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還是拯救:大片《血戰鋼鋸嶺》中的人物和戰爭

2021-02-10 新遠影城IMAX

2016年12月8日正是珍珠港事件爆發75周年,美國二戰影片《血戰鋼鋸嶺》中國首映日特意選在這天,這部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戰爭巨片,無論是劇情,還是道具和畫面效果,都堪稱精彩,上映短短幾天就贏得了一片喝彩。影片的原型人物就是極富傳奇色彩,如果不是強調源於真人真事,很可能被人以為是美國的抗戰神劇了。

圖1:12月8日《血戰鋼鋸嶺》在中國首映

一個堅決不拿槍的軍人

影片故事取自於二戰中美國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獲得者戴斯蒙德·道斯在戰場上獨自一人搶救下75名傷員的真實經歷。

戴斯蒙德·道斯,美國陸軍第77步兵師第307團1營B連2排的醫務兵,也就是解放軍中俗稱的衛生員。道斯1919年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的林奇堡。青年時正逢美國經濟上30年代著名的大蕭條,所以道斯被迫於初中畢業就輟學工作,以貼補家用。由於受到大蕭條的影響,道斯的父親一直收入菲薄,在經濟重壓下時常酗酒,並有暴力傾向。一次在酒醉後差點用槍打死了道斯的小舅舅,當時是道斯的母親奮力上前奪下槍並報警。這一幕給了年幼的道斯很深的印象。影片這一情節改為了道斯的父親差點槍殺了道斯的母親,是道斯上前奪了下槍。

加上道斯童年時,看到有關基督教「十誡」的繪畫,特別是該隱殺害弟弟亞伯的繪畫深受震撼,認為人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應剝奪他人的生命。影片中則是道斯和弟弟打架,險些失手打死弟弟而開始恪守「不可殺人」的信條。

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道斯樹立了堅決不碰武器更不會殺人的信念。在和平年代,這根本不是問題。但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4月,道斯應徵入伍。

圖2:道斯剛入伍時的照片

到了軍營他依然堅持不碰武器的信條,拒絕攜帶任何武器,拒絕參加射擊訓練。顯然這在軍營中實在太過奇葩了,因此被軍方列為「拒服兵役者」,受到了種種不公平的待遇,被認為是智障、白痴、懦夫、怪胎……,戰友們排擠他、恐嚇他、咒罵他、捉弄他、羞辱他,讓他去洗廁所,禁止他休假,甚至群毆他;他的上級則是想盡辦法刁難他,甚至以他拒絕服從拿槍命令為由把他送上了軍事法庭,還有人以他精神失常為由要把他趕出軍隊。面對這一切磨難,道斯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堅決不拿槍不殺人,哪怕是面對不共戴天的仇敵,對他來說,他的武器就是上帝的準則。影片的前部分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表現他在軍隊中的艱難處境,因此顯得有些沉悶壓抑,但同時也為後半部分慘烈的戰爭場面做了充分的鋪墊,在道斯救下的很多人中就有不少是當初不理解他甚至極不友善的人,這樣巨大的反差,更顯出道斯的偉大。

圖3:《血戰鋼鋸嶺》劇照,到了軍營道斯還是堅持不拿槍不殺人

1944年,第77師結束訓練開赴前線。在1944年6月的關島戰役和1944年10月的菲律賓戰役中,道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往來穿梭,全力搶救傷員,因此獲得了兩枚銅星勳章,也由此得到了戰友們的認可和尊敬。

一個虔誠的信徒

能夠讓道斯遵循不拿槍不殺人的信條,並且在軍隊的百般刁難中始終不渝地堅持下來,這種刻板到迂腐的堅忍和執著,就是源自道斯堅定的信仰。他出生在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派的家庭,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派顧名思義是強調耶穌必將重回人間,恪守星期六為安息日,並堅持以聖經為信仰和教義的唯一依據,該會於1860年5月成立並定名,1861年組織地方教會。1863年建立總會,目前會眾超過了一千萬。

