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死」於網際網路版權之爭?學者稱平臺壟斷同樣令人擔憂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1月5日上午,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表示,蝦米音樂播放器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蝦米官方對此回應稱,未來將轉向「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目前,蝦米已經啟動歌單導出、會員退款及音樂人收益提現等服務。

蝦米音樂回應停服消息,告別信稱曾錯失發展的關鍵機會

蝦米音樂工作人員辭柯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獨家採訪時表示,蝦米用戶的資料轉移和退費流程,已於昨日上午10點正式啟動,帳號資產處理通道將一直保留到3月5日0點。蝦米音樂團隊成員一部分會去新成立的「音螺」團隊,另一部分內部轉崗。辭柯介紹,「音螺」是實現音樂內容管理、分發的專業平臺,致力於幫助音樂人和廠牌拓展更多音樂使用渠道。比如在線背景音樂、智能終端、車載系統、線下空間等。

關於「網際網路版權之爭」,辭柯在採訪中做出回應,但此前,蝦米音樂團隊成員在一封告別信中坦陳了「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沒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是蝦米最大的遺憾」,並表示蝦米在發展過程中錯失了一些「關鍵機會」。

蝦米音樂給用戶的「告別信」截圖

音樂人評網際網路音樂版權:壟斷是「小而美」產品的「殺手」

「曲庫大面積變灰,用戶流失嚴重,蝦米音樂其實早就被邊緣化了。」 音樂產業從業者、音樂人李源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蝦米音樂憑藉社交、音樂發燒友用戶、對音樂人的扶持等構建了自己的獨特屬性,但從2015年開始,其小眾、唯一的調性就開始瓦解了。「我始終不認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版權」,其背後更硬核的結構性問題才是蝦米音樂的「致命傷」。李源說,蝦米音樂的落幕是一個典型的網際網路創業「悲劇」。一些「小而美」的產品往往逃脫不了被巨頭收購的命運,創始人離去,最後在巨頭的把持下,原來「小而美」的產品被嵌入到一個龐大的版圖當中,適者生存。如果遇上強烈的排異反應,就只能接受被放棄的結果。蝦米音樂也是一樣,蝦米音樂的創始人非常熱愛音樂,產品問世之初吸引了許多音樂愛好者、獨立音樂人,但自從2013年被阿里收購後,空降的職業經理人開始接手工作,「味道就開始變了」。原來那種理想主義的特質讓位於資本,讓位於「一盤大棋」的整體考量,再加上創始人退出、高管離場,原有的政策延續性得不到保障,戰略布局的不確定性與預判失誤讓蝦米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地步。「所以挺不意外的。」李源說。

蝦米的此番落幕,引發了網友對網際網路音樂版權問題的討論。「這是一場創作者、版權擁有者以及播放平臺的三方互動遊戲。」李源解釋道,最經典的模式是創作者把版權籤給公司,公司再把由成百上千首歌組成的版權庫打包拿去跟第三方平臺談合作,有的按照歌曲播放量來計算收益,有的則按年度收取授權費。因此,音樂播放平臺現在愈加注重自己挖掘獨立音樂人了,比如蝦米音樂曾經專門扶持國內音樂人的「尋光計劃」,平臺與音樂人直接籤約,相當於「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雙方受益可能會更大。

有一些聲音認為,目前的網際網路音樂播放器可以被分為「騰訊系」和「阿里系」,且「騰訊系」版權佔優,對此,李源表示,各個主流玩家背後的資本架構也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阿里巴巴2019年曾給網易雲音樂注資7億美元,資本是「理性」的,只要能對衝風險,給競爭對手投資也未嘗不可。目前的主流玩家還有字節跳動,接近於三足鼎立的狀態,但「騰訊系」確實在版權方面更佔優,這主要得益於其明確的戰略定位以及規模效應。「運營也是重要的一環。」 李源認為,除了版權佔優,把手中的資源「盤活」至關重要。比如網易雲音樂的崛起,就與社區運營、算法推薦密切相關。

