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中,人魚是個很神奇的生物。
她們既是實物,又是象徵;
時而像天使般純潔,時而如魔鬼般邪惡;
美麗與醜陋並行,優雅與粗糲同在;
有的愛吃人,有的愛吃魚,偶爾找人談戀愛。
總體上,人魚是個矛盾的生物,其自身中包含著分裂的屬性,細數眾多有關「人魚」的文藝作品,莫不如此。
《人魚殺姬》,顧名思義,這又是關於殺戮、暴力的電影。
不僅如此。本片中,帶有濃烈性幻想色彩的精神分裂、LGBT才是兩大看點。
先說性幻想的精神分裂。
片中,女主貌美如花,男主鬍子拉碴,兩人面朝大海,經常啪啪啪。
不料女主痴情,男主人渣,前者想要孩子,後者有兒有女。
矛盾來了,現代享樂主義式的愛情是這樣的:我只享受性的快樂,不承擔愛的責任。
一種現代性的空虛感。
男主就是這樣的人。
得不到愛的女人,只能每天靠幻想度日,幻想有個孩子,幻想有人愛她,幻想催生情思,邪惡猶如情的影子,在她的潛意識中生根發芽。
最終,女主精神分裂,心靈的底色上,善惡交織,一半是痴情,一半是怨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痴情的對象又是她怨恨的仇人,她想得到男人的愛,又想殺掉給予愛的男人。
於是,本片來到了它的第二大看點——LGBT。
那個陰毒的自我,具象化成人魚(或者稱之為海妖),成了女主復仇的意志工具。
人魚的出現具有象徵意義——
女主在海邊發現她時,漁網纏繞著她的身體,巨大的魚鉤剜入胸口,豁了道深深的傷口。
而上一個鏡頭是,女主在剖魚時,被藏在魚肚中的小小魚鉤所傷。
女主與人魚同為魚鉤所傷,為情(網)所困,魚鉤所指,自然就是漁夫。魚鉤就像男主在偷情關係中的語言與行為的雙重暴力,深深扎進女主的心,傷害了女主。
那湧動著蛆蟲的紅色傷口,便是女主腐爛的愛情。
女主救回人魚,好比打撈出被男人傷害的那一部分自我,那個悲傷的愛,那個被自己深深埋葬於海底的自我。
可是,女主復仇未得,最終反噬自身。一個成人故事升級為成人寓言,抑或童話,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故事給予觀眾一種啟示——
「I just wanted a kiss.」
我只是想要一個吻,一場真正的愛情,可我什麼都沒有。傷口就是我的所有。女主被傷所困,跳不出情緒的牢籠,一個受害者轉眼成了施暴者,這個施暴者殺死了自己,迎來了新生。傷口擴大,覆蓋全身,成為「新」的鎧甲,一種現代式的堅強,堅強的背後是孤獨,也是哀傷。
觀眾可以私下觀察一下身邊那些受過情傷的人(或多或少有的),她(他)們很堅強,卻很哀傷,哀傷就像無形的外衣,包裹著他們,渾身上下散發著「拒絕」的情緒。
「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我又相信愛情了。」
矛盾,可能這就是現代愛情吧。
《人魚殺姬》是一部小眾獵奇的短片,滿足了小部分群體的口味取向,精緻優美,顏值高超,有性有愛,男女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