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外國人會把自己打扮成妖怪,隨意惡作劇,隨意搞怪,
在中國,我們就沒這種樂趣了,如果惡作劇,戴個鬼面具站在人家門口,很可能會被甩一巴掌,「幾歲了你還裝瘋賣傻!「
那這樣就不能愉快地過個萬聖節了嗎?別擔心,跟我走,帶你去過個很有」廈門特色「的萬聖節!
一百年前,廈門城及其周圍地少人多,因此就出現了墓葬與活人爭地的景象。很多人家牆壁上是墓碑,床板下也是墓碑,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市政建設後,這種情況才得到改善,但依然還有不少墓留在我們的老市區中,我先帶你們去這四條路名帶「墓」的地方。
「白厝墓巷」地勢較高,在鳳凰山和望高山所連接的山體上,早時墓葬很多。
"白厝墓巷「後來規劃成為街巷,很多墓被迫遷走。當時從安溪遷移到廈門的白氏宗族有一定勢力,他們在這裡的墓沒有被遷動,留在這裡,日久就演化成地名。
現如今「白厝墓巷」附近還有一座精美的「白氏宗祠」,只是它的位置不在「白厝墓巷「,而在」三十六崎巷「。
「李厝墓巷「有清光緒年間李姓官吏墓葬在此,故名。舊時又稱池厝墓。現今這條巷子已經消失了,其位置在中山路」巴黎春天百貨「後面的」中山海景廣場「這裡。
「李厝墓巷」附近曾有清朝大才子黃日紀的私人別墅——「榕林別墅」,有六棵參天大榕樹,還有「鳳凰」巨石,是文人墨客聚會的絕佳場所。「鳳凰」巨石上有名人題記四十八處。別墅在民國十二年被毀,唯鳳凰石仍在,但圍在小區裡,要見到它也不容易。
「馬墓巷」原名馬墓,巷因墓名。馬墓為古代馬舉人墓。如今「馬墓巷」名存實亡,原因和它旁邊的「銃局巷」一樣,毀於「成功大道」的建設。不過幸運的是,「馬墓巷」還存在兩戶「漏網之魚」,並保留有門牌。
關於它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原來是填埋馬屍體的地方,有人為馬修了一座墳墓,名叫」馬墓「。這裡我拋磚引玉,是否真實還待有心人自行斟酌與考證。
「青墓石燭巷「這個地方原叫」青墓山「,山上有」廈門二十四名景「之「聳蠟灼天」,因此得名,舊稱青墓、青墓口。
所謂「聳蠟灼天「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觀呢?據說深夜在海上看這根直立的蠟燭石,它的末端會發出光亮,就像真的蠟燭一樣。如今雖然舊景不在,但夜裡仰望「海景千禧酒店」就像是一座更高的」青墓石燭「。
溫馨提醒:接下來帶大家去的路,它們的名字雖然沒有帶「墓「卻比帶」墓「的路,恐怖三倍,真可謂是」無招勝有招「。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行,建議看到這裡就好。
「思明南路」位於幹道中心思明電影院南向,它是廈門人非常熟悉的一條道路,究竟有什麼恐怖的呢?
從「思明電影院」到「思明南路」與「中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90年前是一個面積不大的水窟,舊稱「蕹菜河(長寮河)」。「蕹菜」即「空心菜」,這條河邊種出的空心菜口味非常的好。但是,蕹菜河河水汙濁,蚊蟲滋生,兩岸垃圾成山,又有民俗「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留」,因此時常發生瘟疫。
從現在的「思明南路」與「鎮海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要到「大生裡」,原先得經過鴻山寺前的「鎮南關」,鎮南關這裡墳如積雪,道路兩旁的墓星羅棋布,延伸至麒麟山,虎頭山,外清山和蜂巢山等,數量加起來可繞地球三圈,讓魯迅也望而卻步。
▲」太師墓「前的石人石馬(圖片來源於「海峽問史」微博)
現「思明南路」博物館站的「破獄鬥爭遺址」附近,過去有座非常氣派的「太師墓」,現在已經被移到「鴻山」的「雙忠魂」石刻下面,它是鄭成功的兩個胞弟「鄭廣英」和「鄭海英」的墓。墓前有石人石馬,傳說石人會在夜晚出來調戲過路婦女。
「傅厝巷」據《廈門市地名志》記載是因原有明御史大夫傅珙的墓在這裡,俗稱傅厝墓,巷因此得名。但究竟是不是傅珙的墓還存在些許爭議,總之墓主人姓傅。
這條巷子的恐怖之處就因為這個「傅厝墓」,據說這個墓有復室,裡面裝有童男童女,為死者祭祀,雖然有糧食供養,但能入不能出。剛剛葬時,過路人還能聽到童男童女傳出的哭聲。但過幾天就聽不見了,應該是糧盡人絕了。
還有一個傳說更加詭異,說這個墓裡會常常有人呼叫「頭家娘(老闆娘),柴空米糧盡!」讓行人毛骨悚然。
「石頂巷」是以「頂大人巷」和一條供奉「石獅公」被稱作「石獅子」的巷子各取一字而得名。
所謂」頂大人巷「即」頂撞大人「,傳說早時巷子裡有一戶住戶,早上開門時發現門上吊著一具屍體,還在驚魂未定時,官兵已前來追拿戶主。這時這戶家裡的十歲女童挺身而出,上前頂撞官兵,言官府未查明真相,濫捕好人云雲,官兵只好悻悻而退。此事驚動四鄰,從此這條巷子就改名「頂大人巷」。
