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走出影院,寫下這篇影評的時候,《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剛剛攬下單日1.5億,上映2天累計2.79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
這個票房成績是非常可觀的,但評價嘛……
豆瓣評分6.8,其中給較低的3星的數量最多……
中國觀眾的主要槽點集中在:劇情亂、故作深沉、畫面太暗……
而來自美國的評價看起來更有趣,先看爛番茄:
由媒體打分的爛番茄新鮮度僅僅31%,而觀眾評分達到了75%
而純粹由觀眾評分的IMDB上情況更有意思
總分7.6,但是有36.3%的觀眾給了10分滿分,而且打高分的觀眾們在評論區無不長篇大論,洋洋灑灑寫下溢美之詞。
是不是看暈了?這到底是部好片還是部爛片?
其實很簡單,給這部《蝙超》打滿分的,應該基本上是原著粉。這部《蝙超》是一部粉絲比普通觀眾看起來發現的信息量大10倍的電影。對於DC粉來說,這部電影畫風對了,世界觀對了,故事伏筆埋下了,演員的演出更是完全符合期待。
那麼為什麼在豆瓣上沒有這麼一批人刷滿分好評?其實跟《星戰7》的道理一樣——中國沒有什麼(DC)的粉絲氛圍。大片來襲,10個觀眾,9個湊熱鬧。
但是,DC你們這樣搞,真的不太好圈粉……這話怎麼說呢?
觀眾不是來看預告片的
想要鋪墊整個漫畫宇宙的劇情,卻沒講好這部影片的故事
自從漫威推出了這麼一個把所有英雄放進同一個時空,角色故事相互交叉拍系列電影的做法(事實上在漫畫裡早就是這樣了),手上有好IP的廠商們紛紛想要用這招賺錢。
這是當然的,看我一部就得接著看我一宇宙。我年年拍觀眾年年看,中間個別幾部拍爛了沒關係,粉絲為了看完整劇情還是會買票;個別幾部拍好了還能圈更多粉。這種收益高,時間長,旱澇保收的買賣,誰不愛做?
但是DC學了人家漫威的主意,卻忽略了漫威的做法。
漫威的超級英雄單人電影,從來不為了鋪墊漫威宇宙而浪費筆墨,只是安排一些一閃而過的彩蛋,等到片尾再由尼克局長出來說一句:「小夥子你挺能打啊,加入復仇者聯盟吧」
但是這部《蝙超》呢?花了大量的時間鋪陳世界觀,花了大量的鏡頭介紹角色。神器女士、閃電俠、海王、鋼骨等等幾位正義聯盟的主要成員都出現了。
但是都沒交代清楚……
而且代價是「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劇情也沒講清楚。
結果就是:
粉絲早就知道誰是誰,看得激動一臉給好評。
普通觀眾一臉懵逼,這都是哪兒跟哪兒?
媒體站在全體觀眾的角度,給差評。
就像當年《太平輪(上)》出來的時候觀眾吐槽:「坐進影院看了一部129分鐘的預告片。」
這部《蝙蝠俠大戰超人》還是看成DC宇宙系列的一個預告片比較合適。
粉絲到底看到了啥?
到最後,劇情裡沒填的坑,還不是小編給大夥填
1. 「反英雄」蝙蝠俠
——為啥超人他麻麻的名字能讓蝙蝠俠住手?
其實無論是漫威還是DC,旗下都有為數不少的反英雄。所謂的反英雄,就是這類角色並不像超人、美國隊長那樣把社會公認的道德和價值觀作為行為準則。
反英雄往往早年有著坎坷的經歷,甚至留下心理創傷,比如蝙蝠俠的心理創傷就是他父母的死。
他們通常不信任政府、司法等常人認為具有公信力的事物,一般都按照自己的原則去行動,而這些行動往往反而不合乎法律或道德。比如蝙蝠俠越過法律打擊犯罪,甚至動用私刑(而這本身是違法的行為)。
因此反英雄和反派的距離既可以是天壤之別,又可以是一線之差。因為他們既可以嫉惡如仇,但又常行違法之事。
簡言之,反英雄跟反派的唯一區別就是——反英雄做的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了解了反英雄,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一個「瑪莎」的名字,就能讓蝙蝠俠停住手裡的氪金長矛,放過超人一命。因為這個名字就是蝙蝠俠心中的創傷,這個名字可以像一個開關一樣引起蝙蝠俠內心巨大的反應,以至於放下殺心。
說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吃貨聽到有好吃的一樣……(捂嘴笑)
2. 超人和蝙蝠俠到底為啥打架?
