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1月5日上午,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表示,蝦米音樂播放器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蝦米官方對此回應稱,未來將轉向「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目前,蝦米已經啟動歌單導出、會員退款及音樂人收益提現等服務。
蝦米音樂回應停服消息,告別信稱曾錯失發展的關鍵機會
蝦米音樂工作人員辭柯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獨家採訪時表示,蝦米用戶的資料轉移和退費流程,已於昨日上午10點正式啟動,帳號資產處理通道將一直保留到3月5日0點。蝦米音樂團隊成員一部分會去新成立的「音螺」團隊,另一部分內部轉崗。辭柯介紹,「音螺」是實現音樂內容管理、分發的專業平臺,致力於幫助音樂人和廠牌拓展更多音樂使用渠道。比如在線背景音樂、智能終端、車載系統、線下空間等。
關於「網際網路版權之爭」,辭柯在採訪中做出回應,但此前,蝦米音樂團隊成員在一封告別信中坦陳了「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沒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是蝦米最大的遺憾」,並表示蝦米在發展過程中錯失了一些「關鍵機會」。
蝦米音樂給用戶的「告別信」截圖
音樂人評網際網路音樂版權:壟斷是「小而美」產品的「殺手」
「曲庫大面積變灰,用戶流失嚴重,蝦米音樂其實早就被邊緣化了。」 音樂產業從業者、音樂人李源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蝦米音樂憑藉社交、音樂發燒友用戶、對音樂人的扶持等構建了自己的獨特屬性,但從2015年開始,其小眾、唯一的調性就開始瓦解了。「我始終不認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版權」,其背後更硬核的結構性問題才是蝦米音樂的「致命傷」。李源說,蝦米音樂的落幕是一個典型的網際網路創業「悲劇」。一些「小而美」的產品往往逃脫不了被巨頭收購的命運,創始人離去,最後在巨頭的把持下,原來「小而美」的產品被嵌入到一個龐大的版圖當中,適者生存。如果遇上強烈的排異反應,就只能接受被放棄的結果。蝦米音樂也是一樣,蝦米音樂的創始人非常熱愛音樂,產品問世之初吸引了許多音樂愛好者、獨立音樂人,但自從2013年被阿里收購後,空降的職業經理人開始接手工作,「味道就開始變了」。原來那種理想主義的特質讓位於資本,讓位於「一盤大棋」的整體考量,再加上創始人退出、高管離場,原有的政策延續性得不到保障,戰略布局的不確定性與預判失誤讓蝦米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地步。「所以挺不意外的。」李源說。
蝦米的此番落幕,引發了網友對網際網路音樂版權問題的討論。「這是一場創作者、版權擁有者以及播放平臺的三方互動遊戲。」李源解釋道,最經典的模式是創作者把版權籤給公司,公司再把由成百上千首歌組成的版權庫打包拿去跟第三方平臺談合作,有的按照歌曲播放量來計算收益,有的則按年度收取授權費。因此,音樂播放平臺現在愈加注重自己挖掘獨立音樂人了,比如蝦米音樂曾經專門扶持國內音樂人的「尋光計劃」,平臺與音樂人直接籤約,相當於「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雙方受益可能會更大。
有一些聲音認為,目前的網際網路音樂播放器可以被分為「騰訊系」和「阿里系」,且「騰訊系」版權佔優,對此,李源表示,各個主流玩家背後的資本架構也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阿里巴巴2019年曾給網易雲音樂注資7億美元,資本是「理性」的,只要能對衝風險,給競爭對手投資也未嘗不可。目前的主流玩家還有字節跳動,接近於三足鼎立的狀態,但「騰訊系」確實在版權方面更佔優,這主要得益於其明確的戰略定位以及規模效應。「運營也是重要的一環。」 李源認為,除了版權佔優,把手中的資源「盤活」至關重要。比如網易雲音樂的崛起,就與社區運營、算法推薦密切相關。
「音樂產業的根基是音樂人和他的作品,如果音樂人都餓死了,沒飯吃,整個產業都是無米之炊。」李源很贊同音樂版權保護,但對於會不會有下一個「蝦米」倒下,李源坦言自己「持悲觀態度」,他表示,網際網路可能天生指向規模,指向壟斷,所以「小而美」的產品如何求生,還要靠時間來給出答案。
專家建議引進第三方版權機構破解壟斷難題,網際網路情懷寄放也需「斷舍離」
「蝦米音樂的版權之憾折射出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表示,近年來網絡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全民版權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平臺壟斷問題愈加讓人擔憂。不僅是音樂,網絡文學、網絡綜藝等也開始向超大型平臺轉移,這對於創作人和消費者來說,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跟網際網路的開放精神也是相違背的」。
田麗認為,應當在尊重版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對平臺權限的約束。「壟斷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過了臨界點後,壟斷就會反過來抑制競爭和創新。」因此,需要出臺一些政策或者建立公益的第三方音樂版權協會來進行幹預與調解。
蝦米音樂的用戶對軟體的留戀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數字記憶與網際網路情懷的寄放。田麗表示,很多人都認為網際網路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是我們忠實的數字博物館,但當某個軟體不復存在的時候,上面的生活記憶就全部都被刪除了。「我們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是在遺憾中前行的,就像我們告別農業時代的時候,也就有了離開田園牧歌生活的遺憾。要意識到網絡是一個流動的空間,對於重要的東西,要形成本地保存的習慣。」
對於數字記憶以及數字空間的檔案保存問題,田麗設想未來也許會有專業人士為我們提供數字資產的整理、甚至保值、升值的服務。田麗認為,「蝦米之死」並非完全是版權問題,其用戶體驗無法適應年輕一代的需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監製:梁悅
記者:王嫻
編輯:曹博、王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