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釐米高,花裡胡哨,形象怪異,滲透出一股廉價感,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對sofubi的第一印象。
可當這種東西售價達到上百元,轉手之後的價格可能上千甚至上萬元。有很多收藏愛好者為了它們願意出國,連夜排隊,在國外的愛好者論壇上一邊用翻譯軟體一邊跟對方討價還價。
你一定會覺得這場景十分魔幻。
別說大多數人,在入坑之前,很多sofubi的愛好者都抱持著同樣的態度:「醜陋、觀感廉價、可動性糟糕。」
如此觀感廉價的玩具,怎麼就這麼值錢了呢?
1
Sofubi一詞是由英文變演變而來的日語讀音,最初來自英語 Soft Vinyl,意指搪膠玩具。這是一種軟膠材質。
它在各類玩具中應該算是相當好保存不易損壞的一種材質,不會生鏽也不會斷裂,適合長久保存。販賣的時候只是簡單的用包裝袋包裝一下,沒有佔地方的包裝盒,對於空間有限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收藏選擇。
而作為一種收藏品,Sofubi在大陸開始傳播,才兩年多的時間。
這些藏品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上個世紀怪獸特攝片流行時代發行的中古品,另一種是由現在的設計師設計的新品。國內的sofubi潮流,大多都是後者帶動起來的。
2017年9月,北京國際潮流玩具展的舉行,吸引了大量的sofubi玩家,3天的展會吸引了2萬人次的參觀。當天會場內的一隻特色的「無毛貓」現場拍賣,最終以9100元成交。
同年12月,BSF限量發售兩隻御守龍,為Sofubi品牌BLACK SEED作品,全球限量10隻,在海外市場上成交額通常至少1000美元。
2
他們大多出自獨立工作室的設計師之手,這些設計師往往同時也從事其他藝術類工作。
T9G是圈子裡知名的日本公仔設計師,他的早期作品有著很強的對時代的致敬:誇張的怪獸形象、顏色明亮,仿佛一把把人拉回了昭和時代。可以說第一批設計師們在開始製作sofubi的時候,就是為了將自己的創作結合到童年的情懷中,是對這種情感的一種表達。
相比只可遠觀的平面創作,他們似乎更願意嘗試將自己的作品轉化為實體,實體可以帶來更多的創作空間,以及幫助他們探索新的可能性。而比起雕塑,他們認為玩具這種可以拿在手心把玩的東西能夠更加拉近作品和人之間的距離。
所以,願意購買sofubi的玩家很大一部分是對設計師的認同。
擦主席是國內最早嘗試Sofubi玩具創作的設計師,解釋起自己做sofubi的初衷,最開始僅僅是關注sofubi,並沒有機會自己去製作。直到凡客誠品找到擦主席希望能設計一款鞋,還可以有玩偶作為贈品,擦主席才第一次把自己的sofubi實體化。
但他從不跟外界解釋他的創作理念以及表達。究其原因,他認為設計師將作品製作出來之後,這個作品的美醜價值就已經交給玩家自行判斷了。同樣的情況在sofubi圈子裡比較常見,這也是很多時候外界無法理解這種高價收藏玩具的原因之一。
製作sofubi的過程並不複雜,做好模具之後,將熱熔的乙烯基材料溶液注入加熱過的模具中,這種將軟膠搪塑成型的技術在20世紀有著大規模的生產,所以sofubi也可以叫搪膠玩具。冷卻之後利用畫筆、噴漆等工具上色。
這還要得益於乙烯基易於著色的特點,設計師可以不受材質和附著度的影響,隨心在每個軟膠玩具上發揮自己的創意。
不同於工業流水線的生產模式,sofubi的生產基本是由設計師親手完成,所以設計師也可以在任何環節隨性發揮,同一種sofubi也可能多少會有一些差異。
這樣隨性的創作也正是作者們追求的,不受空間影響,不被材料影響,完全自由的創作過程。當然帶來的弊端就是,手工生產必然無法製作出大量的作品。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重複性的創作也會限制作者的發揮。
純手工帶來的另一問題是,發行渠道窄,只在網絡上預約發售,或者很多作品都只會在特定的展會現場販賣。收藏的玩家也只能千裡迢迢飛到展會所在的城市或者託人購買。買來以後大多也是自己收藏,流通性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優秀的玩具我們都難得一見,更別說購買了。在2017年ttf上,赤熱只發行了七隻赤熊夜王配色,很多時候想買到自己心儀的sofubi除了需要付出精力還要付出運氣。
——雖然挺折騰人的,但是粉絲們大多數都比較認可這種發售方式,他們認為這樣是一種與作者的互動,獲得玩具的過程也是一種樂趣。
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二級市場炒價嚴重的現象。
當然,弊端就是由於不是量產的所以價格都比較高昂。再加上 Art Sofubi 玩偶的發售渠道比較窄,限量的塗裝只會在一些展會上發售,或者只在某個特殊的時間突擊發售,所以導致了購買困難和二級市場炒價嚴重的現象。但是很多 Sofubi 玩家卻很認同這種購買方式,他們覺得這樣購買到自己心儀的玩具是一種樂趣。
3
前面提到了,藏品中除了設計師創作的新款,還有很多上世紀生產的經典怪獸形象。
在講這些sofubi之前,先要回顧一下日本的特攝文化。
「特攝」是指使用特殊效果的電影特技手法,拍攝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當時的電影人通過特攝的手法模擬出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一拍攝手法非常流行於戰後的日本。
