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蝶影紅梨記》百恨千憂繞心旌

2021-02-19 潯陽浪拍覓知音

劉惠鳴,女,粵劇文武生、教師。廣東東莞人。

她畢業於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八和粵劇學院及韻文粵劇學苑。開山導師乃廣州曾玉女師傅、鄭綺文、李豔霜、結業於「八和粵劇學院」及「韻文粵劇學苑」。曾演出國家和地區: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

她允文允武,扮相俊逸瀟灑,注重人物性格刻劃,真切自如,做工細膩深情,富感染力;擅演愛情悲劇,以聲帶情,觀眾均受其感動;唱腔清脆明亮,且咬字清晰。曾演出《帝女花》、《李後主》、《洛神》、《紅樓夢》、《樓臺會》、《六月雪》、《牡丹亭驚夢》、《紫釵記》、《獅吼記》、《再世紅梅記》、《白蛇傳》、《胡不歸》、《蝶影紅梨記》、《九天玄女》、《花田八喜》、《三年一哭二郎橋》、《香銷十二美人樓》、《雙仙拜月亭》、《無情寶劍有情天》、《三夕恩情廿載仇》、《龍鳳爭掛帥》、《鳳閣恩仇未了情》、《雷鳴金鼓戰笳聲》、《紅了櫻桃碎了心》等。

多次獲中聯辦邀請前往西安、華東及北京等地作交流訪問,與當地藝術團體作交流會議。代表八和到中國內地參加交流活動,包括:2009年9月參加「長三角考察團」到上海參觀劇場及;2011年12月,參加「兩岸四地中國戲曲藝術傳統傳承與發展北京論壇」,並發表演講。

2004年、2008年及2010年舉辦個人粵曲演唱會;2005年及2011年舉辦個人粵劇專場,成功演譯各位不同人物;曾兩度參加香港荃灣藝術節;2006年被邀客串參演一場話劇《虎度門》冷劍心一角,演技獲高度評價。2007年1月被邀作華文戲劇節第六屆參演跨媒介節目,上演《戲夢人生》。

200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進獎」,於香港禮賓府舉行之頒獎典禮上獻唱粵曲。2004年起為加拿大電臺華橋之聲粵劇節目作越洋嘉賓主持。亦曾屢次為香港旅遊發展局作宣傳大使到日本演出粵劇傳統藝術,推廣粵劇藝術及香港旅遊業。亦因為能代表粵劇新一代,被受中聯辦邀請前往西安、華東及北京等地作交流訪問,亦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於多位政協前表演粵劇。2009年及2012年於美國紐約演出長劇時更座無虛席好評如潮,報章紛紛報導此香港年青演員藝術才華。2012年首次在美國舊金山及洛杉磯作籌款演出,大獲好評,更獲眾議員趙美心女士、蒙市劉達強市長、舊金山副議長馬世雲先生贈予獎狀。

劉惠鳴熱衷於兒童粵劇教育工作,積極推廣粵劇傳統藝術,是位資深兒童粵劇導師。曾任多間幼稚園、中小學之粵劇導師及英語粵劇導師。經常到學校舉辦講座及粵劇工作坊,並為在職老師提供培訓。曾獲朗文出版社邀請擔任顧問,協助於新版音樂教科書加插粵曲課題。多次帶領兒童遠赴作交流表演,並開辦工作坊,教授當地兒童認識傳統藝術。2011年,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粵劇創造力國際研討會」嘉賓。

她在《粵語長片系列》新編劇目中擔任製作總監,於首項新編劇目《十二欄杆十二釵》建造立體旋轉舞臺。2010年9月連同國內五地製作《精品紫釵記》,令年青一代對粵劇改觀。2012年邀請鄭國江先生、高志森先生、尹光先生,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製作上演喜劇《代代紐紋柴》,成功汲納更多新觀眾。她在推廣粵劇觀眾上努力,劇團製作認真,上演的新編粵劇也深受不同年齡觀眾的欣賞。

現任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八和會館理事,演員會副理事長,「揚鳴粵劇團」總監,「揚鳴兒童粵劇團」團長,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藝術評審,八和學院委員,資深兒童粵劇導師。曾於亞洲電視主辦全港粵曲大賽憑「再世紅梅記之放裴」獲粵劇組冠軍。

