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品超在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中形容自己像一張白紙,對手戲演員李夢更像是老師,引導著自己去往該去的方向。
坦白講,出道17年的前輩在公共場合坦誠自己在後輩面前是一張白紙,這在娛樂行業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但郭品超不覺得這很稀奇,對此也沒有摻雜過多情感。「上場就不要帶著過去的任何,光環也好,或者外界對我好的壞的評價什麼的,我都不要在這次節目中出現。」
綜藝節目把行業真實的鬥獸場搬上熒幕。節目組為演員們賦予可量化的期待值,被評為期待的演員擁有選擇劇本、角色以及合作演員的權利,也包括拒絕合作的權力。
郭品超被劃分在期待區但排名並不靠前。演員依次選角,劇本已經被選的七七八八,適合他的角色所剩無幾。排名更靠前的李夢選擇和他合作,他沒有拒絕這個邀約,「既然她選擇了我,《一代宗師》又是好作品,那就要用心演,興許能有不一樣的火花。」
臺上的導師章子怡、考核團成員張紀中導演等人給出了他們對《一代宗師》的評價,郭品超塑造的葉問不是他們心中的葉問,表演沒有得到認可。
節目播出後,郭品超在微博上寫下道歉的話,「······我不想模仿,更不敢說自己有多少突破和理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充分的做好課前準備,竭盡全力致敬經典!只是結果,好像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沒有做到位。在此,深深的和大家說聲非常抱歉,後面會再接再厲。」
像學生在交代自己為什麼沒考好,抱持著一顆戰戰兢兢的心他寫下了這些話。不指望誰能看到,就是對影迷和自己的一個交代。
類似這種老牌藝人的痕跡,在他身上還能找到很多。問題百無禁忌,每一題都能直接面對,每次回答完畢之後都會加一句「這是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沒有給記者規定採訪時長,全部採訪結束後會主動說「如果還有其他要補充的,隨時來問我就好」。
他認真聽完每一個問題再開口,說話很慢,每一句都像是經過認真思考,偶有極為短暫的沉默但不小心翼翼,是少有能克制表達欲的藝人,這種不被冒犯是郭品超給予對話者的舒適。
同行們應該會明白,跟承認自己是一張白紙一樣,能在這個行業永遠以最佳狀態出現在需要自己出現的地方有多難。
如果沒有這次在《我就是演員》的呈現,我們大概會永遠好奇郭品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通常他沒有更多消息曝露在公眾視野之下,永遠都是大家心中身材比例接近完美的九頭身帥哥,凍齡男神。
還是沒有辦法超越《鬥魚》
郭品超的故事必須要從《鬥魚》講起。
2004年的盛夏,於皓騎著摩託與公車上的裴語燕飛馳在各自的路上,可兩個人的人生卻有了交點,飛鳥與魚的故事開始被書寫。摩託車上的於皓閃亮的在發光,毫無顧忌地看著公車上的女孩,這一鏡成為最不能被錯過的偶像劇經典鏡頭之一。
那一年,27歲的他從T臺轉戰熒幕還沒多久,便幸運的遇到了臺灣偶像劇超高速發展的時代。更幸運的是,和大多數講述「灰姑娘」的故事不同,他遇到的這部《鬥魚》更具現實、殘酷意味,打碎了同類型劇作原有的濾鏡,在整體創作上做了創造性突破。
絕佳的身材比例,沒有年齡感的臉,眼神也沒有雜質,不管是所處的環境還是自身條件,都在促使郭品超走紅。不管有沒有做好準備,他就像坐上火箭,一躍飛升為時下最具人氣的藝人。
跟當時所有優質藝人的發展路徑一樣,經紀公司為走紅之後的郭品超規劃了最通用、最速成的路線,他一股腦扎進了這個行業。
他在《鬥魚》中演唱了插曲,效果不錯。唱片公司覺得這是一個點,想看看在遍地唱將的唱片界,讓一個外形出眾的藝人去發片會是什麼效果。
半年後,郭品超推出了專輯《我不是我》,整體風格完全延續了《鬥魚》的路數,從封面、MV手法皆可以被看作是番外篇。以歌手身份工作的階段,他的音樂被發行到了日本、東南亞各地。
之後他又去香港跟不同的導演、製作人合作了很多粵語電影。跟於皓相比,角色從外形到內核都有極大變化,但「始終沒有像《鬥魚》一樣大起」。
《鬥魚》下映後的前五年,戲劇、電影、發片這些跟演藝相關的工作郭品超全都在嘗試。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他、喜歡他,但就像他說的,「還是沒有辦法超越《鬥魚》」,本質上這沒能幫助他飛升得更快更遠。
媒體用「大器晚成」形容郭品超的走紅,但世事並不都能如願,他的演藝事業進入到平穩滑行期。
《鬥魚》這道光太耀眼,甚至略帶刺眼,他身上的其他光都被遮住。「我在熒幕前展示更不一樣的自己這些效果沒有不好,但如果沒辦法取得當時的成績,大家就覺得說到底適不適合,還要不要去改變?」
演藝圈瞬息萬變,郭品超必須學會和這種光芒和平相處,「真的不必去想破頭強迫自己改變或者是做什麼樣的東西,實在是不需要這麼累。」時間久了,曾經沉重的讚譽變成了獨一無二的榮耀,「儘管17年過去了,還能有一個作品被人記住,並且這個作品無人取代,這是很困難的事,我必須這樣講。」
