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 Jr. NBA 」
校園籃球有什麼好看的?
對抗不激烈,活動沒新意,觀眾寥寥無幾,有什麼好看的?
一周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在上周日,去現場看了「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高中組總決賽之後,我決定把那些否定詞都去掉。這場比賽的交戰雙方是上中國際和南模中學,對抗很激烈,活動很有趣,觀眾的熱情超乎想像,校園籃球燃爆了好嗎!
校園籃球有多燃 ?
距離開賽還有一個半小時,上海大學寶山校區的體育館外已經站滿了人,家長,同學,校友,還有慕名而來的籃球愛好者們。安保人員在路旁不停地用哨聲引導車輛和人群,以至於不斷有路人前來詢問,「票子從哪裡買?」「我們怎麼才能進場看比賽?」
比賽在下午3點準時開始。體育館內開放的看臺區座無虛席,南模和上中的加油團各成一派,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高舉助威圍巾,輪番吶喊助威。熱情似火,青春洋溢。
有人可能會說,那種大體育館內幾萬人的加油聲才算熱血沸騰吧。但其實真的不能低估了青少年們的熱情,他們的加油熱烈而真摯。有一群穿著南模校服的學生,早早就在體育館外排隊等候,還討論著「我們有鼓嗎?鼓帶了沒有?」他們是自己主動報名來觀賽的,僅他們班就至少有10名學生來到現場。上中25號球員陳子傑,他的家人做了幾款不同的應援物,有用陳子傑照片做成的泡沫板,有上中的logo橫幅,在比賽時把它們高高舉起,連加油也必須拿出喇叭喊。每當球隊進球,對應的看臺區就會立馬響起鼓聲、喇叭聲、歡呼聲,暗暗進行著分貝等級的較量。
上中教練羅思傑,同時也是CBA上海隊主場MC,他曾說過,校園聯賽的氣氛有時比職業聯賽更熱烈,因為觀眾的加油聲很投入,他們是真的很熱愛賽場上的球員,那都是自己的同學、朋友、孩子。
賽場上的氣氛又如何?兩個字,很拼。上中這支隊伍非常年輕,他們的對手南模,是公認的上海高中籃球界難以撼動的霸主,近10年來幾乎衛冕了上海各級籃球賽事中所有比賽的冠軍。但整場比賽,上中就沒有示弱的時刻。比賽第一節剛開始3分鐘,上中就以一個三分和一次快速反攻將場上比分反超。接下來的7分鐘完全成了他們的表演時間,12-6,17-10,19-10,21-11,26-13,最大分差拉到13分。球員們打瘋了,遠投,上籃,罰球,手感極好,替補席的球員們忍不住站起來揮舞毛巾。
其中,後衛陳麒鈞打得尤其堅韌。他是常規賽MOP,曾在半決賽中單場拿下54分,創下上海賽區新記錄。決賽中,進攻、拼搶、防守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非常積極,幾次因為爭球而倒地。在南模次節反超後的比賽中,陳麒鈞始終在全力跑動。落後的上中在末節發起最後的反擊,曾兩度將比分縮小至6分,最後1分鐘,他再次投進一個三分,上中的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歡呼。
而整場比賽,陳麒鈞只中途下場休息了1分鐘,因為抽筋。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的這種拼勁和韌性是一種本能,是只要站上賽場就會全力以赴的本能。隊友陳子傑評價稱,「他對每場比賽都像是對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比賽。」
賽場上的陳麒鈞積極活躍,但生活中的他判若兩人。面對生人時,他看起來有些靦腆,回答問題很緊張,能把「我家周圍就有5個運動場」說成「我家就有5個運動場」。問他學習是否會和籃球衝突,他淡淡地回答,「還好,一天有24小時可以用,睡幾個小時,籃球一兩個小時,剩下還有跟多時間。」但陳麒鈞也說,籃球是他釋放情感的地方,「學習上的壓力一到場上就都忘記了,因為都專注在比賽」。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籃球是他情緒的宣洩口,所以我們自然地能在賽場上看到,他身上蘊含著的無限熱情。
這場決賽最終以比分77-65收尾,南模成功衛冕,上中遺憾敗北。在亞軍隊伍的合影環節,陳麒鈞低頭落淚,旁邊的隊友拍拍他的肩膀,他才抬起頭對著鏡頭擠出一個微笑。這場比賽,陳麒鈞一共拿到16分8籃板6助攻。
校園籃球的熱血就在於此,無論是觀眾還是球員,他們的喜愛都非常純粹。觀眾發自內心地想給場上的同學朋友加油,球員想用盡全力和兄弟們一起爭取勝利。校園籃球的背景板確實算不上華麗,但正是因為這些單純的元素,它才變得青春動人,充滿活力。
為什麼要發展校園籃球?