「音樂產業的根基是音樂人和他的作品,如果音樂人都餓死了,沒飯吃,整個產業都是無米之炊。」李源很贊同音樂版權保護,但對於會不會有下一個「蝦米」倒下,李源坦言自己「持悲觀態度」,他表示,網際網路可能天生指向規模,指向壟斷,所以「小而美」的產品如何求生,還要靠時間來給出答案。

專家建議引進第三方版權機構破解壟斷難題,網際網路情懷寄放也需「斷舍離」

「蝦米音樂的版權之憾折射出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表示,近年來網絡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全民版權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平臺壟斷問題愈加讓人擔憂。不僅是音樂,網絡文學、網絡綜藝等也開始向超大型平臺轉移,這對於創作人和消費者來說,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跟網際網路的開放精神也是相違背的」。

田麗認為,應當在尊重版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對平臺權限的約束。「壟斷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過了臨界點後,壟斷就會反過來抑制競爭和創新。」因此,需要出臺一些政策或者建立公益的第三方音樂版權協會來進行幹預與調解。

蝦米音樂的用戶對軟體的留戀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數字記憶與網際網路情懷的寄放。田麗表示,很多人都認為網際網路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是我們忠實的數字博物館,但當某個軟體不復存在的時候,上面的生活記憶就全部都被刪除了。「我們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是在遺憾中前行的,就像我們告別農業時代的時候,也就有了離開田園牧歌生活的遺憾。要意識到網絡是一個流動的空間,對於重要的東西,要形成本地保存的習慣。」

對於數字記憶以及數字空間的檔案保存問題,田麗設想未來也許會有專業人士為我們提供數字資產的整理、甚至保值、升值的服務。田麗認為,「蝦米之死」並非完全是版權問題,其用戶體驗無法適應年輕一代的需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監製:梁悅

