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被稱為「中國鋼都」,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城市,有著「中國鋼鐵工業搖籃」的美譽;同時鞍山還被稱為「玉都」,岫巖玉雕是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地方傳統美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外鞍山還是北方山水之城。
12月7日,「『活力鞍山·玉美岫巖』——中國·鞍山書畫岫巖玉雕精品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展覽選取了鞍山知名書畫和玉雕作品200餘件,試圖把鞍山的鋼鐵文化、岫巖玉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特色文化,以及自然景觀、發展進程等以書畫和玉雕形式呈現給上海市民。
展覽現場據悉,此次書畫和岫巖玉玉雕精品展由中共鞍山市委員會、鞍山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也是是繼南京、北京後,巡展的第三站。此次在中華藝術宮的展覽共展出70件書法、70幅國畫和60件玉雕作品,風格多樣、手法新穎。也是鞍山文化界的代表作品,呈現了鞍山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也展示了城市日新月異、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畫卷。
展覽現場作為「祖國鋼都」,百年鞍鋼是鞍山最鮮明的城市符號。其實,鞍山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距今約兩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裡生息繁衍;有確切文獻記載始於戰國時期的燕國,隸屬於遼東郡;漢代開始土法冶鐵,遼金進入極盛時期,冶鐵文化歷史久遠。此外,域內「中國玉都」岫巖出產的岫巖玉,被譽為「第一候選國石」;千山素有「遼東第一山」美譽;愛國將領張學良、革命先輩呂正操等英雄人物,劉蘭芳、單田芳等曲藝大師等從這裡走出。此次展覽從書畫、玉雕的角度呈現鞍山的玉雕文化。其中岫巖玉雕是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地方傳統美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展覽現場說起玉雕,很多人會想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度最高的展品「翠玉白菜」,這件清代玉雕作品的原料來自緬甸,其翠色晶潤淡雅,通透無暇。不同於緬甸玉,遼寧岫巖玉因質地細膩純淨、儲量多而聞名中外。岫巖玉雕生產始於道光初年,岫巖玉雕以小件製品為主,岫巖玉雕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岫巖玉雕工藝品主要有素活、人物、花鳥、獸四大類。2019年11月,岫巖玉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滿城漢墓 金縷玉衣(非此展展品)相比緬甸玉、岫巖玉的歷史更為悠久。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期到明清時期,歷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巖玉雕琢的玉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就用了岫玉,此外新石器時期的「有孔玉斧」、戰國時期的「獸形玉佩」、秦漢時期的「玉闢邪」等原料都是岫巖玉。1968年在河北滿城陵山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經化驗確認2498片玉片大部分是用岫巖玉雕制而成。北京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屬夏家店文化的兩件出土玉器《碧玉螭佩》和《青玉鳥獸紋柄形器》,經鑑定,均是岫巖玉雕制而成。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豬龍(非此展展品)岫巖近古玉器生產初起於清乾隆年間,漸興於道光鹹豐時期。清末民初,岫巖地區形成了有三百多人從業的玉石街,出現了以江保堂為首的玉雕「八大匠」和以李得純為代表的「素活二李」。當時玉雕有人物、花鳥、動物、花卉、素活等五大類產品,特別是素活工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玉雕素活工藝是先人留下的技藝,同時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的反映。
王運岫素活雕刻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岫巖玉雕非遺傳承人王運岫的素活作品,作為岫巖玉雕第四代傳人,王運岫出生於1952年,14歲即從事岫巖玉雕事業,後拜賀德勝為師,專攻素活雕刻。所謂「素活」,指仿製秦漢以前的爐、瓶、鼎、薰等宮廷中的古器物。它的製作講究平衡、穩重、比例勻稱、圓潤光滑,文飾講究古樸、典雅、華貴,其工藝難度極大。在展覽中的一組王運岫的素活作品,技藝精湛、形制規矩。但高科技工藝已進入玉雕領域,手工技藝受到很大衝擊,有些岫巖玉雕師傅在堅守,但創新者也不乏其人。此次展覽中,孫樹龍、孫樹國兄弟就是其中的創新者,他們的作品借鑑中國山水,將傳統的「三遠法」用到玉雕山水之中。其作品《富水長流》表達的是黃山風景,另一件《廬山瀑布》表達了李白詩意。距孫樹龍介紹,他們兄弟的「山水玉雕」做了6年,以《富水長流》為例,選材時整塊石料大約有3噸,經選擇、成作品後大約有1500公斤,耗時14個月。在展覽中還有一些動物、人物類的玉雕也頗為有趣,其中也包含了與蘇州玉雕不同的風貌。
孫樹龍、孫樹國 《富水長流》(局部)
孫樹龍、孫樹國 《廬山瀑布》(局部)除了玉雕外,展出的書畫作品也有著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展覽中有一件書法中堂《千華勝境》來自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世剛,他所寫的「千華」指的是鞍山的「千山」(千朵蓮花山)。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等近40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其四季各異的景色和濃厚的佛教文化,也讓「千山」被稱為「遼東第一山」,這件作品也是張世剛為此次上海展特別創作,展覽中也有不少作品表達的是「千山」風光。
張世剛《千華勝境》
展覽現場也有一部分繪畫作品表達的是「中國鋼都」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當下鞍山的風物和人民的生活,通過藝術展示「工業鞍山」歷史和「人文鞍山」的當下。
展覽作品鞍山緣何選擇在上海舉行此次展覽,主辦方表示,除了希望把鞍山的歷史根脈和秀美靈氣呈現給上海市民,也希望通過上海這一窗口,與海派書畫玉雕交流經驗,融合鞍山特色資源,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