「甕王巷」因甕王宮而得名,舊時俗稱「甕王大埕」。「甕王底」、「鐵局頂」、「窟仔底」、「圍仔內」均其路段舊稱,值得一提的是廈門還有另外一個「圍仔內」,在廈港,因「福海盧厝」四周扎有竹籬笆而得名。
據說,甕王巷所在的位置原有座山。有一次山洪爆發衝下了一個裝有死人骨灰的甕。一婦女被甕裡逸出的魂靈附體後,便傳言居民要在此處蓋一間廟宇,把此甕供起來,於是就有了「甕王宮」。這個廟宇在廈門淪陷期間,被日本人拆毀。
甕王巷附近還有日本人當年開的「旭瀛書院」,此外旁邊「出米巖巷」的「出米巖寺」當年也是被日本轟炸機炸毀。
「大埔頭」即「大埠頭」,原為廈港臨海碼頭,因其面積最大,故得其名。此外還有「中埔頭」,「小埔頭」。
「大埔頭」裡有一座著名的「田頭媽宮」,廈港漁民自古有個習俗,出海捕魚時,如果碰見遺骸或死屍,要停下打漁,用紅布把船的「龍眼」蒙住,將死屍或屍骨運回田頭媽宮,並由田頭媽宮將屍骨處理並對死者祭拜。遺骸稱作「金」,死屍稱作「好兄弟」,田頭媽宮在民間稱為陰廟,屬於鬼的系統。
「蜂巢山路」因其在蜂巢山麓而得名,思明南路建設時把」蜂巢山」分成「前蜂巢山」和」後蜂巢山「。靠近「蜂巢山路」的就是「前蜂巢山」。
「蜂巢山」在清朝時是給重犯砍頭的刑場。山腰有十八個大墓壙窟,老廈門俗稱這裡為「十八窟」,「十八窟」周邊水土流失,棺木腐朽,屍骨暴露,夜間常有磷火閃爍,迷信者以為這是「鬼火」,因此黃昏後就絕少有行人。
解放後,蜂巢山上的墳墓逐漸被遷移,因此才開始熱鬧起來。
「熟肉巷」按《廈門市地名志》的說法是因早年該地多熟肉鋪而得名,但我看到的另一個說法則是,清末廈港火藥庫起火爆炸,有塊人肉炸飛掉落在這裡,因此得名。
「熟肉巷」裡曾有一座「慶福院」,是菜姑的清修道場,在民間有很多信徒,可惜也在那場大爆炸中被夷為平地。現在思明南路旁的這座「慶福寺」,前身就是「慶福院」。
現如今這條巷子已經同「銃局巷」,「馬墓巷」一起為「成功大道」的修建而光榮退役。
「白鹿路」因路經「白鹿洞寺」而得名。「白鹿洞寺」裡有「白鹿洞」,洞內泥塑白鹿一隻,口向洞外,每當春末夏初,水氣上升,便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被稱作「白鹿含煙」,為廈門「二十四名景」之一。
那這麼一條有意境的路,究竟有什麼可怕之處?原來「白鹿路」靠近「思明南路」的這段斜坡曾經是廈門的「殯儀館」和「火葬場」。
有些人打趣說「老廈門的一生是一條思明南路」,從「婦幼保健院」開始,到「白鹿路」的這個斜坡結束。」
「思明南路」表示躺著也中槍,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恐怖程度,如果有誰還覺得它不夠恐怖,我會帶你去參觀下「國民黨監獄」。
「鐵路」當然就是「鐵路文化公園」,它原是「鷹廈鐵路」的延伸線,後來被遺忘多年,直到2011年被改造才重新進入人們視野。
「鐵路公園」也路過廈門舊「殯儀館」,出了「鴻山隧道」右手邊的幾間房子據說當年是「凍庫」。
網上還流傳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賣扁食的阿婆,在「鴻山隧道」被火車撞死,頭都沒了,事後如果有人在隧道牆壁上敲三下,喊一聲「無頭扁食」,那個無頭阿婆就會端一碗扁食出來給你。呵呵,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博君一笑。
怎麼樣,是不是突然覺得這些路很恐怖,但是我跟你們說這些並不是想讓你們覺得這些路不好,而是想讓這些路在你們心中變得更加趣味,更加美麗,就像「萬聖節」
它既恐怖,又讓人開心
那麼廈門還有哪些路名比較恐怖呢,歡迎在下面留言互動。這個萬聖節讓我們帶上朋友一起夜襲小巷,過個有「廈門特色」的萬聖節!(走的過程中,別忘了跟他/她講這些「鬼故事」,嚇唬嚇唬他/她!)
文章部分參考:
【走讀廈門】廈門蕹菜河:一自思明翻甕菜,河邊不見弄龍人 作者:海峽問史
文:錢尼
圖:映派傳媒
編輯:楊羽翔
往期精彩點擊標題後可閱讀
殿前街道20年來因填海增加了一倍大
不說不知道!廈門竟有12條因鄭成功而命名的道路
廈門各年代店招美學大PK,你最喜歡哪個時代?
廈門有多少「怪地名」需要用閩南話才能夠解碼?
從浮嶼到綠島,思明路上的老廈門記憶
廈門第"十"市場,拆遷前的珍貴影片曝光……
屬於廈門人的中山路哪去了呢?
廈門80年來有哪些區消失了?
一段視頻帶你回到兒時的廈門,再也回不去了!
廈門在哪裡?引發網友熱議
在廈門做過這些事,證明你老了……
《廈門手繪地圖》及《尋找老廈門》微信公眾平臺由廈門映派傳媒有限公司運營、維護。除特別說明外,文章版權歸映派傳媒所有。歡迎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