除了參與粵劇的演出外,還擔當粵劇藝術行政、導師、編劇和推廣的工作。

相關焦點

  • 粵劇《鸞鳳分飛》
    粵劇《鸞鳳分飛》除此之外粵劇著名曲目有任白戲寶《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冢》
  • 經典粵劇《戰秋江》片段—李寶瑩_梁醒波_羅家英
    梁醒波(1908-1981年)粵劇文武生,後改醜生。廣東南海人(一說馬來西亞吉隆坡),於新加坡出生。
  • 粵劇人不可錯過的視聽盛宴即將登場
    根據粵劇編劇界一代宗師——唐滌生先生的形象創作的新編大型現代粵劇《唐滌生》,將於2019年11月9日晚在珠海大劇院公演。該劇由珠海高新區主導,多方粵劇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歷經10年時間,不斷反覆修改、打磨,2018年被珠海市委宣傳部列為2018年文化精品扶持項目,終以第十稿為公演定稿。
  • 【粵劇】幕後人物
    其中與芳豔芬及吳君麗合作最多,著名作品包括:《六月雪》《程大嫂》《洛神》《春燈羽扇恨》《一入侯門深似海》《豔陽長照牡丹紅》《白兔會》《香羅冢》《雙仙拜月亭》《醋娥傳》等。  然而,與唐氏最合作無間而又最為人津津樂道者,始終是任劍輝和白雪仙。
  • 葉紹德與粵劇
    葉紹德和粵劇:1949年參加音樂社,認識林家聲。1951年開始寫曲,1952年追從王粵生,代寫電影插曲,幾年間深受磨練。後由王氏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1956年薛覺先去世,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
  • 粵韻風華丨帶上爸媽一起來看粵劇吧!
    2010年加入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粵劇培訓班,並參與慶鳳鳴劇團 / 任白慈善基金 / 吾識大戲 / 粵劇戲臺等等的演出。梁心怡 飾 白梨香2016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委任為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迄今,就香港粵劇的推廣、保存、研究及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現為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員之一。
  • 從「霍小玉傳」到「紫釵記」|來自粵劇大師故鄉的紀念
    粵劇《紫釵記》源自明代戲劇宗師湯顯祖同名古本,而湯氏版本則上溯自更古典的唐人雜劇《霍小玉傳》。毫無疑問,粵劇《紫釵記》正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中的戲脈,其融入了京昆藝術元素與美學精神,因而能成為粵劇舞臺的長青樹,以致我們60年後再來觀賞,仍能被其迭宕的情節,動聽的對白,優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所打動。
  • 新時代新文化傳播,粵劇電影再入眼瞼
    粵劇電影,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以粵劇形式拍攝的電影。早在六十年代,任白二人(任白指:著名粵劇大師任劍輝與著名粵劇大師白雪仙)就主演了許許多多的粵劇電影,如《帝女花》、《唐伯虎點秋香》、《紫釵記》、《桃花仙子》、《蝶影紅梨記》、《宮主刁蠻駙馬嬌》等等一系列粵劇作品,還有其他著名粵劇大師的作品,如芳豔芬、紅線女、靚次伯等等,經典作品太多,小編只舉例了「任白二人」的作品。
  • 新編現代粵劇《唐滌生》正式公演
    2019年11月9日晚,由珠海高新區黨政辦、珠海高新區社會保障和公共事業局主辦,珠海高新區(唐家灣鎮)文化中心承辦,多方粵劇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打造,根據粵劇編劇界一代宗師唐滌生先生形象創作的新編現代粵劇《唐滌生》,在珠海大劇院正式公演。
  • 傳承發展粵劇保護大灣區共同文化遺產
    到了清代同治年間,粵劇行會「八和會館」成立,其館址位於廣州恩寧路,是全球粵劇界的一塊「聖地」。辛亥革命之後,粵劇全面以粵語演出。從清代開始,粵劇藝人乘坐紅船穿梭於珠三角水鄉中表演,人稱「紅船子弟」。「過山班」則在內地的城鄉進行演出,基本維持著粵劇的傳統風格。其時正值戰亂,隨著內地人口遷至香港,許多粵劇工作者也來到香港,香港逐漸成為粵劇改革的重鎮。兩位粵劇編劇大師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先後橫空出世。南海十三郎一生編寫了100多個劇本,而唐滌生一生寫出了446個劇本,包括為任劍輝、白雪仙寫的《帝女花》《蝶影紅梨記》《紫釵記》等經典劇目。
  • 粵劇《新再世紅梅記》
    粵劇《新再世紅梅記》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
  • 粵劇會成為老一輩的專利?我可不相信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起粵劇,少不得提提它的起源:清雍正五年間,北京名伶張五,人稱「攤手五」,因躲避清遷的追捕,化裝易服逃亡來到廣東,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劇崑曲教授紅船子弟,建立「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
  • 焜耀梨園 大器初成——記粵劇演員李焜成
    焜成是家裡的「孻仔」,開講話齋「孻仔孻心肝」,他的父母如何會讓自己的孻仔去參加這吃力不討好,付出與收入嚴重不成正比的粵劇呢?卻原來焜成出生在粵劇世家,父親與叔、嬸都曾在粵劇行業奮鬥。當年粵劇不景氣,其父為了養家餬口,很早便下海經商,由於有戲行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生意倒也不錯。叔、嬸曾自辦劇團,現在基本上離開舞臺,偶然也會在民間曲藝社自娛自樂。
  • 粵劇
    廣州粵藝發展中心的國家一級演員,正印花旦,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學生,紅派藝術的傳人。[光緒29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啓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臺經驗的藝人編撰。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
  • 香港往事:任白與粵劇《帝女花》
    她自幼喜愛粵劇,先後跟隨其姨母小叫天(粵劇女小武)、有女馬師曾之稱的粵劇女小武黃侶俠、粵劇一流文武生桂名揚學習粵劇。因此,她的身形臺步又有「女桂名揚」之稱。白雪仙,原名陳淑良,1928年生於廣州。父親是有小生王之稱的粵劇名伶白駒榮,因在家中排行第九,故行內愛稱她為"九姑娘",世人尊稱她為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