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萌笑起來像個大男孩
文| 鉛筆道 記者 洪佳添
►導語
入夜,萬籟俱靜。邵萌平躺在宿舍的床上,眼睛望著天花板,餘光時不時瞟向對面床上的許華暘。
邵萌和許華暘是史河科技的聯合創始人。2016年2月,團隊出售了上一個項目的研究成果,拿著這筆錢,邵萌和許華暘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分歧。夜談過後,邵萌說服了許華暘。史河科技確立了研發爬壁機器人的方向。
目前,團隊已研發出第三代樣機,通過多項關鍵技術(五項發明專利,五項實用新型),解決爬壁機器人曲面適應和曲面轉向等難點,實現靈巧工作(清洗、除鏽、噴塗、檢測)。
爬壁機器人預計於明年3月左右研發完成,公司計劃先將其投入風力發電系統的運維市場,並逐步拓展至船舶、化工、管道等高空作業工種,以解決傳統人工作業高風險、高成本、低效率等痛點。
邵萌目前正尋求天使輪融資,計劃融資300萬元。
注:邵萌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每天中午,邵萌都會和許華暘一起在清華觀疇園吃午飯。
2016年三月底的某天,和往常的午飯一樣,邵萌正啃著饅頭。
「 我在清華info上看到一個招標啟示,有個新疆的風力發電廠要做爬壁機器人。」許華暘邊吃飯邊說道,「咱們可能能做」。
邵萌是清華大學精儀系11級的碩士,對機器人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目前機器人技術還不成熟,傳感器、材料價格貴,研發成本極高。兩人決定先調研項目再做決定。
目前國內風機塔筒(風力發電的塔杆)的保有量大概有10萬根,其維護還是採用傳統的「蜘蛛人」方式,即在人腰部栓安全繩進行高空作業,風險、成本高且效率低。
國內對爬壁機器人的研究已有20多年,但是尚未出現一家製造爬壁機器人的公司。科研院所研發的小型機器人負載輕,基本只具備檢測功能,也無法適應風機塔筒圓錐曲面的作業環境。
兩人花了一周左右調研,查閱文獻,諮詢專業人士、投資人意見,最終確定項目可行。
由於和招標方未談攏,邵萌決定自行研發,5月項目正式啟動。
要實現在風機塔筒上作業,爬壁機器人首先要克服負載和轉向兩個問題。
考慮到成本以及結構,團隊放棄採用磁力表座,而是選擇永磁鐵吸附,並用橡膠支撐底盤,以防止機器人轉向對風機塔筒表面造成損壞。
6月,團隊製造出第一代樣機,在豎直平面上順利解決了負載和轉向的問題。之後,團隊搭建了一個直徑2.5米的圓柱,發現機器人在曲面上無法吸附。
第二代樣機於7月製造完成,根據第一代樣機出現的問題,團隊重新設計了圖紙,底盤變為可摺疊設計,增加自由度以貼合曲面。
機器人實現了在曲面上的攀附。正當邵萌興致勃勃要進一步解決曲面轉彎的問題時,實驗室一個實習生看著機器人突然說道:「邵哥,這兩條履帶是不是不平行?」
邵萌馬上拿尺子量履帶的間距,發現前後差了有五六釐米。底盤強度不夠,受力變形了。值得慶幸的是,底盤吸附力極強,「我和許華暘兩個人快160公斤,站上去都掉不下來。」
由於模型加工成本高,製作周期長,團隊便用紙模重新設計機器人結構進行試驗。針對底盤結構和曲面轉向兩個問題,邵萌和許華暘前後設計了好幾套方案,並徵求了前輩的意見。「最後我們確定了一種方案,之前都是用螺絲固定,後來他(前輩)說不行,整個車架要焊成整體,強度才夠。」
第三代樣機於9月初製作完成,實現了機器人在異面直線上的攀附。機器人可以沿著曲面直上直下行走,並進行小角度的轉彎。邵萌透露,預計完整的樣機將於明年3月左右研發完成。
◆ 樣機測試過程
爬壁機器人投放市場後,公司可通過直銷、租賃、提供配套服務等方式盈利。「一臺爬壁機器人預計一年能服務100颱風電機。」
邵萌認為,特種機器人是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有危險的工作,都可以用機器人代替人去完成,從而實現「讓天下沒有危險的工作」。
目前他正尋求3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用以支持爬壁機器人後續研發。
The End/
編輯 韓正陽 校對 薛 婷
求報導
請加pencil-news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