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全球毒蛇之劇毒排行榜TOP10
No1、內陸太攀蛇
簡介:內陸太攀蛇,是全世界最強毒性的陸棲蛇種,一次毒液就可殺死20萬隻老鼠,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為2米左右(合6.5英尺),分布於澳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沙漠及附近,細鱗太攀蛇生性害羞,當防禦時,身體會離開地面最危險要遠離。
NO2、東部擬眼鏡蛇
簡介:東部擬眼鏡蛇的分布極為廣泛,在多種不同類型的棲地中都可發現,出沒時間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晚上。一旦受到威脅,就會積極反擊,首先會將身體前端抬高並彎繞成S型、撐平頸部、張開嘴巴,然後迅速猛烈攻擊。以其他爬蟲類、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本種蛇,在世界最毒蛇毒排名,位居第二,被激怒後,極具攻擊性,而且會進行多次攻擊,也是在澳大利亞大陸,殺人最多的一種蛇。它毒液中的凝血劑,會引起血液凝結,被咬中的生物,會因腎衰竭而死。
No3、巴布亞太攀蛇
簡介:巴布亞太攀蛇,海岸太攀蛇的巴布亞亞種,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島長度170-250cm,毒牙長度7.0-13.0mm
巴布亞太攀蛇很害羞,但其危險性絲毫不亞於另外兩種太攀,在受到威脅時,它也會將前半身高高抬起,給對手致命的打擊。
性格比較溫和,不會主動進攻人類
No4、海岸太攀蛇
簡介:來自大堡礁附近的海岸太攀蛇事實上與昆士蘭的太攀蛇相當相似。而來自東部巴布紐幾內亞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太攀蛇(O. scutellatus canni),具有明顯的灰黑體色,沿著背部中央有橘色的顏色。
來自澳洲西北的海岸太攀蛇通常比東部的親戚還身體更帶有一點紅色,但不管顏色如何,海岸太攀蛇到了冬天體色都會變暗。(巴布亞太攀蛇是海岸太攀蛇的巴布亞亞種)
No5、銀環蛇鉤鼻海蛇
簡介: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汙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較高,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銀環蛇晝伏夜出,尤其悶熱天氣的夜晚出現更多,但也見有初夏氣溫15—20℃天氣晴朗時,白天出來曬太陽。銀環蛇性情較溫和,一般很少主動咬人
No6、鉤鼻海蛇
簡介:鉤鼻海蛇主要分布於印度一帶的海岸及海島,屬於當地最常見的廿多種海蛇之一。它們能活躍於日間及夜間,平時能潛入100米深的海洋之中,並能潛伏久達五個小時。海蛇的舌頭有鹽份分泌腺,能將身體多餘的鹽分排除。鉤鼻海蛇是有毒海蛇,但並不具強烈侵略性,即使被漁夫挾持亦不會害怕,不過一般而言漁人看到鉤鼻海蛇都會立刻將其拋回大海中。鉤鼻海蛇的毒素烈度約為眼鏡蛇的四至八倍。約1.5毫克的鉤鼻海蛇毒素已足以致命。鉤鼻海蛇主要以魚類為食。在香港及新加坡,鉤鼻海蛇是可被食用的蛇類之一。
NO7、信德環蛇
簡介:信德環蛇在當地被稱為「Phoo kani Bala」。信德環蛇是一種地方性物種,分布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塔爾沙漠、印度西北部以及尼泊爾的部分地區。與印度常見的印度環蛇不同,信德環蛇並非夜行性生物,據報導,這種蛇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也會迅速出擊,這是一種在其它環蛇中不太常見的攻擊性特徵,其他環蛇時常會選擇逃跑。
No8、黑虎蛇
黑虎蛇:
半島虎蛇0.131bsa0.099
帝島虎蛇bsa0.111
查佩爾島虎蛇0.338bsa0.271
袋鼠島虎蛇?bsa0.105
簡介:黑虎蛇分布在澳洲南部,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卵胎生。原隸屬於虎蛇(Tiger Snake),後將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以及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這些分布在島嶼上的種群通常被稱為黑虎蛇(Black Tiger Snake),學名Notechis ater,分為3個亞種。
No9、印度眼鏡蛇
印度眼鏡蛇的蛇毒為神經毒素。當它感到危險時會張大頸部威嚇對手。它的體長為1~2米。在印度,人們把它稱為聖蛇,街頭有許多耍蛇人。因為它是神經毒素,咬傷人後局部症狀不明顯,往往會被人們忽視。每年,都有人會被這種蛇咬死。
No10、杜氏劍尾海蛇
簡介:杜氏劍尾海蛇(Aipysurus duboisii)是一種劇毒的劍尾海蛇屬,主要分布在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喀裡多尼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向西延伸至珊瑚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一帶。
它們具有中性攻擊性,只在外界因素的威脅下才會發起進攻。
世界十大毒蛇排名
排名數據來源於百度貼吧·蛇吧
毒性排名標準——L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