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齊亮說,ID:qiliangshu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午飯的時候,朋友忽然不刷手機了,她抬起頭問我:「齊亮,什麼是信息不對稱?」
我說:「你教外國人漢語(朋友上學之餘兼職教外國人漢語),關於你的課程這一商品,你掌握的信息多,學生掌握的信息少;這就是經濟學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即賣家知道的多,買家知道的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買的不如賣的精。」
朋友:「這不是廢話嗎?經濟學家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的提出『信息不對稱』這個概念呢?」
我說:「經濟學家認為,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在市場中處於有利地位,掌握信息不充分的人,在市場中處於不利地位。你對你的課程非常了解,學生對你的課程了解不多。你們倆掌握的信息量完全不同,你們倆在交易中是不平等的。」
朋友:「什麼鬼?我教兩小時才收200塊錢。我的地位怎麼就更有利了?我和學生之間怎麼就不平等了?——還有,信息幹嘛要對稱?如果學生了解的信息和我一樣多,我還教什麼呢?」
我:「經濟學家喜歡舉二手車市場的例子來說明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賣家知道自己的二手車的質量,但是買家不知道,信息不對稱。因為擔憂受騙,買家只好買最便宜的,這導致好車賣不出去,賣出去的全是爛車,逆淘汰。經濟學家稱之為『逆向選擇』。他們認為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會導致二手車市場萎靡。」
朋友:「那為什麼現實世界中買二手車的人越來越多了呢?二手車市場沒有萎靡,還發展壯大了。哈哈哈。對了,不是還有瓜子二手車嗎?這些平臺可以用專業的手段判斷二手車質量啊。就算沒有網絡平臺,消費者也可以找懂車的熟人、專業的經紀人來幫助自己買車啊。」
我:「經濟學家的這套理論確實被現實啪啪打臉了。我現在來講重點: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會導致市場失靈。」
朋友:「啊?」
我:「除了二手車的著名例子,因為研究信息不對稱而得了諾獎的斯蒂格利茨在他編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還舉了香菸的例子,要求香菸盒子上必須印『吸菸有害健康』,就是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幹預,讓消費者了解到『更多信息』。很多經濟學家是支持和鼓勵這類政治幹預的。」
朋友:「煙盒上增加一句人盡皆知的廢話就是成功的幹預案例了?那我和學生的課程交易永遠信息不對稱,要怎麼幹預?」
我:「可以設置各種門檻。比如有什麼文憑,通過什麼考試,有多少年工作經驗才可以教外國人漢語。」
朋友:「如果這樣,我們這些大學生就不能教外國人漢語啦?那他們去哪裡找便宜的老師學漢語呢?」
我:「把一部經濟學教科書,寫成了《幹預寶典》。不過,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信息不對稱是正常現象。比如經濟學家張維迎編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就說,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需要勞動分工,人們才去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不是需要什麼都懂。——品牌和競爭,就是對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回應。比如說,你不需要懂面前這些飯菜的製作過程,但是出了問題,可以找商家承擔責任。」
朋友:「對啊,如果信息是對稱的。任何商品,消費者了解的和商家一樣多。那有什麼意思呢?不過,我看到經濟學家王福重老師說,幼兒園小朋友太小,不知道老師對自己好不好,沒法判斷老師的服務質量,嚴重信息不對稱。所以經濟學家主張幼兒園應該由非盈利機構來運作,不能市場化。這種說法對嗎?」
我:「並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這麼認為,也有很多經濟學家一直在呼籲教育市場化。——你上幼兒園的時候知道哪些老師好哪些老師壞嗎?」
朋友:「當然知道啊,我那時年紀小,但又不傻。誰對我好誰對我壞我還不知道嗎?有的老師很兇,我好討厭她。」
我:「那你當時告訴爸爸媽媽了嗎?」
朋友:「沒有誒。不過我上的是公立幼兒園。就是這些經濟學家支持的非盈利幼兒園。哈哈哈。」
事實上,非對稱信息是市場的基本特徵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市場存在的理由。道理很簡單,市場基於分工和專業化,而只要有分工就有非對稱信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其他人沒有,普通消費者更沒有。市場的優越性,恰恰在於它創造了越來越多的非對稱信息(即越來越複雜的分工和專業化),從而使得每個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具有不同信息的人能相互合作。——張維迎《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