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展!可用於14nm晶片國產化,國產lCP刻蝕機已交付1000腔

2020-12-27 騰訊網

文案:燁華

編輯:俊熙

中國在晶片領域一直受制於其他國家,尤其是當華為被美國限制晶片之後,讓中國意識到了若是不在高端科技方面掌握核心技術,以後還要被其他國家所限制,這對於中國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晶片生產過於複雜

晶片產業相當複雜,想要生產一枚晶片,期間所經過的程序將會非常多,需要的設備也不計其數,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夠在不依賴其他國家廠商設備的前提之下,自己獨立研發出晶片。美國日本都掌握了晶片的高端研發技術,中國在這方面與這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進步空間。在華為被制裁之後,國內專家就在討論,中國企業若是不依賴國外設備,能夠生產何種工藝的晶片,答案是40nm。

中國晶片迎來重大突破

中國在晶片研發領域稍遜於他國,不過近期中國晶片製造行業又有了新進展。據天極網報導,北方華創企業國產lCP刻蝕機已交付1000腔,可用於14nm晶片國產化。目前這家企業的ICP刻蝕機一般用於存儲器上,不僅如此還能夠用來生產14nm的晶片。這對於中國晶片發展而言,無疑是重大突破。在中國企業一籌莫展的時候,這個好消息足以振奮人心。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需要在晶片上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獨立研發出晶片,才能夠讓中國在晶片領域有一席之地。其他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已經開始發展該方面的技術,中國在這方面落後是事實,但是這只是一時的。

