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期 「大咖公開課」 中,我們為大家帶來了卡瓦科斯關於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的解讀。如果你仍覺意猶未盡,沒問題,我們來認識更神秘的樂器之王!從這周起,我們請來中央音樂學院管風琴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沈媛老師,為大家呈現另一堂妙趣橫生的大咖公開課——環遊管風琴世界。
管風琴是世界上體積最大、也是最古老的鍵盤樂器,中國現在已經有大量管風琴修建在全國各地的大劇院、音樂廳等文化場所。在這個系列的公開課中,我們將沿著管風琴歷史脈絡前行,了解管風琴在古希臘、文藝復興、巴洛克、浪漫派和近現代的發展。
歷史上第一臺管風琴誕生於約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城。這是一臺水壓管風琴,由著名的大發明家特西比烏斯製造,距今兩千三百多年歷史。管風琴作為第一個鍵盤樂器在後來激發出多種樂器的發明,其中一個後代,就是現在深受人們歡迎的樂器、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鋼琴。
考古學家找到的第一臺管風琴文物,是在公元後3世紀,地點是當時羅馬帝國的古城阿昆庫姆,也就是現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東邊。現在這個歷史文物收藏於希臘戴恩考古博物館。
在今天再現和復原的水壓管風琴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演奏形式是需要兩個演奏助手用手柄來向水箱中鼓風,吹入空氣,運用水力風箱產生氣體。當演奏者彈奏鍵盤時, 這些氣體就吹入了音管,使其發聲。
可攜式管風琴,這種管風琴非常小,可以抱在懷裡,或用一個帶子掛在脖子上。演奏時用右手彈奏琴鍵,左手鼓動風箱。
通奏低音管風琴的體積開始變大,需要放置在桌面上,或地上。演奏者可以兩隻手來演奏出復調音樂,但是需要另外有人來鼓動風箱。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消失,希臘文化也逐漸消失了,其中最重要的損失之一是關於管風琴的記載。5世紀末,管風琴在西歐消失。然而,東羅馬帝國繁榮發展,成為拜佔庭帝國,希臘音樂的理論被保留了下來。直到公元8世紀中葉,管風琴作為拜佔庭帝國的禮物返回西方。
此時,液壓裝置的水壓管風琴技術已經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力風箱鼓風。原因是在歐洲北方,水會在冬天結冰,因此無法演奏。同時,水壓管風琴聲音比較混濁。
管風琴體積越來越大,大部分修建在城市的教堂等大型建築物中。然而,此時管風琴並未被教會完全接受,經常會有人阻止它的修建。管風琴經過漫長的等待,直至12世紀以後,才正式被允許建造在教會裡。
下圖中的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依然可以演奏的管風琴,它位於瑞士西南部城市——錫永(Sion),修建於1435年。視頻中我們聽到的背景音樂,就是在這臺琴上演奏的。
瑞士錫永瓦萊雷城堡(Valère Basilica)內的管風琴
如果你想多聽聽這個時代古老而極富韻味的管風琴作品,可以試聽一下創作於1360年的《羅伯茨布萊茨古抄本》,這是當今發現的世界上第一個鍵盤樂譜。
《羅伯茨布萊茨古抄本》(Robertsbridge Codex)手稿
此外,還有義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蘭蒂尼(Francesco Landini)、克勞迪奧·梅魯洛(Claudio Merulo)以及德國阿諾爾特·施利克(Arnolt Schlick)的管風琴作品。尤其是施利克,作為盲人管風琴家、作曲家,他孕育出德意志樂派,經過幾代人傳承,最終影響了偉大的巴赫。
今年,鎮館之寶將繼續奏響。5月23日,古典音樂回聲獎獲得者、德國管風琴演奏家克裡斯蒂安·施密特(Christian Schmitt)將圍繞巴赫及其後繼者的作品,呈獻一場獨一無二的管風琴音樂會;此外還有集講解、演奏、體驗於一身的 「我愛巨無霸」 管風琴 Talk Show 系列活動,萬勿錯過。
下一期 「環遊管風琴世界」 公開課,我們會談到德國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音樂,包括作曲家巴赫,以及德國管風琴音樂的傳承。
* 本文為星海音樂廳約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繫(公眾號ID:OrganMusic)。
沈媛,雙博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日本東京聖德大學Ph.D博士、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第一位華人管風琴博士。出版物《管風琴大字典》、《管風琴演奏藝術》、《華盛頓甘迺迪藝術中心沈媛管風琴獨奏專輯》、《中國管風琴名琴系列唱片》等。
她作為華人首演在世界文化遺產柏林大教堂舉辦獨奏管風琴音樂會,被譽為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管風琴演奏家」 。沈媛參加世界比賽的事跡被加拿大拍成歷史上第一部管風琴賽事紀錄片《管風琴之夢》。2019年獲霍英東全國高校青年教師二等獎。
沈媛培養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國際管風琴比賽冠軍、以及多名管風琴國際大賽獲獎者。憑藉作品《等待戈多》、《B-A-C-H》,她兩次入選哈萊姆國際管風琴音樂節 「青年作曲家計劃」 。自2013年起,沈媛每年一屆於中央音樂學院籌辦 「北京國際管風琴音樂節」 ,受到國際、國內人士的高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