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是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之日。當天,上海國際電影節向這位卓越的電影藝術家,獻上了跨越百年的誠摯祝福「向大師致敬|共同迎接他的百年誕辰華麗狂歡節」,同時也宣告了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的首位重磅主角,就是費德裡科·費裡尼。
據悉,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與費裡尼百年誕辰世界巡展唯一官方主辦機構義大利電影城資料館合作舉辦百年誕辰影展。
上影節精選了費裡尼導演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部作品,讓觀眾一起領略這位備受全球影迷尊崇的大師的異想世界。這十部作品涵蓋了費裡尼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不僅可以引領觀眾縱覽他創作生涯的成名作和遺作,還挖掘出了他鮮為人知的冷門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十部作品裡絕大多數均為全新4K數字修復版,以高規格的放映版本呈現給觀眾。
以下是費裡尼回顧展的完整片單:
浪蕩兒 I vitelloni
-1953-
看點:費裡尼的半自傳電影
費裡尼自編自導的成名作,也是他個人半自傳電影。影片講述五個遊手好閒的年輕人在虛度光陰之中尋找生活意義的故事。片名原意為「小牛犢」,由此引申為「啃老族」。費裡尼在義大利奧斯提亞城重建了具有其家鄉裡米尼小鎮風光的攝影場地,耗時半年進行拍攝。他開創性地利用強烈的情感回憶建立敘事模式,展現荒誕的詩意和華麗狂歡式的人文氣息。費裡尼的弟弟裡卡爾多·費裡尼在片中出演配角。本片是電影大師庫布裡克十佳電影之一,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以及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
騙子 Il Bidone
-1955-
看點:費裡尼最黑暗的現實主義作品
費裡尼的「孤獨三部曲」之二。影片講述三個騙子通過騙窮人錢謀生,但他們的良心逐漸受到拷問。這是費裡尼的一次人性實驗,他模糊了善惡邊界,襲承新現實主義風格,有意削弱詩意之氣,以騙子的視角入手,在展現花樣騙術的同時,犀利揭示了義大利社會貧窮差異的現實,突顯勞苦大眾悲哀的生存境遇。影片中,費裡尼耗時兩周拍攝一場二十分鐘的派對戲,利用超過要求十倍的鏡頭數量,刻畫並抨擊上流社會糜爛眾生相。本片曾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1960-
看點:羅馬許願池女神戲水
費裡尼的傳世經典,同時開啟了他與義大利銀幕男神馬斯楚安尼的長期合作。影片通過一名八卦記者遊走於社會名流和底層生活的故事,以非線性敘事方式,幽默諷刺羅馬上流社會墮落空虛的浮華生活和人類的窺私慾。羅馬城八十餘處華麗場景於攝影棚內搭建而成,包括著名的威尼託大道。本片不僅摘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還為時尚圈和流行文化界帶來巨大衝擊,片中前衛時尚的服裝設計贏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日後流行全球的「狗仔隊」一詞也正是從片中攝影記者「Paparazzo」人名引申而來。
八部半 8
-1963-
看點:夢幻意識流電影標杆
費裡尼導演生涯巔峰力作,片名源於費裡尼當時執導過的影片總數量。影片講述一名靈感枯竭的導演,在拍攝一部科幻片時跌入了現實、過去和夢境的兔子洞,期間經歷既是電影行業製作幕後的全解碼,也開啟了費裡尼導演生涯新篇章。費裡尼完全跳脫劇本,全憑靈感耗時七個月完成拍攝。在作曲家尼諾·羅塔輝煌歡騰的配樂下,費裡尼天才地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馬戲團和童年幻想等以意識流敘事手法融為一體。本片憑藉其超凡的拍攝手法,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獎,亦多次入選英國電影學會影史十佳電影榜單。