記者:王嫻

編輯:曹博、王天天

相關焦點

  • 壓死蝦米音樂的「最後稻草」:蝦米之死演變成對版權缺失的控訴
    在社交媒體上,蝦米之死,演變成對版權缺失的新一輪控訴。一位6年蝦米老用戶告訴AI財經社,在前年,她終於把蝦米從常用APP放進了另一個不常用的文件夾,取而代之的是版權更全的QQ音樂,「雖然我在蝦米上存了很多張專輯,但聽不了歌,確實不行。」
  • 「文青」蝦米之死:版權魔咒下的宿命使然
    當時王巖便有預感,蝦米可能真的離死不遠了,「我已經很久沒有打開過了,就躺在我手機的某個角落裡吃灰,不卸載還是出於一種懷舊情緒。」有時在收拾屋子的閒暇午後,王巖會打開一首周雲蓬的《九月》,他讀大學的時候在蝦米上關注了很多小眾音樂人,和很多蝦米的「音樂信徒」一樣,即便後來QQ音樂、網易雲陸續收錄了很多小眾音樂,王巖也覺得,「同一首歌在不同平臺聽起來完全不是一種感覺。」
  • 蝦米音樂即將關閉!版權之爭燒錢不敵QQ音樂,後又淪為阿里棄子
    音樂版權內容公司HIFIVE首席策略官張昭軼對深燃分析,蝦米擁有的數據體系不被市場看好,KPI很難衡量,但它對用戶來說是信仰級別的情懷。「也是因為此,蝦米和豆瓣遇到同樣的尷尬,閃光之處有目共睹,但是沒有資本願意給他們續費充值。」張昭軼表示。
  • 蝦米之死:音樂是一種理想主義?
    蝦米誕生於中國數位音樂市場的蠻荒時代,身上帶著明顯的舊時代弊病,從今天的版權意識看,甚至名不正言不順,但是蝦米也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氣息,想成為打破唱片公司發行壟斷的勇者,給中尾部的音樂人一個容身之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現實的殘酷遠遠超過了蝦米的想像。
  • 壓死蝦米音樂的「最後稻草」:版權大戰
    在社交媒體上,蝦米之死,演變成對版權缺失的新一輪控訴。一位6年蝦米老用戶告訴AI財經社,在前年,她終於把蝦米從常用APP放進了另一個不常用的文件夾,取而代之的是版權更全的QQ音樂,「雖然我在蝦米上存了很多張專輯,但聽不了歌,確實不行。」
  • 蝦米音樂下個月關停!背靠巨頭 誰推倒了蝦米 是版權嗎?
    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聲明稱,由於業務上的調整,將於2月5日停止音樂服務。   接下來一個月,蝦米用戶需要搞定的一件事是如何將多年收藏的歌單「搬家」。南都記者實測發現,由於版權等原因,用戶在蝦米創建的歌單並不能全部轉移,「灰色」歌單現象在一些平臺仍較為突出。
  • 周杰倫音樂版權大變天,為什麼說壟斷是行業「毒瘤」?
    版權壟斷意味著有實力的企業平臺只專注於瘋搶獨家版權、哄抬版權授權費用,無暇顧及對音樂人的原創支持,而那些付不起高額版權費用的平臺則更無實力。同時,音樂被二次開發的價值也被忽視,比如原本不為人所知的歌曲通過翻唱就有可能廣為流傳,而版權壟斷也限制了音樂愛好者對音樂的二次創作,這不僅不利於音樂作品的廣泛傳播,更會嚴重打壓整個音樂行業的創新積極性。
  • 蝦米之死:健康的音樂商業模式到底在哪?
    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作者 | 趙大卓蝦米死了。據內部的朋友說,2018年底以來,蝦米就僅僅在維持日常的運營,差不多早已是植物人的狀態,如今只是安樂死罷了。很多朋友其實已很久沒用蝦米,但都在朋友圈發布了哀悼之詞。蝦米在退出江湖的最後一刻,成了精神寄託的圖騰。
  • 版權壟斷巨頭廝殺,資本怎樣摧毀音樂行業?
    如今被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所採用的VIE架構,是新浪上市納斯達克時首創,而法律背景的謝國民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光靠這一點,他就稱得上是中國資本市場教父級的人物。 謝國民在新浪一直做到副總裁。可能也是因為精通法律條款,他主管的業務,正是新浪樂庫的版權業務。2000年代,是個盜版歌曲滿天飛,百度一搜全都有的年代。而新浪是少有的經營正版音樂的平臺。
  • 蝦米之死:利不容情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夜讀|蝦米之死:利不容情終於還是要說再見。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公告稱,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該條微博底下,一片惋惜之聲。事實上,去年的11月底就有消息傳出,蝦米音樂即將關停。