當時圓谷英二導演受科幻作品《金剛》的影響,創造出了一隻受核輻射影響之後變異的50米高巨獸,起名為「哥斯拉」。哥斯拉的誕生正趕上日本反核熱潮的巔峰,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票房異常火爆。
日本作為戰時唯一一個遭受核武器打擊的國家,二戰結束後的世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和平,而是全部生活在冷戰和核威懾的陰影之下,1954年美國的氫彈試驗波及到了正在作業的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這一事件引起廣泛社會討論,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核武器,遊行險些從反核變成了反美。
圓谷導演給哥斯拉設計了巨大的身軀,獨特的吼叫聲,這個咆哮著的大怪獸仿佛就是核輻射的具象化形象。電影的前半一直沒有將哥斯拉的全貌展示給觀眾,而是以叫聲、腳印、受害者的慘叫來營造神秘感。所以在1954年電影一經推出,瞬間就成了日本最強的怪獸IP,從此開闢了特攝怪獸電影的巨大的市場。
之後圓谷導演趁熱打鐵,成立了自己的特攝公司,並製作了怪獸特攝劇《Ultra Q》,在拍攝續作的時候最終加入了大家都認識的新角色:奧特曼。
圓谷公司也在這時跟日本丸三集團合作,開創性地使用乙烯基材料製作怪獸玩具,於是有了最早的sofubi哥斯拉玩具。
4
實際上,乙烯基軟膠最開始被用於製作女孩子手中的玩偶,所以被看作是「偏女性向」的材質。而60年代的怪獸特攝電影給人的印象都是恐怖而具有壓迫性的,玩具製作商很難將二者聯繫到一起。
安全性沒有保障的話是不能給孩子玩的,金屬玩具更易傷害到孩子,賽璐珞材質則十分易燃,使用什麼材質來製作玩具成了難題。丸三公司的員工鐏三郎突發奇想,使用乙烯基的軟膠來製作怪獸,同時手動上色時給怪獸畫上明亮的配色,讓怪獸看起來更加親切。一經推出就成了當時日本兒童玩具的主流。在這種工藝的加持下,怪獸變得不是那麼可怕,甚至有些可愛,孩子們可以把它拿在手裡,在院子裡上演自己的怪獸故事。
為了供應給日本在戰後嬰兒潮時期所誕生的大量年輕孩童,Sofubi的製作規模很快就變得非常龐大,隨著日本經濟在七八十年代的迅猛發展,Sofubi玩具也出口到了歐美國家。對歐美的兒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到了90年代,類似的玩具產業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人工成本更加低廉的中國。再加之特攝片不再受歡迎,手工製作的Sofubi產量逐漸下降,工藝也在被淘汰的邊緣。很多老的sofubi品牌也因此消失,下圖列舉了上世紀一些經典的軟體品牌。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常見的工藝迭代故事:接下來搪膠工藝成為歷史,玩具使用新的性能更好的材料,Sofubi會活在網友們的科普貼中,就像5.25英寸軟盤一樣。
90年代末本世紀初的時候,設計師玩具一度迎來了繁榮:那些小時候熱愛怪獸特攝片的人開始嘗試利用sofubi設計創造自己的玩具。他們的靈感大多數都是從經典動漫、特攝片中取材。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設計師創造的軟膠玩具形象有著昭和時代和特攝片的影子,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看了以後都會會心一笑。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sofubi的身份從玩具逐漸變成了收藏品。
也許正是這些土氣的弧線和外觀,並不精雕細琢的玩具細節、明亮的配色,當他們拿在手中的時候才能回想起小時候守著電視的那段時光。
5
所以現在流行的sofubi包括以:丸三、BULLMARK、M1這種上世紀大型玩具公司所生產的傳統sofubi,還包括著由設計師自己獨立設計生產的那些帶有強烈個性的玩具。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都在將自己的作品轉化成實體。有很多藝術家會選擇雕像或者雕塑,但是那些來自街頭的藝術家會選擇「玩具」這種方式。
要說sofubi近年比較流行的話,有一定程度是由於有很多像擦主席一樣的插畫師或者藝術行業的人進入到了這個領域。得益於sofubi製作門檻低、易於著色的特點,設計師可以自己隨心在每個軟膠玩具上發揮自己的創意。收藏者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設計風格。
在創意的風格上,擦主席也表達過自己的態度,隨著時間流逝,會有一些舊的藏友喜歡上了新的設計,也會有新的藏友喜歡上自己的作品。不必刻意追求其他人的理解,繼續朝著自己的方向走就是了。
當然,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嘗試除了sofubi以外的其他材質,包括嘗試不同的材質拼接效果。他們認為雖然選擇sofubi是由於材質特點,但不能被材料束縛住,要勇敢地嘗試各種新材料,才能保持創作的新鮮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這麼大的太陽,每天上班還要生一堆悶氣
誰不需要一個「職場保命利器」
懟天懟地懟到戲精昏過去
穿上這件「職場內心戲系列T恤」
老闆想批評你都得三思而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