由於家庭的宗教信仰薰陶,使道斯成為一個非常虔誠的信徒,他的原則,他的堅持,都是因為他的信仰。

1945年4月1日,衝繩戰役開始。道斯所在的第77師首先擔負攻佔琉球群島外圍的慶良間列島和伊江島的任務,沒有參加進攻衝繩島的作戰。4月30日,由於衝繩島上的作戰陷入膠著,77師奉命上島接替已經傷亡過半的96師。他們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鋼鋸嶺,也就是在戰史上所稱的前田高地,這是一個位於陡峭懸崖之上的臺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在第一天的進攻中,由於道斯在戰鬥前的禱告,他所在的1營B連無一人陣亡,而同時投入作戰的1營A連卻傷亡慘重。

圖4:《血戰鋼鋸嶺》劇照,道斯在軍營中是非常特立獨行

第二天,由於臨時接到任務投入戰鬥,道斯來不及禱告,結果B連155人中有100人傷亡。道斯在高地上來回奔跑救助傷兵,他先給傷員進行簡單處理,然後把傷員拖到崖壁邊緣,再用繩子把他們降到山下的安全地帶。整整12個小時,道斯赤手空拳地穿梭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先後救下了75名傷員!所有人都難以相信,身材瘦弱的道斯是如何在彈如雨下的火網中救下這麼多傷員,就是不被子彈打中,光是搬運75名傷員就足以讓他累倒,但事實卻是他確實做到了,75名傷員的數字是得到官方正式認可的。

道斯事後這樣回憶:「我們有很多傷員躺在前線,有一些還是我的朋友,我不能放棄。我有一個日本急救包、兩個美國急救包,我口袋裡塞滿了繃帶。我決不會放棄我的戰友。他們知道,如果有任何可能的方式,我就會照顧他們,我一定會的!……我愛我的戰友,他們也愛我。我不認為我是一個英雄。我不會放棄他們,就像母親不會放棄她的孩子……我心裡一直在祈禱,主啊,求你幫幫我吧,讓我再多救一個吧。救了一個之後,我又跟上帝祈求說:再讓我救一個吧,多一個就好!」

圖5:《血戰鋼鋸嶺》劇照,道斯不停禱告,一個接一個搶救傷員

他的博愛,他的無畏,使他迅速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和欽佩。

5月5日,美軍向前田高地發起總攻。這天是星期六,也就是道斯所在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派信仰的安息日,不能工作。但是這時B連只剩下他一名醫務兵了,連長懇求他:我們真的很需要你。道斯回答說,我願意去,但請先讓我讀一段《聖經》。連長拿起電話請示營長,道斯正在禱告,我們要推遲十分鐘發起進攻。營長居然同意全營的進攻因此推遲十分鐘,而且得知這一情況後,為1營提供火力支援的海軍和航空兵(當時美軍還沒成立獨立的空軍,航空部隊隸屬於陸軍航空兵)也都推遲行動,靜候道斯禱告。因為這時,所有人都相信,上帝觸摸過道斯的手,他會給大家帶來好運。影片也真實再現了這個情節,全連為等待道斯禱告而推遲進攻。果不其然,美軍當天的總攻一舉奏效,順利攻佔前田高地。

圖6:《血戰鋼鋸嶺》劇照,全連在進攻前等候道斯禱告。

5月21日,在進攻衝繩首府首裡的戰鬥中,道斯在救助傷員時,一枚手榴彈落在身邊,把他炸成重傷,後來從他身上取出了17塊彈片。就在

戰友用擔架抬著他送往救護站的路上,他看到路邊有個傷員,他從擔架上下來,為這位傷員處理傷口,發現傷員比自己的傷勢更重,就讓戰友先把傷員送走,自己前往後方救護站。在去救護站的路上被日軍擊中胳膊,再次負傷,最後是爬了約300米的山路,回到救護站。當他被送到醫院船上,才發現從不離身的《聖經》丟失了。他趕緊拜託還在戰場上的戰友幫忙找找看。已經撤下陣地休整的B連對此極為重視,立即組成搜索隊,返回戰場尋找,最後找到了這本已經被燒焦了一半的《聖經》。道斯後來說自己能從戰場上平安歸來,是上帝的恩賜,為的就是讓他正在戰場上挽救更多的生命。

影片中有個細節,戰鬥結束後的夜晚,道斯和戰友們在戰壕裡吃飯,戰友打開了罐頭,他卻沒吃,戰友不解地問他怎麼不吃,道斯笑著擺手說:我吃素。在如此艱難的時刻,道斯依然堅持自己的信仰,這是多麼難得。而他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堅定的信仰,才能從戰友的排擠中堅持了下來,才能在戰場上如此無畏地救助傷員。