  • 12歲的蝦米音樂,究竟為何而死?
    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網際網路品牌官 陪伴用戶12年的蝦米音樂,在經歷了戰略失誤、版權失守、用戶萎縮後,終是遺憾離場! 1月5日上午,蝦米音樂宣布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
  • 就是這麼殘酷,在版權競爭中敗北的蝦米音樂宣布2月5日關停
    在線音樂版權之爭的失敗者:蝦米音樂蝦米音樂成立於2008年,是國內最早的數位音樂平臺之一,於2013年被阿里收購。其實被阿里收購,對於蝦米音樂也是一次機遇,在最巔峰之時,還曾擁有3000萬首曲庫。在用戶的心中,蝦米音樂有著專屬的標籤,比如「專業」、「小眾」、「清新」等等。
  • 版權時代「蝦米」瀕死 在線音樂如何打勝仗?
    版權時代「蝦米」瀕死 在線音樂如何打勝仗?早期的蝦米音樂對「音樂」的態度更加純粹和務實,平臺並不僅僅是為了聽音樂而設計的,更像是一個放滿了音樂的圖書館,不僅能夠聽音樂,甚至可以找到關於音樂詳盡的介紹資料,可以看到被劃分為數百個細分的音樂流派。同樣是開放樂評,但蝦米音樂的評論審核更加嚴苛。
  • 蝦米音樂落下帷幕,網際網路仍將繼續改造音樂
    同時,音質的保障是死線。用戶上傳的可付費歌曲,除了有後臺程序化的音質檢驗,還有人工隨機截取的抽查。草莽時期,無數的免費平臺上充斥著無數質量低下的盜版歌曲,用戶點擊「周杰倫」聽到的可能是「張學友」,一個幾十兆的音頻文件下下來可能完全無法播放。平臺也不靠音樂賺錢,而是用音樂吸引流量來賣廣告和做遊戲。
  • 音樂版權又起風雲 騰訊音樂追根究底還是為了那一次赴美IPO
    在在線音樂領域,擁有版權數量多,相當於掌握了音樂的源頭,直接決定著平臺的地位,靠「砸錢」收購公司和買下版權合作,讓騰訊音樂的優勢凸顯。但是燒錢買版權也不是長遠之計,騰訊音樂最終還是要自謀生路,IPO將是其最終選擇。去年底彭博社就發布消息稱,騰訊音樂將於2018年上市,並稱這是2018年「最受期待的IPO之一」。當時有媒體指出,騰訊音樂已經邀請投行經辦其IPO。
  • 再見來不及揮手:在版權競爭中敗北,蝦米音樂宣布2月5日關停
    蝦米倒下:在線音樂版權之爭的失敗品資料顯示,蝦米音樂成立於2008年,是國內最早的數位音樂平臺之一,2013年被阿里收入囊中,憑藉阿里這棵「大樹」,最多時曾擁有3000萬首海量曲庫。在不少用戶心裡,蝦米音樂身上擁有「專業」、「小眾」、「清新」等眾多標籤,成為眾多音樂愛好者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 蝦米音樂的遺言
    蝦米音樂終究還是死了。 蝦米音樂正式的「死期」是2月5日0時(後續將轉型TOB服務商音螺),但其實一個多月前,大內密探相徵就已經爆料了蝦米音樂將死,而我喜歡的那個蝦米音樂,早在版權大戰開始時就已經疲態盡顯,這次的關停,更像是蝦米音樂給廣大樂迷一次告別式。
  • 阿里將關閉蝦米音樂?蝦米音樂為何會如此,歌曲版權成最大問題
    據現有的可靠消息來說,蝦米音樂於明年一月份將會關閉,蝦米的工作人員也將會解散,作為音樂軟體的元老級的存在,蝦米音樂可以說是和QQ音樂,酷狗音樂一起同時代競爭過的,距離成立已經12年頭的蝦米音樂究竟為何將要關閉?
  • 蝦米音樂關停 網際網路告別「小而美」
    不管忠實用戶有多麼不舍,對於蝦米音樂來說,這似乎早已被認定為一個「該來的時刻」。許多人總結了蝦米的死因:戰略失誤、版權失守、用戶萎縮、創始人離局……蝦米曾經被認為是在合適的時機做了合適的選擇,但事後來看,即便是選擇委身阿里巴巴這樣的巨人懷抱,也最終沒有逃脫「香消玉殞」的悲劇命運。如果從1999年九天音樂、星空等國內最早一批數位音樂網站開始算起,數位音樂在中國已走過21年。
  • 蝦米音樂,中國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此時的阿里,縱然有吞下在線音樂市場的野心,也因為騰訊"先下手為強"而陷入被動局面。 而同樣擁有豐富版權資源的網易牽手,來牽制騰訊的一家獨大,也成為了阿里巴巴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只不過,在建設圍繞音樂的社交娛樂生態上,阿里與騰訊相比,也略遜一籌。這也是阿里即便有網易雲音樂加持,也無法與騰訊TME相匹敵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