——他倆不都是好人麼?
誰說好人就天然團結?
就算同樣是為了正義,蝙蝠俠和超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有區別的。影片其實討論了超級英雄世界裡難以迴避的兩個問題。
第一,擁有超人類力量的人,是否有必要被制約?
第二,超級英雄行事,是否有權超越法律?
這兩個問題一個說的是超人,一個說的是蝙蝠俠,也是他們敵對的原因。這兩個問題小編其實特別眼熟……
第一,由於在紐約、華盛頓和索科威亞造成了大破壞,鋼鐵俠支持美國政府出臺法案登記並限制超級英雄。
第二,由於冬兵被定為逃犯,美隊為了保護他不惜殺出一條血路。
所以《蝙超》跟《美隊3》的主題其實沒什麼差有木有?
5. 打著打著為啥又突然停下來聯手?
——超人打架,也要分個輕重緩急嘛
這一處劇情恐怕是被吐槽最多的,本來還打得上天入地你死我活,為啥突然一下又聯手對付敵人了?這裡不能忽略反派盧瑟一直在背後的陷害和推波助瀾(不得不說「捲毛」埃森伯格的演技真是沒誰了)。
這裡劇情是有一點跳躍,但是其實也還算是合理。英雄打架也要分個輕重緩急嘛……在蝙蝠俠的視角裡,超人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最好提前消除。而超人在開打之前已經被盧瑟威脅利用,早就明白個中陰謀了。
而此前劇情過程中,超人女友為了給愛人正名,早就做了一番調查。救下超人時當然會跟蝙蝠俠解釋,背後設計陷害超人的就是盧瑟。只不過導演不願意多費筆墨,跳過了這段解釋。
既然誤會消除,那麼眼前的怪物「毀滅日」當然就是第一目標,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4. 神奇女俠鋪墊了那麼多鏡頭是什麼鬼?
——所以小編覺得《神奇女俠》應該比《蝙超》先上啊
好多觀眾不明白,影片花那麼多筆墨描寫神奇女俠偷數據、跟蝙蝠俠互撩、到處旅行、最終大戰之前還打算離開哥譚市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神奇女俠在原著中是眾神之王宙斯和亞馬遜女王希波呂忒的私生女,也就是至少是一位半神,長生不老。而在漫畫中,希臘眾神都把自己的能力賦予了神奇女俠,因此她是一位集美貌、智慧和力量於一身的女神——電影中也是如此,她的出場又美又帥又關鍵。
而在電影的設定中,曾經幫助過人類的神奇女俠在見識到人心的陰暗面之後放棄了人類,對人類的災難袖手旁觀。因此她偷數據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身份,大戰前離開也是為了躲避事端。然而「毀滅日」實在太厲害,足以毀天滅地,神奇女俠看到局面難以收拾,才重出江湖。
但是電影沒介紹這些背景,直接把時間用在她身上,普通觀眾根本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啊!要是《神奇女俠》先上映,一切就順理成章,然而……
最後一句吐槽
大家當做彩蛋看就好
超人離家出走返回故鄉時,風塵僕僕一臉胡茬……小編第一次看到超人長鬍子。那麼問題來了——
刀槍不入的超人,用什麼刮鬍子?
總而言之導演這種只討好鐵粉,不顧及路人的做法,只怕是很難圈新粉啊……
普通觀眾如果很久很久之後再把這部《蝙蝠俠大戰超人》拿回來,結合後面的DC超級英雄電影來看,就會各種恍然大悟了。不過那時候,你已經為DC的系列電影貢獻了不少票房了。
所以今天要不要上這「賊船」,任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