一個傳奇的英雄

道斯在戰場上的經歷,絕對堪稱神奇,而他也因為不顧自身安危搶救傷員,在1945年10月12日,由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他頒發了美國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在授勳時杜魯門說:「為你授勳我感到驕傲,這是一個比我成為總統更大的榮耀。」他是美國自設立國會榮譽勳章以來,第一個沒有任何殺敵記錄而獲此殊榮的士兵。

圖7:杜魯門向道斯授予國會勳章

在戰爭中道斯先後四次負傷,因此還獲得了三枚代表戰傷的紫心勳章。1946年他又染上肺結核,使得他多次負傷的身體狀況更加雪上加霜,到1951年8月退伍時,他已經被鑑定為殘疾,隨後接受了將近五年半的治療,並失去了勞動能力。道斯回到家鄉後用政府發給的殘疾津貼買了四畝地,真正是解甲歸田,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圖8:戰後的道斯,他脖子上佩戴的藍色綬帶勳章就是國會榮譽勳章

除了在1961年代表國會榮譽勳章獲得者前往白宮接受時任總統甘迺迪的接見外,幾乎沒有再出席什麼公開活動,基本淡出了公眾視野,直到2006年3月23日,在家鄉林奇堡去世,被以最高規格的軍禮下葬于田納西州查圖努加市國家公墓。

對於這樣一位不拿槍不殺人的真英雄,好萊塢一直都想把道斯的故事搬上銀幕,梅爾·吉勃遜2004年就想拍成電影,但好事多磨,直到2014年才最終確定拍攝。這也是梅爾·吉勃遜在2006年執導《啟示》整整十年後再次執導影片。十年磨一劍打造的確實是精品,劇情來自真人真事,影片中的戰爭場面、武器道具更是力求真實再現當年的場景,儘管影片只是選取了道斯在鋼鋸嶺之戰中的經歷,但是逼真的戰爭場面卻被公認是繼《挽救大兵瑞恩》以後20年來最真實的戰爭片。影片用最寫實的手法,再現了戰爭的殺戮和血腥,而道斯的和平主義以及無私博愛的精神,在這樣慘烈的戰爭場面反襯下,更是顯得難能可貴,給予觀眾的感動也更為深刻震撼。

圖9:《血戰鋼鋸嶺》劇照,醫務兵道斯頭盔上有紅十字標誌,左手臂上也有紅十字臂章,但日軍會專門狙擊醫務兵,所以上戰場後這些標誌都不能佩戴

一場慘烈的登陸戰役

鋼鋸嶺之戰是衝繩戰役中的一場戰鬥,說起太平洋戰爭中的島嶼登陸戰,人們更熟悉的是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為了奪取總面積只有3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島,美軍投入3個陸戰師共約3萬人,血戰36天,付出了2.6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超過了日軍2.3萬人的傷亡,這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唯一的一次進攻方傷亡超過防禦方的戰役,美軍參戰的3個陸戰師,平均傷亡率超過40%,一線戰鬥連隊傷亡率更是高達70%,甚至出現過36個小時中一個步兵連接連損失30位連長的極端情況,幾乎每小時就換一位連長!為了拿下硫磺島,美軍平均每天傷亡722人,每推進一米就要倒下3個人!特別是美軍攻佔制高點折缽山後插上星條旗的照片更是成為二戰中最著名的照片,因為要說戰鬥的慘烈,自然首先會想到硫磺島。

而衝繩戰役人們往往都只知道圍繞登陸戰而展開的海空大戰,比如日軍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的決死突擊,比如以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為主要形式的十次「菊水」特攻,對於島上的地面戰相關介紹並不多。實際上衝繩島上的戰鬥慘烈程度並不硫磺島遜色,以一組數據來說明:美軍投入了3個陸戰師和5個陸軍步兵師,總共約20萬人,血戰96天,不算海軍人員,僅僅是地面戰的傷亡,陸軍陣亡4600人,陸戰隊陣亡3400人,陸軍負傷18100人,陸戰隊負傷13600人,總傷亡人數高達39700人,傷亡率約20%,平均每天傷亡413人,而且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衝繩戰役中陣亡。

圖10:美軍在衝繩戰役中也是傷亡慘重

島上的日軍約10萬人,除了7400人被俘外,基本全部陣亡,另外還有大量平民死亡,平民死亡的確切數據難以考證,從7萬到15萬都有。日美雙方的死亡總數超過了20萬!

