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我們所熟知的諺語,俗語,民謠,順口溜,流行語皆屬於語言的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是民間百姓在生活中總結出的話語。
但要說語言中,最喜歡的是哪一類,毫無疑問順口溜是最讓人感興趣的,因為順口溜它能隨著時代的俱進,不斷的更新創造出新的文化來,並在當今社會中發揮著屬於它特有的功能;或調侃,或抨擊,或勸解,或嘲諷,或宣洩,或表揚。運用到不同的場景,所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如「現在社會變了樣,養女可比養兒強,養女就像建銀行,養兒就像鬧饑荒,滿街轉的光棍漢,娶個媳婦真是難」。短短兩句就體現了當下農村娶媳婦的難的尷尬窘境。再比如「農村生,農村長,農村生活就是爽,種點地,打點工,種個小園,栽點蔥,養點雞,種點菜,既逍遙來又自在」。客觀的反映出農村的樸素而又簡單的生活面貌。
今天則和大家分享一則從小聽到大的順口溜「打是親,罵是愛」。其後半句被現在的網友各種改編,簡直是玩壞了,真是一個比一個有才。
何為「打是親,罵是愛」,一般這句話出現在大人教育小孩和夫妻之間的行為。
第一個「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這句順口溜則是大人對孩子常用的一句話。在古代的教育觀念裡一直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孩子一旦犯了錯誤,那麼就要剛柔並施,只有讓孩子知道疼,接受懲罰,他才能長心,以至於今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而對於這種教育觀念,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在粉飾自己粗魯的行為。當在有些人的眼裡卻覺得,當下許多孩子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孩子犯了錯誤不捨得罵,不捨得打。最後把孩子慣上了天。因此對待孩子要做到「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
其實在筆者看來,不管怎麼教育,一定要適度。就如老話說的「常罵不驚,常打不怕」!
第二個「打是親罵是愛,互懟起來是真愛」。其實兩個喜歡的人在一起,吵鬧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吵架的程度同火星撞地球般的效果,常常為一件小事爭吵不休,各說各有理。雖然有互不相讓的時候,但是沒過一會,就能做到理解和寬容,而且甜蜜一如往昔。
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男女來說,更是會會通過假裝對對方不好,鬥嘴來互動,讓對方知道在意他,關注他。
總而言之,兩個人吵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關心對方,如果兩個人連吵架的激情都沒有了,常年處於「冷戰」之中,那麼兩個人的日子就真的走到了頭。但吵架歸吵架,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老帳,揭短。因為這樣不是真愛,更會傷害感情。
第三個「打是親,罵是愛,實在太愛用腳踹」。這其實是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並不是真的用腳踹,而出於調侃和揶揄。
總之,對於「打是親罵是愛」還有許多,如「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談戀愛」,「打是親罵是愛,為了我們下一代」等等。那麼你還知道哪些下半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