離場的時候,一位大概是被朋友拉來一同觀賽的女生說,「沒想到校園籃球這麼好看」。換言之,這場比賽打破了她對「校園」這層上限的想像,原來校園籃球也可以很好看。
如果不是這場比賽,她可能會繼續存留著「校園籃球有什麼好看」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可能恰恰是更廣泛的群體對校園籃球的認知。原因之一,在於我們此前很少有機會,可以像這樣全面地接觸到校園籃球。
曾有專業人士分析,中國青少年目前能參加的籃球賽事主要分為三大類,籃協U系列賽事、大體協全國初高中聯賽,以及近年來興起的以Jr. NBA、耐高為首的地區聯賽。籃協U系列賽和大體協全國初高中聯賽是國內年齡範圍涵蓋最廣泛,比賽頻率最密集的賽事,但競技水平一般,網上也很少能看到賽事視頻。在這些條件限制下,不知情的觀眾自然無法接觸。
相比較下,地區聯賽的競技水平和賽事運營都出色很多。以Jr. NBA校園聯賽為例,參賽球隊覆蓋了不同城市校園籃球的最強戰力,聯賽水平不言而喻;同時,聯賽的運營也極為專業,有固定的直播平臺,有贊助商,宣傳力度大。具體到南模和上中的這場新春決戰中,由原中國女籃主教練、南模校友張大維和知名體育全能解說劉勇負責賽事解說,有NBA傳奇球星肖恩·馬裡昂與布魯斯·鮑文來到現場,有「財神爺」現身看臺與觀眾們熱情互動。這些細節都有利於賽事的傳播。
當然,這些校園籃球聯賽最重要的目的,都不是為了培養競技性,而是推動校園籃球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籃球這項運動中來,並從中有所收穫。但因為比賽資訊封閉,場地等條件限制,U系列賽事、全國初高中聯賽等校園聯賽的參與者依然是原先那些籃球愛好者,外圍群體依然很難融入進來。也就是說,啟蒙還不到位。
Jr. NBA在這點上又往前走了一步,作為NBA全球青少年籃球的發展項目,它成立的初衷正是為了通過基層籃球活動提高籃球運動在青少年中的參與度。校園籃球聯賽是Jr. NBA的一個賽事平臺,除了宣傳度大,賽程設置上也有所講究,賽事採用主客場單循環制,所有比賽均在參賽學校的主場進行,這樣一來,普通學生在課餘時間也可以近距離參與和接觸籃球活動。除此之外,Jr. NBA也參與到了由教育部發起的「校園籃球」項目中,助力籃球教師培訓營、教學教材開發等,幫助學校更好地發展體育教育。目前全國已有6000所學校參與到「校園籃球」項目中,超過800萬名青少年加入到籃球中來。
啟蒙之後呢,我們能從籃球中獲得什麼?
當我們談起體育教育,談起體教結合的時候,很多人可能覺得是抽象的。為什麼要參與到校園籃球中?校園籃球能給青少年帶來什麼?如果只是宏偉地敘述幾個要點,聽起來似乎有點乾枯,那不妨還是從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中來探索這一點。通過與幾位球員的交流,我們發現,他們或多或少都在籃球上得到了不同的啟發。籃球帶來的教育,真實地反饋在他們身上。
籃球可能是一種自制力。比如孟江南,他身穿南模中學的1號球衣,和他的偶像羅斯是一個號碼。他從初中開始打籃球,有過一個平凡的減肥經歷。「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膨化食品,發現球場上的其他人跑得比你快,跳得比你高,身材也比你好,有時候去防守他,一不小心就被他過掉,然後低頭看看自己的肚子,開始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儘管現在已經沒有減肥的困擾,耳邊還會持續出現告誡的聲音,不能再變成以前那種樣子了。籃球相當於一種自制力。」
籃球也可能是團隊的合作與傳承。比如林安,他今年讀高二,已經有了「傳幫帶」意識。對於學弟們,他發現問題後開始主動去提醒,親身示範,「當場上最後一節分差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就帶著他們打。高一屆的隊員們對我也是這樣。」有一組數據更清晰地反映了這種「傳幫帶」意識。南模的明星球員吳澤昊,上賽季場均得分18.2分,本賽季下降到13.2分,而他的助攻數,從場均1.8個增加到了4個。
籃球還可能是更廣闊的視野和可能性。比如陳麒鈞,他對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做了一點設想,他想去美國讀書,如果能打NCAA就更好了。目前他看中了喬治敦大學,下學期會開始了解具體通道。當然,如果以後從事和籃球無關的工作,那打籃球的經歷也是一段珍貴的回憶,「現在有這些朋友陪我一起打球,一起去為了一個冠軍獎盃而努力,如果年輕的時候什麼都不做,等到老了就沒有什麼值得你回憶的地方。」
對球員們來說,籃球的意義從來都不止是勝負。正如Jr. NBA校園籃球聯賽打出的主題是「不止為贏」,倡導「團隊、尊重、決心、關愛」的精神,籃球只是一個工具和載體,為什麼打籃球,為的是經歷,發現,學習,或是成長。總之,不止為贏。而對於外圍觀眾來說,發現籃球「好看」了,是因為發現了籃球的閃光點,青春、熱愛、團結等籃球的魅力元素同樣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啟發和新的人生體驗。
這場決賽之後,又一屆「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高中組聯賽落幕了,南模教練孟家森感慨,「連續3年在總決賽相遇,上中國際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拿到總決賽MOP的潘安琦說,眼下最想和隊友去吃一頓火鍋慶祝。羅思傑則依然充滿鬥志,他在賽後採訪中再次強調,現在的上中是一支非常年輕的球隊,下個賽季充滿了可能性。
帶著新的收穫離開,帶著新的信念再來,這是Jr. NBA校園籃球聯賽好看與值得期待的地方。也是籃球這項運動的美好之處。上海高中男子聯賽暫時告一段落,還會有更多地區的Jr. NBA聯賽在新的一年陸續展開。而第二屆Jr. NBA上海初中女子聯賽即將開啟,本次參賽球隊將從4支擴充到6支。
接下來是,Her Time To Play。
「有馬體育」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