影片中鋼鋸嶺就是日軍在首裡防線的一處核心陣地前田高地,為了奪取這個位於懸崖上的臺地,美軍77師307團1營付出了傷亡500人的代價,幾乎佔全營編制人數的60%,損失相當慘重。從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中可以完全想像到戰場上的慘烈,面對美軍強大的海空火力支援--海軍戰列艦最大口徑主炮達到406毫米,影片中就有戰列艦艦炮轟擊的震撼場面--日軍採取了坑道戰術,避開美軍的火力轟擊,然後對美軍步兵展開近戰,迫使美軍只能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影片中真實表現了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對日軍工事的攻擊力,特別是火焰噴射器更是給人以極大的震撼。當時美軍就有人提出用毒氣對付坑道中的日軍,但最終美軍沒有使用毒氣,而主要使用火焰噴射器,其實火焰噴射器的殺傷力遠比毒氣更為殘忍。

圖11:《血戰鋼鋸嶺》劇照,美軍正用火焰噴射器火燒日軍

遍地的死屍,血腥的殘肢斷體,絕對令人記憶深刻,戰爭就是這樣的人間地獄,正因為如此,才更使人珍惜和平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 一部美國大片看戰爭本來的樣子
    半年後,被稱為美版抗日神劇的《血戰鋼鋸嶺》火了。很悲哀,我們要了解我們先輩的真實英雄事跡,居然只能去看這部美國大片。不過,還是要感謝《血戰鋼鋸嶺》,它幫我們抽了那些侮辱我們英雄的人渣,展示了二戰中日軍,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的真實形象,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這是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的陣地攻防戰。
  • 電影《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12月8日全國正式上映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人造煉獄《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帶回了戰爭大片的震撼)今年梅爾·吉勃遜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衝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飛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今天我從結構形式、人物塑造和藝術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電影《血戰鋼鋸嶺》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在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思考。軍事法庭審判的勝利, 讓道斯和其他戰友一起,奔赴上了「抗日」前線。第一仗就是「鋼鋸嶺」之戰。「鋼鋸嶺」戰役是歷史上公認的最殘酷的戰役之一。日本人在島上布滿了機關、埋伏、碉堡和地洞。戰爭的場面異常殘酷,死傷不計其數,曾經被戰友們罵膽小鬼的道斯,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著尋找每一位傷員,一個人赤手空拳地救下75個戰友。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導演梅爾·吉勃遜自1995年拍攝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作品」,被認為是他「十年磨一劍」的偉大回歸之作。自2016年11月4日在北美公映以來, 以超高的票房和口碑橫掃全球, 被公認為「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真實、最為震撼的戰爭電影」, 再塑美國電影經典。
  • 另類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提到戰爭片你會想到什麼?是宏大的戰爭場景還是貫穿劇情的生離死別,好像都不是。是什麼?是那些戰爭環境中人性的閃光點。戰場上一定是要殺人,不,可以救人。一個在衝繩島戰役中不拿武器,憑心中信仰救下75名傷員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改變了我對戰爭片的看法。
  • 血戰鋼鋸嶺:壯烈的戰爭寫實
