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和大學舍友閒聊,說起當年一起窩在宿舍看《分手合約》,劇情雖然狗血但我倆還是哭得稀裡譁啦,與其說是愛情悲劇,我更願意把它歸類為美食電影,畢竟男主角彭于晏是個廚師,從西紅柿土豆鹹筍湯到各色米其林菜品,戲份都穿插在柴米油鹽中,也難怪我至今都惦念著那份讓白百合大呼「下血本了」的懷石料理。
禮儀與傳統,禪意與美食的和諧共鳴
「懷石」源於禪道,相傳古代日本禪院清規很嚴,僧人們遵循過午不食,然而入夜後體溫下降又缺少熱量的僧人支撐不住,就會把大塊的石頭烤熱揣入懷中,以抵禦饑寒,後來戒律逐漸鬆懈,允許僧人們在冗長的聽禪過程中用些簡單茶點充飢,這些食物就被稱作「懷石」。
16世紀的安土桃山時代是禪宗與茶道確立的時期,所以懷石料理最初被稱為「茶懷石料理」,茶道的創始人千利休為了避免空腹飲用帶有刺激性的茶水,同時更好地品茗茶的美味,以茶待客時便會奉上的簡單膳食,即「茶會料理」,他的傳人立花實山將這種茶會料理命名為「茶懷石」。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茶懷石料理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更像是一場禮儀與傳統、禪意與美食的和諧共鳴,
懷石料理注重季節感,貼近自然的美味
懷石料理的本質是極其質樸的膳食,重視季節感,只限於應季的食材,通常為三菜一湯,不過根據日本典籍《利休百會記》可以看出懷石料理有很多種搭配:一湯一菜、一湯二菜、一湯三菜、一湯四菜、一湯五菜、二湯二菜、二湯三菜......等等,如今的懷石料理內容豐富許多,一套完整的懷石料理有11道菜式,也有7道、9道、13道等等,下面就以11道形式的懷石料理為例,依次介紹菜品:
1、先付
可以理解為開胃小菜或下酒菜,調味輕盈質感清新,作為第一道菜,先付要確定整個懷石料理的季節基調,因此通常使用最能代表當下時節的食材。
2、蓋物
指有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為湯,或茶碗蒸。清湯是檢驗料理人手藝的試金石,通常用漆器碗盛裝,食用前可先觀賞碗上的紋飾,打開碗蓋後雙手將碗捧起,用左手將碗端穩,右手持筷子,喝湯時可用筷子輕輕壓住湯中食材,喝完後蓋上碗蓋。
3、向付
向付通常為當季刺身,也就是生魚片,所選的種類、刀法、厚度、大小、盛盤方式取決於料理人的創作考量。
4、燒物
大多為季節性的魚類、貝類燒烤,吃魚時要注意不能翻面,一整條魚要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先吃背側再吃腹側,上半部分吃完後用筷子取出魚骨和頭部後再吃下半部分。
5、箸休
箸休就是在吃下一道料理前讓筷子休息一下,起到清口的作用,也有將筷子洗淨的意思,如果上的是湯類,可以將筷子伸入湯中輕輕攪拌,如果湯中有食材,則要先吃掉食材後再用雙手捧住容器把湯喝掉。
6、八寸
八寸指長度為八寸的杉木食器,盛放的食物是用來配酒的,懷石料理中第一道至第六道是酒之餚,佐酒而食,第七道至第九道為飯之餚,佐飯而食。
7、拼盤
拼盤為當季蔬菜等煮物,湯汁較多的話可以佐湯食用。
8、酢餚
用醋醃漬或用醋拌的小菜,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增進食慾的作用,用來下飯。
9、御飯
米飯是懷石料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用面、粥、茶泡飯等主食代替的。
10、水果子
當季清爽多汁的水果,也有用冰激凌、果凍代替的,主要起清口的作用。
11、茶點
一般為傳統和果子,在喝茶前食用。
色香味俱佳,充分體現日本料理的美輪美奐
上菜的順序和時機並不完全固定,通常按照一冷一熱的順序交替上菜,要嚴格按照出餐順序食用,且每次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必須為一口大小,較大的食物要用筷子分割成一口大小後再食用,拼盤擺設由左至右口味漸濃,所以要先從左邊開始食用。
客人在點餐後一般需要等上一段時間,通常第一道菜的上菜時間約10~15分鐘,每一道菜的過渡時間是5~10分鐘,等餐時需要保持心情平靜,切勿以煩躁之心進食,這樣會敗壞掉懷石料理的神思之境。
一頓懷石料理吃下來,腹中估計只有7分飽,加之用餐環境質樸低調,宛若聽禪一般,不過每一道菜品都是在客人點餐後現場製作,最大限度地呈現出料理的新鮮和口感,把貼近自然又享受人間美味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生食的食材要鮮,取材時間和保存、取材部位和方法都非常下功夫。
同時,根據食材的香味、色澤、本味來選擇盛放的器皿和擺盤,器皿一般為簡約而樸素的陶製品,拿在手上厚重踏實,但清淡的食材置於其上就變得繽紛奪目,是視覺上不可多得的享受,色香味俱佳,充分體現出了日本料理的美輪美奐。
最後請回答以下問題:
1、你吃過懷石料理嗎?
2、你認為人均3000+的懷石料理值不值得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