其是硬核搖滾風音樂,狂野又沸騰,充斥著放蕩不羈與瘋狂叛逆,那種獨特的音樂魅力特別容易讓人沉醉。
白舉綱的創作才華從他一出道時就早已顯現,首專《少年白》提名「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國語男新人,受到業界很多專業人士的讚譽。
第二張專輯《野草》在2016年現世,相比於首專《少年白》,《野草》多了幾分對夢想迫切的追求感,像是少年的初露鋒芒,曲風銳利,狂放不羈,讓人能夠輕易感受到搖滾青年小白的躁動和成長。
之後發行的歌曲《燎原》對小白來說是一次「轉身」,曲調和詞作中透著一種清醒而深刻的自省。
「想了斷命運的風帆,沉淪在風浪的平坦,還渴望擁有五彩斑斕,為自己僅存的溫暖而戰」,詞中所有的字眼在訴說著他的迷茫與忐忑,但是更多的還是在表達他無所畏懼的心境。再配上層次感跌宕起伏的旋律,將他的那種想要突破、想要綻放的心緒極致表達。
如果說《野草》讓人感受到了白舉綱的成長,《燎原》感受到了他的蛻變,那麼《耳盲》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突破,歌曲將看似不搭的古風與搖滾巧妙結合,讓人同時感受他的沉默與吶喊。
不僅如此,白舉綱還以「不插電」的音樂形式來為《耳盲》賦予了新生。新專輯中,白舉綱充分展現了多元化的唱作實力,例如他將原本硬搖滾風格的《著陸》,改編為funk和bossa曲風 ,給聽者以舒適、暢快的享受。
如果必須用一個詞來形容白舉綱,「表達者」是最他最好的概況。
對生活特別滿意的話
我想那應該是在我70歲的時候
《我是唱作人》總決賽現場採訪中梁博說「看到白舉綱我覺得我很受的觸動,因為我們之前有過交集,在一次演出,他在後臺握手握的很用力,告訴我,哥我一定會堅持。再次來的這個節目,我覺得他的那種堅持和以前一模一樣」。
聚光燈下的白舉綱陽光、溫暖,似乎有他在的地方就充滿了正能量。
但是命運似乎並未給他什麼特別的優待,白舉綱的音樂之路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順遂。但是為了音樂夢,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放棄,就像梁博所說的,白舉綱的那種堅持和以前一模一樣。
白舉綱是個對輸贏看得特別輕的人,這點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就足以發現,但是有一件事情他看的卻很重。甚至有的時候比自己還要重——把自己心裏面所認為的好的音樂、高級的音樂帶給大家。
翻開白舉綱的微博,裡面最多的內容就是對音樂的分享,為了更好地完成他的音樂夢想,白舉綱組建了一隻樂隊,無論去哪裡都會帶著樂隊一起表演。就連平常的生活、創作,白舉綱也一直和樂隊的成員們待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讓彼此熟悉、了解,一起進步,創造出更好的音樂作品。
為了熱愛而熱愛、為了喜歡而努力,白舉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音樂人對待音樂最真誠的態度和最崇高的嚮往。
樂觀對待生活,但不局限於當下,積極為夢想而拼搏奮鬥,這就是笑起來陽光溫暖,站上舞臺又硬核霸氣的白舉綱。
就像他所說,「如果對自己生活覺得都特別滿意了,那努力的勁頭也沒有了吧。對生活特別滿意的話,我想那應該是在我70歲的時候。」
一個人最耀眼的時刻就是執著於夢想,追逐夢想的時刻,希望對音樂痴迷的白舉綱能夠一直保持這份熱愛,在音樂路上越走越遠。硬核少年,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