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專業留學的同學都知道,想要電影專業留學,院校申請要求除了一些必要的語言要求,GPA要求。榮思想要說的,最重要的作品集,包括時間長短不同的短片。在短片拍攝的時候,一些外景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一些街道的拍攝,有時候因為光線的照射,還需要進行布光拍攝,對於街道布光方法,榮思分享一些技巧給你。
「到街頭拍電影」的風氣,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義大利興起的,之後攝影師們紛紛摒棄影棚,扛著攝影機走到當時破敗的街頭,直面生活本真面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持續時間雖短,但留下了諸如《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偷自行車的人》、《羅馬十一時》、《大地在波動》等經典作品,同時也產生了是風格迥異的「街頭布光法則」。
棚內布光——精雕細琢
和「到街頭拍電影」相反的是棚內拍攝,棚內拍攝能夠完成電影更多的不可能,華麗的置景不留絲毫瑕疵,同時棚內拍攝也避免了天氣、時間等諸多自然因素的影響,縮短了製作周期,增強了感官效果,更能創造出電影的視覺奇觀。
外景布光——還原生活
但是,在影棚拍攝蔚然成風的時候,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提出走到街頭拍電影,追求電影還原現實,展現現實。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除了內容上的真實,在視覺效果上也為電影攝影帶來清新之氣。
街頭布光設計基礎
人物光VS背景光
難點:光照情況複雜多變,人物光和背景光明暗反差大
要點:平衡人物光和背景光之間的亮度差距
布光法:照明法、遮光法
在露天攝影的時候很可能出現人物光和背景光光線差距大的情況,如果但從人眼角度出發,背景光和人物光都是一樣,但是攝影機在拍攝的時候就會出現人物光太暗或是太亮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布光來解決。
當背景光亮度大於人物光,向演員透射光線;
當人物光亮度大於背景光,遮擋演員光線;
或者通過調度,將演員的走位放在人物光和背景光相適合的位置。
在拍攝現場,演員的位置是有相對應的變化的,但是拍攝現場不同區域內人物光和背景光的情況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介入布光手段平衡不同區域內人物光和背景光之間的和諧。這時候可以採用紙框減光或者採用反光板加光,當然也可以通過表演區內的反光物來借光。
小成本電影在拍攝外景的時候,最明智的布光方法:
1. 選擇的外景各個區域光線趨近,沒有太大的反差;
2. 通過場面調度,平衡人物光和背景光的反差,避免太多的布光手段,節省布光照明費用;
3. 攝影師調整攝影角度和位置;
4. 提前做好規劃和假設,全面多角度分析;
在《羅生門》中有大量的樹林拍攝鏡頭,利用建築和樹蔭降低光比。《羅生門》是一部黑白電影,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使用了綠色濾鏡提高背景光的亮度,同時用品色濾紙降低背景光。
《偷自行車的人》講述的是一個報紙上報導的事件,採用「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拍攝方式,大範圍的實景拍攝素材給予觀眾一種真實感。影片大量使用了跟拍、肩扛拍攝的手法,光線上力求使用自然光。
以上就是對於電影專業留學「街頭布光」技巧就分享到這裡,想要了解更多專業乾貨知識,請關注微博:榮思國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