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沒有任何真香預警,反倒是背負了相當程度「見光死」可能性的情況下,電影《刺蝟索尼克》卻在上映之初,憑藉三天5700萬美元票房的出色成績,一舉打破了此前由《大偵探皮卡丘》保持的遊戲改編電影票房記錄。如果這件事情放在二十多年以前,那麼四捨五入相當於世嘉戰勝了任天堂,電子遊戲歷史開啟新篇章,眼見藍色刺蝟扶搖直上,這輪風暴眼看著已勢不可擋。
原本觀感拉稀的造型,回爐修改後,如今其票房成績卻震驚了大偵探皮卡丘
當然了,相比於眼前大銀幕收穫的真金白銀,世嘉「硬體市場の野望」早已是往日遊戲雜誌上泛黃書頁,而我這次所要和各位談論的,則是電影版《刺蝟索尼克》對飆遊戲作品層面明顯更具優勢的《大偵探皮卡丘》時,為何依然擁有如此高的票房成績,難道只是因為奧斯卡欠金·凱瑞(該片反派)一尊小金人而然觀眾們產生了同情心嗎?當然不是。這一切,還要從當年《索尼克》踏上美利堅土地那一刻說起。
《索尼克狂熱》是近年來最好的,也是唯一值得新玩家一試的索尼克作品
一、魔鬼級營銷,就為把《馬裡奧》拉下馬
索尼克這個形象,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具象化的90年代初世嘉企業精神和產品文化。首先,索尼克極具攻擊性的刺蝟外觀讓他與通常遊戲吉祥物圓潤可愛的風格有著較大反差。相比於吃豆人和馬裡奧,他站著的時候造型看起來更加鋒利(不過蓄力時就團成一個球了),而彼時世嘉就像是正揮舞著自己打造的利刃,也正要在家用機市場殺出一片天。
然後,速度是索尼克的看家本領,「天下武功,無所不破,唯快不破」,當程式設計師中裕司,關卡設計師安原廣和,以及美工大島直人面對世嘉提出「製作一款能夠體現MD主機強大機能,且強調務必要能夠甩開《馬裡奧》」的要求時,痴迷賽車文化已久的中裕司便把速度與激情的構想融入到了2D捲軸的高速移動中,大島直人筆下的音速刺蝟從此有了釋放天性的絕佳舞臺。
做買賣除了自家貨要硬,扯開嗓子吆喝自然也少不了。當時,剛剛履新世嘉美國分部CEO的湯姆·卡林斯克(Tom Kalinske)一眼就相中這個只刺蝟的潛力,憑藉自己多年從事芭比娃娃營銷工作的經驗,反向推斷出洋娃娃產品的絕緣體——大小夥子們究竟喜歡什麼,又看不起什麼。
於是,他抓住了任天堂FC產品老舊且內容低齡化,SFC運行頻率又低於MD的缺點,進行正面攻擊,比如宣傳廣告上直接稱SFC是笨重的冰淇淋貨車,而MD是F1賽車,後來又使用「速度震撼」、「視覺震撼」等技術上不見得多麼高深,名詞表達又很標題黨的概念灌輸給消費者。
這些做法雖然今天看起來比「評價友商」要過份許多,卻正好趕上了電子遊戲消費群體從童年進入青少年的窗口期,抓住了目標用戶渴望打破常規的內心訴求,讓《索尼克》跑起來飛馳電掣,更顯得《馬裡奧》唯唯諾諾。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但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隨後二十多年時間裡,相比于越發深厚的《馬裡奧》系列,《索尼克》卻因為世嘉公司內耗,業務轉型等原因導致自身續作發展不利,與《馬裡奧》之間的距離由小幅領先變得被趕超直至越落越遠。
相比出世即巔峰的MD時代,世嘉土星時期的《索尼克》幾乎缺席,DC上《索尼克大冒險》的閃耀則更像是迴光返照,直到近來兩個主機世代,儘管世嘉不斷藉助「索尼克系列誕生XX年」為噱頭要想重振雄風,但最終作品質量卻與曾經相去甚遠。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遊戲方面已經長達十多年來缺乏重大建樹的IP,當初卻為何要拍攝電影?並且還在一直不被國內玩家看好的情況下取得此次票房大捷呢?