再到後來,關於他的消息大多數會和《鬥魚》有關。直到17年後的今天,郭品超去參加《我就是演員》,被問到代表作依舊會回答《鬥魚》。
來這個節目,你們總能看到我了吧
總有人好奇這些年郭品超在忙什麼,為什麼沒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在被《我就是演員》主持人伊一問到為什麼要來參加節目,郭品超回答說「不甘心」。關於這一點,節目沒有更多的展示,但可以追溯到他第一次參加綜藝內心的「波瀾起伏」。
他不怕講出自己正在面臨的尷尬境地,不甘心是因為很多用心拍的戲都沒有播出來。「我拍了很多戲,跟很多優秀導演、演員合作,但這些戲拍完沒有播,大家就一直只看到《鬥魚》。之後又問我說這段時間去哪了,有什麼作品,做了什麼事情?」
他也花了很長時間做了很多嘗試,每一步都走的非常戰戰兢兢,但始終都沒有被看到,「那我心想說,我來這個節目,你們總能看到我了吧,我就可以說我在幹嘛了。」
《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第三次找到郭品超時,他才完全決定參加這個節目。「必須要推掉很多影視劇項目」,「自己的性格確實不擅長綜藝節目和真人秀,之前找過來類似的節目都婉拒了」,「沒有像其他人有很多表情、很多話、很多動作,我就比較不會做這些。」這些都是影響他做出決定的因素。
吳彤跟他聊節目構想,希望能夠在節目上看到一些過去大家很熟悉的男藝人,有更多不一樣的花樣。郭品超看了看自己的時間安排,又想了想,覺得會多一點點不一樣的工作經驗「也許可以來參與一下看看。」
一切都是嶄新的,他和一眾新生代愛豆一起學習如何在真人秀中生存。最驚喜的環節永遠來自於未知。挑到的劇本可能是自己沒看過的,合作的搭檔也不知道是誰,要到最後一刻才會被揭曉,這讓郭品超還蠻興奮。
演技競賽類綜藝節目中生存也包括在真人秀環節爭取更多鏡頭數量,這部分對郭品超來說是全新的體驗。
他自認性格慢熱內斂,無法很快在陌生人面前自如展示很私人的那一面,很多時候都是安靜坐在臺下觀看大家表演。工作人員很快調侃「才沒有,品超哥屬於悶騷耍寶型」。
至於大家口中所說的他少數時候透露出的悶騷,他也不打算在綜藝節目裡「硬拗」。
「大家樂見的是本能出現的反應,這種東西是可愛的。預設就感覺好像連非真人秀的部分,我都把它弄成演的這樣子,我不太喜歡這樣。」他不喜歡生硬的向外界宣告自己的有趣,在這個環節能留下什麼「全憑運氣」。
完美188cm不是「沉重的光環」
郭品超擁有近乎完美的身材比例:身高188,削瘦但不單薄,臉渾然天成的好看。最重要的是眼神依然不夾帶雜質。他的365天基本都是這樣:每餐只吃五、六成飽,只喝白水,一個月只吃一次油炸零食。長年累月,雷打不動。
關於他的顏值,當時在《鬥魚》拍攝階段有這樣一則八卦消息:於皓的第一人選並不是郭品超,而是製作人覺得在一眾演員中,郭品超的外形更出挑才冒險選擇了他。
郭品超承認一開始是外形先得到製作方的肯定。「其實在所有備選演員中,製作人沒有特別確定哪個是第一人選,當時是個迷,但編劇在下筆的時候,對於皓外形和人設的描寫是往我這邊來想像的。」
後來即便北上內地,在各個古裝劇中出演俊朗男配,觀眾還是惋惜,覺得為什麼長了這樣一張臉卻沒人找他演男主。
容貌優越,但成名沒有趁早,他身上被投射了這個時代很多普通人的情感寫照。大家好奇如果能擁有郭品超這樣出眾的外表,人生會不會更如意?身上其他的優點會不會被外形掩蓋?
郭品超常常會問合作導演一個問題,怎麼想找我來演這個角色?其實他想知道的無非是大家找自己來拍古裝劇是不是因為外形。
通常這些導演的回答是,「我知道郭品超你很帥,但我來找你拍戲是因為你的氣質和態度,你的眼神有歷練後的生活感」。只是在拍攝過程中大家還會感慨,原來鏡頭前的他還是跟以前一樣耐拍。
他能記得自己聽到過這樣一種導演評價,「沒想到品超你在表演上面還有這麼好的地方,原來品超你也有這樣的爆發力······」這些話的背後透露的是外界對他的先入為主,以為郭品超空有一副皮囊。
他也不急於解釋,「比起從前,他們現在給我的肯定是不一樣的,現在是年齡、人生閱歷給人家帶去了不一樣的東西」。
最後,通過這些年積累的拍戲經驗和歷練,郭品超得出結論:拿出來給大家的東西還是要很實在,該有的態度還是要有,該有的專業還是都會給別人。在這個之上,帥也要存在。
出挑的外形並沒有成為他另一個「沉重的光環」,郭品超沒有用力把它藏在後面,但也沒有把它當成一輩子的工具。
這種不亂、自如跟他在《我就是演員》錄完《一代宗師》後的狀態相似。沒有表現出失利該有的沮喪,他情緒穩定,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初始狀態。走下舞臺之後,吃飯休息,等待下一次工作,重新回歸到藝人尋常工作流程中。
比起初出茅廬的後輩,這是成熟藝人身上會出現的狀況。「表演已經發生了,而且也沒得改,下次再表演就是不同劇本,不如想想接下來怎麼演比較實在。」
每一次都是嶄新的出發,「其實這就像爬山,如果你在山上,你必須得先下山,才能跑到另外一座山。」郭品超常說赤子心,這話放在他身上,有信服力。
點擊藝人照片查看往期專訪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企鵝媒體
新浪看點 | 新浪微博 | 搜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