朱麗葉與魔鬼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看點:費裡尼的首部彩色片
《八部半》的女性版。費裡尼在本片中繼續沉迷於潛意識夢境,利用豔麗的色彩、誇張的服裝設計和怪誕的視覺奇觀,巧妙雜糅神秘主義和榮格心理學理論,描繪一位資產階級女性懷疑丈夫出軌,精神開始產生臆想,離奇事件接二連三發生,由此探尋人類精神壓力,並為婦女解放運動發聲。費裡尼的愛妻朱麗葉塔闊別八年重返夫君的電影世界,拍攝時因長期牴觸而給費裡尼帶來額外靈感。本片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女演員獎。
小丑 I clowns
-1970-
看點:偽紀錄片致敬小丑
費裡尼帶著劇組團隊走遍巴黎和羅馬的大街小巷,開啟一段尋找不同小丑扮演者的暖心之路。本片是費裡尼執導的偽紀錄片,為紀念小丑,他回溯帶有小丑記憶的童年,通過採訪和演繹,以二段式的敘事結構編排,遊走於童話幻想與紀實現實之間,使小丑這一崇高藝術職業在銀幕上得到重生。費裡尼結合歷史影像資料,別出心裁地利用戲中戲形式,既讓自己出鏡,又邀請到諸多昔日小丑扮演者,甚至包括《甜蜜的生活》女神安妮塔·艾克伯格本色出演,一同上演一齣戲裡戲外皆小丑的喜劇。影片榮獲義大利大衛獎特別大衛獎。
羅馬風情畫 Roma
-1972-
看點:羅馬,費裡尼有多愛你
二戰時期,青年費裡尼從裡米尼初來乍到羅馬,多年之後再回首,羅馬又帶給他怎樣的新感受呢?本片分為兩個章節,從戰時與現代兩個時期入手,分別以劇情片和偽紀錄片進行表現。羅馬是本片唯一的主角,費裡尼奇巧地將城市與大量人物發生故事性聯結,以隨性浪漫的散文筆觸,真實記錄羅馬城市新舊交替的景觀,即興又多面地呈現羅馬的生活、宗教、底層娛樂、現實問題等諸多細節,溢滿了他對這座絕美之城的熱愛。本片也是義大利銀幕女神安娜·馬尼亞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的銀幕絕唱。
阿瑪柯德 Amarcord
-1973-
看點:華麗虛幻的童年交響曲
延續《羅馬風情畫》,靈感來自費裡尼的童年。片名是費裡尼創造的詞彙,意指「我記得」。影片重回1930年代墨索裡尼統治時期的義大利小鎮,藉由小男孩的視角,講述鎮上形形色色居民生活的滑稽軼事。費裡尼第一時間並非構思劇情,而是畫下記憶圖景寄希望於啟發世界,用柔情與甜美包裹失落傷感。本片戲說歷史,以詩人旁白為線索,輕鬆而賦有韻律地呈現複雜華麗的場景,荒誕折射一代人的青春欲望、壓抑心理和歷史創傷。本片讓費裡尼創紀錄地第四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訪談錄 Intervista
-1987-
看點:對羅馬電影城的甜蜜致敬
費裡尼的倒數第二部作品。本片採用戲中戲的結構,通過四個章節,講述一群日本記者來到羅馬電影城採訪費裡尼,隨後逐步進入費裡尼的幻想童年。費裡尼完全跳脫於傳統電影敘事架構,再次曖昧地將紀錄片與劇情片勾兌,夢幻般的文學性在片中彌散,賦予費裡尼工作多年的電影城諸多傳奇色彩。費裡尼昔日合作夥伴悉數登場,讓觀眾跟隨他的腳步探尋馬斯楚安尼和艾克伯格的現狀,《甜蜜的生活》片段再次於片中被點亮,無限惆悵紛至沓來。本片榮獲坎城電影節四十周年紀念大獎。
月吟 La voce della luna
-1990-
看點:費裡尼的遺作
影片改編自博洛尼亞大學教授卡瓦佐尼的寓言《瘋子的詩》,講述一名流浪漢與前任州長在月光下經歷的一系列瘋狂冒險。本片斥資150億裡拉拍攝,費裡尼再次藉助童年記憶,在羅馬城外建造反烏託邦式小鎮,通過觀察演員的即興表演,完善影片劇情。他以溫柔的筆觸,將現代流行與古典相互交疊,以擬人手法諷刺人類精神貧瘠與大眾媒介的無理蠶食。義大利兩代喜劇大師羅伯託·貝尼尼和保羅·維拉喬擔任主角,後者憑藉本片獲得義大利大衛獎最佳男主角獎。
(註:如遇片目變動,以實際排片為準)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肖揚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