    一向以寫實,粗暴陽剛著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跨別十年眾望所歸給我們帶來了腎上腺素爆炸的《血戰鋼鋸嶺》。讓電影重新離開了大量的綠背景CGI技術。扎紮實實的拍到每一個爆炸,每一條血管被割掉後的噴張。實打實的爆炸和拍攝,最真實的展現二戰的人間煉獄。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不知有多少影迷留意到,吉布森上一部導演作品還是2006年的《啟示錄》,這位20年前憑藉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巨星,其實已經在好萊塢坐了十年「電影監牢」,他因酒後一句話,被好萊塢放逐十年。《血戰鋼鋸嶺》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終於讓吉布森「出獄」了。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微感悟14》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去年年底,一部名為《血戰鋼鋸嶺》的戰爭大片席捲了各大影院,口碑爆棚。電影中,逼真震撼的特效場景,還原了戰爭本來的樣子。《血戰鋼鋸嶺》極為真實的還原了71年前衝繩島上那場鋼鐵風暴。激烈的戰爭場面全景鋪展,炮火和子彈如同暴雨般傾瀉在極小的陣地之上,堅硬的山脊也被削成參差殘缺的「鋼鋸形」。溝壑間,呼嘯的烈火甚至將屍體也瞬間化為灰燼。
  • 《血戰鋼鋸嶺》戰場天使,真實的戰爭題材影片
    接下來給大家聊的是《血戰鋼鋸嶺》這部戰爭類型的電影,傳統的戰爭題材作品很多都是以戰爭和殺戮為主,這部作品且是以救人為主,而且就算是敵軍也聽同樣救。這部作品在豆瓣評分8.7,是屬於為數不多比較有特色的戰爭類型的作品,備受大家好評。接下來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部作品備受關注,且得到了眾多好評。
  • 《血戰鋼鋸嶺》北美獲贊 外媒驚嘆「難以置信」
    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道斯的傳奇經歷。
  • 震撼大片:《血戰鋼鋸嶺》
    -影片介紹-《血戰鋼鋸嶺》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等主演的一部戰爭歷史片。該片於2016年11月4號在美國上映,12月8號在中國大陸上映。《血戰鋼鋸嶺》主人公原型戴斯蒙德.道斯姓名:Desmond Thomas Doss出生日期/地點:1919年2月7日 維吉尼亞州 林奇堡逝世日期/地點:2006年3月23日 阿拉巴馬州
  • 在3D大片橫行的年代,2D的《血戰鋼鋸嶺》為什麼還可以橫霸一方?
    觀眾立刻就會被帶入進來,「這場戰鬥真的是血戰」。這正是他想讓觀眾對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第一映像,達到這個目的,梅爾吉布森就只用了一個鏡頭。《血戰鋼鋸嶺》能夠成功,離不開梅爾吉布森對電影鏡頭的運用。鏡頭是電影影像敘事的一種。而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主要的敘事方式就是影像敘事。
  •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
    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等主演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正式宣布中國內地定檔12月8日。影片11月4日正式在北美上映,媒體和影評人幾乎給出了「零差評」。
  • 【資訊】《血戰鋼鋸嶺》曝地獄對決片段 野蠻殺戮驚心動魄
    全球獲譽無數的梅爾-吉布森最新力作《血戰鋼鋸嶺》內地熱映,首周票房完美破億,單日票房逆襲奪冠,以絕對強勁的口碑勢頭,狂掀觀影熱潮,有望刷新好萊塢戰爭片內地票房的最好成績。近日,影片曝光一支「地獄對決」片段,再現片中觸目驚心的瘋狂殺戮與血腥戰爭,「真實得可怕」,令人不寒而慄。《血戰鋼鋸嶺》上映首周末場次爆滿,票房突破一億大關,以票房佔比第一 ,上座率第一的亮眼成績,單日逆襲奪冠,有望創引進戰爭片最好成績。最新曝光的「地獄對決」片段,集中展現了影片中,真實又狂野的極端暴力場面,揭示了戰場上死亡的千萬種可能。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藝文錄
    ▲《拯救大兵瑞恩》(1998)中的登陸戰曾經是尺度巔峰但《血戰鋼鋸嶺》卻讓我找到了第一次看R級戰爭片時的震撼和驚駭。死神在戰場上遊蕩,高效無情地收割靈魂。你死我活的衝鋒和廝殺中,一個美軍戰士被射成了噴血的布袋,一排日本兵被火焰點燃成串燒,匕首胡亂地扎入敵人的眼珠,人體被手雷撕成兩截。有傷員拖著血肉模糊的雙腿,喊著我好害怕,鮮血和泥漿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面容。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血戰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
  • 從主題、角色、精神衍生的三個矛盾點看《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不僅是一部精彩的好萊塢反戰大片,更是一部喚醒信仰、宣揚人性的影視巨作 為了真實還原鋼鋸嶺上慘絕人寰的樣貌,吉布森斥資 5000 萬美元炸毀了澳洲郊區一個農場,可以說,《血戰鋼鋸嶺》的整個過程都是實景拍攝,為的就是呈現出更加真實、震撼的視聽效果。
  • 《血戰鋼鋸嶺》:也許是史上最真實血腥的戰爭片
    文 / 影視圈雜誌(知乎)《血戰鋼鋸嶺》自打《拯救大兵瑞恩》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