二、遊戲點燈,動畫放火
作為一款首作銷量即突破400萬份的遊戲,說《索尼克》遊戲僅僅是「點燈」似乎有些埋沒了數據上肉眼可見的成績。但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索尼克》相關動畫起到的推廣作用,並不亞於遊戲本身,尤其是那些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美國動畫公司製作的一系列索尼克動畫劇集和其奠定或衍生出的作品宇宙,才是比遊戲更為重要的,讓索尼克在美國長盛不衰的文化土壤,甚至對遊戲創作進行了反哺。
很多80後第一次認識索尼克,都是通過當年有線電視的這檔動畫節目
在這個獨立遊戲恨不得都要撰寫出全套世界觀設定用來唬住評論者的年代,玩家們恐怕很難相信,MD主機上一炮而紅的初代《索尼克》居然連個能落實到紙面上的劇本都沒有。
之所以這麼不講究,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電子遊戲開發並沒有現在這般強調工藝完整性,大部分遊戲都是「管那勞什子,幹就完了」,況且《索尼克》對標的又是《馬裡奧》而非《勇者鬥惡龍》,就更加懶得在設定上深究什麼有的沒的;
另一方面,因為劇情空白,就給了其他媒體創作者充足表現空間,就連遊戲卡附帶的說明書,也因為地區版本不同,而對遊戲背景做出五花八門的描述,既有「索尼克與駕駛巨大機器的瘋狂科學家軍團爭奪混沌翡翠」的看圖說話,也有代理經銷商文豪附體,拿《龍珠》裡小悟空大戰紅緞帶軍的故事一通狂抄愣往上套的。
令人震驚的穿衣尺度,要不就乾脆別穿鞋
終於,忍無可忍的專業人士們出手了。1992年,為了續作開發和更好促進《索尼克》品牌在美國發展,世嘉專門成立了由美國員工組成的世嘉技術學院(Sega Technical Institute,簡稱STI),很快,STI這群熱愛索尼克的粉絲級員工,發現日本「爸爸」中裕司並沒有為接下來作品設計完整故事背景的打算,於是他們便弘揚美利堅技術宅祖傳的車庫文化,撰寫出名為《索尼克聖經》(《Sonic Bible》)的內部資料。
其中不僅詳細指明了遊戲的背景發生在外太空遙遠星球,還給遊戲裡只會添亂的大反派蛋頭博士書寫了一段棄明投暗的「反革命」家史。誰知眼見就要起勢,世嘉官方卻以「內容偏黑暗,不利推廣」為由婉拒了他們的「投名狀」,直到日本方面正式批准動畫項目後,製作任務才終於交給了一家名為DiC Entertainment的美國動畫公司,而首播平臺則選擇了美國的ABC電視臺。
愛吃辣味熱狗的設定,也是動畫首次提出
1993年,DiC採用同期放映的方式播出了《索尼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sonic the hedgehog)和《索尼克外傳》(sonic the hedgehog)兩部動畫,前者主打索尼克和小狐狸特爾斯歡脫的演出,給電視機前的小朋友們製造了不少笑料;
而後者名為「外傳」,實則一部不折不扣的野心之作,該作品從STI的《索尼克聖經》中吸收一部分優質養料後進行重建,故事講述了名為「Mobius」的星球上,邪惡科學家蛋頭博士通過推翻皇室、鎮壓民眾、擴充軍備等一系列行動奪取了星球統治權,並強徵星球上的小動物,將其改造成了方便博士實施獨裁統治的機器人,主人公索尼克則與流亡在外的皇室公主莉莎組織起自由革命軍,以復國為目的展開地下抵抗運動。
動畫有意把蛋頭博士的機器人帝國映射為西方冷戰視角下妖魔化的前蘇聯政權,索尼克也就成了王朝復闢和領導本星球人民推翻獨裁者的雙料英雄,作品信息量就此大大超出遊戲瘋狂科學家V.S藍色閃電俠的正邪大戰。