中國中科院已經集中所有資源來攻克晶片,目前中國需要的僅僅是時間。相信假以時日,中國能夠在晶片上真正擺脫其他國家的束縛,研發出更多的新的設備,大步向前。

免責聲明:本文由《視野觀察》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天極網

相關焦點

  • 北方華創刻蝕機 1000 腔順利交付
    IT之家 12 月 11 日消息 據北方華創官方發布, 12 月 1 日,北方華創 lCP 刻蝕機 1000 腔交付儀式在亦莊基地隆重舉行。IT之家獲悉,北方華創公司於 2001 年成立,開始組建團隊鑽研刻蝕技術,2004 年首臺設備實現成功起輝,2005 年第一臺 8 英寸 ICP 刻蝕機在客戶端上線,並於 2007 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科技簡報:中芯國際公布實力,數字貨幣進展順利,北方華創官宣!
    #科技最新動態#近期的科技市場中誕生了三則新消息,分別是中芯國際公布實力,數字貨幣進展順利,北方華創官宣!據介紹,過去五年,中芯國際一共投入150億美元用於擴充產能,目前中芯國際擁有150個工藝平臺。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彭進表示:「本以為擴充後,產能不會那麼缺乏,實際上比去年更緊張了,依舊無法滿足需求。」也就是說,中芯將會持續擴充產能,滿足客戶需求!
  • 半導體製造之設備篇:國產、進口設備大對比
    半導體製造之設備篇半導體需要的設備比較繁雜,在晶圓製造中,由於光刻、刻蝕、沉積等流程在晶片生產過程中需要20到50次的反複製作,是晶片前端加工過程的三大核心技術,其設備價值也最高,但半導體製造設備遠遠不止這些,本文將一一比較國產化設備與世界主流設備的差距,以及替代的可能性。本文資料大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以及研報,僅作為參考。
  • 14nm!國產晶片又一次實現新突破,網友:被比爾蓋茨說中了
    據新京報報導,國產晶片又一次實現新突破,中芯國際宣布其14nm的晶片目前已經達到了業界量產的同等水平,而其通過相關技術改進,使得晶片在性能上得到進一步提升的N+1晶片已經進入小規模試產。換句話說,這個在製程上未能達到7nm,但晶片運算能力和功耗正在不斷逼近7nm的晶片,也意味著相關行業有「彎道超車」的 可能。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如今,用於先進位程邏輯晶片的浸沒式193nmDUV 和EUV光刻機基本被阿斯麥壟斷。尼康和佳能只在193nm 以下的領域擁有一定份額,這些設備主要用於對製程需求不高的領域,如存儲器、模擬晶片、功率半導體以及普通邏輯晶片等。
  • 中國晶片打破日韓壟斷,國產化加速進行中
    以前企業為了研發晶片技術,攻克技術難題,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現在有了免稅待遇,納米製程越高,經營時間越久,享有的免稅待遇就越好。這一切都是為了鼓勵國內半導體企業大力發展晶片。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也能促進國產企業對晶片技術上的突破。結合市場消息來看,國內晶片企業取得的進展也是可見的。
  • 蘋果用45分鐘抽了行業一個嘴巴,中國晶片之路任重道遠
    據了解,此次營收突破主要得益於中芯國際自身的技術突破,對此,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表示,目前中芯國際的 14nm 工藝已在去年四季度量產,演化至今晶圓良率已達業界先進水準。客戶對中芯國際技術的信心也在逐步增強。
  • ...行業研報合集:被ASML壟斷32年,看了才懂「國產光刻機」去哪兒了?
    目前,ASML已在中國設有12個辦事處,11個倉儲和物流中心,2個開發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共有1000多名員工。國產光刻機的缺失,不僅意味著每年中國企業要付出巨大代價去採購外國產品,更代表了半導體工業已經將自己的「命脈」拱手讓人。那麼中國為什麼造不出自己的光刻機?中國的高端半導體設備究竟差在哪裡?
  • 國產CPU龍頭要來科創板了 A股GPU概念股要火了?
    來源:數據寶國產晶片有新進展!國內首款全自研通用並行晶片「點亮」,性能為主流產品兩倍,國產CPU龍頭要來科創板了原創 吳琦 天數智芯成功點亮7nm製程GPGPU訓練晶片,這是國內第一款全自研、真正基於GPU架構下的7納米製程GPGPU訓練晶片。
  • 證券之星 中微公司:反制「卡脖子」 未來受益於國產替代
    刻蝕機難度大 門檻高刻蝕對工藝穩定性要求極高,先進位程晶片是多層結構,建立六十層結構要一千道步驟研發投入高 擁有多項技術專利2019年公司研發投入較多,把營業收入的21.8%用於研發,這個比例高於全球龍頭拉姆研究
  • 17年磨一劍 借力科創板芯源微踏上歷史新徵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李勇「芯源微從2002年創立,17年磨一劍,本次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是公司發展的裡程碑,也是新長徵的開始。公司聚集了一批具備專業素質的高管和核心人員,公司的上市,不僅是對公司以往業績的肯定,也是公司未來發展的新起點。」
  • 美國晶片業已損失11125億!華為關鍵晶片即將量產,100%去美化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擁有27萬餘家晶片企業,而從市場規模來看,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10365億元,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那麼,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現狀如何?華為關鍵晶片實現量產12月8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指出,中國在國際市場進口了大概3400億(美元)的晶片,出口1000億的晶片去別的國家;朱民坦言,這是「供應鏈在中國還不是特別順暢」的表現,因此相關供應鏈「必須重新配置」。換句話說,晶片國產化的腳步還需進一步加速。
  • 中國晶片加速國產化,國家開始「放大招」了
    因此,中國晶片加速國產化,成為了首要的發展目標,只有打破美日韓晶片技術的壟斷才能徹底擺脫「卡脖子」的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國歐菲光集團宣布,該司已成功研發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並計劃於明年第一季度實現部分生產線的打樣試產,二季度實現量產。據悉,引線框架是晶片最為關鍵的一種封裝載體,也是晶片信息與外界的「聯繫渠道」。
  • 遭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A股「晶片一哥」首次發聲!如何應對重大...
    5G手機、高性能計算、物聯網、自動駕駛等場景需要用到的晶片中,CPU、GPU、SOC等核心器件的技術節點已基本推進到7納米或者5納米,AI晶片亦是。儘管中芯國際當前量產的最先進工藝只是14納米,但公司已經儲備了更加先進的工藝技術。如果美方上述政策不調整,公司已開發但未量產的先進技術或只能束之高閣。相對而言,成熟工藝受到的影響長期可控。
  • 核心器件國產化!賽諾聯合國產 PET/CT 突破國產研發瓶頸!
    12月19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舉辦的「2020 年核醫學分子影像新技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賽諾聯合醫療發布:已率先實現200皮秒量級飛行時間技術(TOF),並已獲得檢測機構認證。「我們國產醫療器械基本實現了初期的整機國產化、到中期的主要部件國產化,但核心器件的國產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賽諾聯合醫療公司副總經理李俊億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賽諾聯合醫療堅持自主創新,經過數年研發攻關,終於實現了矽光電倍增器(SiPM)及其信號讀出晶片的國產化,完成器件量產並通過PET/CT整機性能測試。
  • 全志科技:優享國產化+行業變革紅利
    結合公司工業級和車規級品質交付能力,公司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在龍頭示範效應+性能比肩+各方助力搭建生態背景下,判斷Arm將迎來PC+伺服器新一輪成長機會。同時,受到美國管制限制,華為晶片交付受到影響,其他廠商有望迎來轉單機遇。作為Arm架構的SoC晶片設計龍頭,公司20年推出R329智能語音晶片,產品採用Arm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IP產品「周易」AIPU,成為Arm中國首款IP商用對象。
  • A股唯一GPU晶片設計公司,受益國產替代,晶片業務收入猛增97.7%
    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晶片JM5400依託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實力迅速佔領軍機市場。在軍機的基礎上,公司不斷開拓下遊軍工客戶,2020年海軍有望為公司貢獻較大的業績增量。第二代JM7200適配進展順利,2020 年有望加速放量,同時下一代圖形處理晶片研發順利。
  • 晶片國產化再傳好消息!中國這一領域又獲新突破,望打破美國壟斷
    21 世紀初,以金剛石、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等為主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進入大眾的視野,其中金剛石更是憑藉其特有的性質成為備受關注的晶片材料,甚至被業界評為「終極半導體材料」。據IT之家1月11日報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在通過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後,在金剛石晶片領域取得了新進展。 據報導,韓傑才院士帶領的團隊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複雜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但目前該技術仍具備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