拜這部作品所賜,全美國二次元文創圈掀起一波對於《索尼克》的創作熱情,阿奇漫畫(Archie comics)以動畫設定為基礎推出的漫畫系列一直連載到了新世紀。
主打復古的《索尼克 狂熱》也專門製作了2D卡通片頭來致敬古典風格
網際網路開啟的全球化運動中,索尼克的動畫形象也以表情包形式被反覆輸出,動畫也成為了固定節目。甚至一度對美方設定不理不睬的世嘉也調整姿態,在NDS版《索尼克編年史 黑暗兄弟會》中借鑑了漫畫提供的部分背景,而大家後來在遊戲中熟悉的索尼克女友艾米,便是誕生於動畫設定,然後在遊戲中得到轉正(至於世嘉眼見利好,將版權交由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索尼克》動畫,然而內容方面卻頗為平庸)。
包括這次電影版《刺蝟索尼克》曾經出現的角色形象更改,也是從過度擬人改成了類似動畫中的可愛臉,從而讓音速刺蝟重新踏上了久違的事業巔峰。
三、得到的總是不滿足,沒有的總是在騷動
現實中有比索尼克跑得更快的東西嗎?以前有沒有我不知道,但現在,派拉蒙影業的老闆對於《刺蝟索尼克》是否要拍攝續集這件事上做決定的速度,一定不輸給藍色刺蝟。
在名氣不小,可遊戲作品長期水準不在線的情況下,動畫方面持續文化輸出,為此次《刺蝟索尼克》起到了保駕護航這一關鍵作用。畢竟除了系列粉絲以外,票房成功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路人觀眾購票進場的積極性。
另外想對各位玩家朋友說的是,如果你想體驗《索尼克》遊戲魅力,那麼目前最佳選擇就是全平臺的《索尼克 狂熱》(Sonic Mania),這款16位機復古像素風格的2D遊戲提煉出了《索尼克》黃金時代作品幾乎全部精華(除了音樂),如果你玩了之後感覺不滿意,那個從此也就不用再碰任何該系列作品了。
我只推薦這款《索尼克 狂熱》,新玩家嘗試,老粉絲收藏
說回電影,就在《刺蝟索尼克》收穫票房的同時,已經為電影版《神秘海域》熱身已久,將在片中扮演內森·德雷克的「荷蘭弟」再次於社交媒體喊話,表示他看過劇本後認為這是最好的遊戲改編劇本之一。
雖然就在他表態的當下,這部籌劃10年,更換了6任導演,比名稱中的《神秘海域》還要「神秘」的電影依然沒有確定的導演人選,但如果索尼可以暫時換個思路,先用短篇動畫劇集做些嘗試,或許比如今這樣和拖沓的項目管理較勁更有效。
對於這部片子,除了不期待,就是不期待
有人得不到,就有人在騷動。幾乎同一時間,暴雪官方宣布將和網飛展開合作,製作《暗黑破壞神》和《守望先鋒》的動畫劇集,結合上文內容,你會發現暴雪這個決定簡直無比正確,尤其經歷過《魔獸》電影版之後,暴雪這或許也看到了在遊戲原作和電影改編之間,還存在動畫這根關鍵鏈條。
也許當年《索尼克》動畫開始只是「官方同人」的一次險勝,但羽化成仙,隔著歲月助攻了今天的《刺蝟索尼克》,暴雪與網飛合作動畫項目,必然埋下了今後雙方電影項目的伏筆,尤其網飛近年來在《羅馬》、《愛爾蘭人》等電影上的口碑斬獲,無疑可以為暴雪提供渠道選項。
結語
儘管從前期宣傳上看,《刺蝟索尼克》如今的成功帶有刮彩票的成分在裡面,而影片最終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也來自於劇本,演員,後期等一系列工作的積累,但誰又能說動畫在這其中沒有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了,畢竟就連被《刺蝟索尼克》打破所保持記錄的《大偵探皮卡丘》,也有著自己完善且漫長的電視動畫,讓觀眾們走進電影院之前,就早已習慣了看到人類與寶可夢共處的世界。
【編輯:鐵士代諾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