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啊?
土生土長的深圳人
面對其他廣東人拋來的一串粵語
只能尷尬地承認自己不會講
深圳
正漸漸漸漸
退出廣東粵語群聊
01
深圳,一個不需要講粵語的地方
深圳,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卻聽不見幾句粵語。
曾幾何時,粵語也是深圳大街小巷的通用語言。去小賣部買完東西,都要說一聲「唔該」;坐中巴到站了,要說「有落」。
而如今,在羅湖福田南山,這些原本說粵語的地區,都不太能聽見粵語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話、潮汕話、湖南話......
不會粵語的「深二代」
就算在深圳長大,但是不會說粵語的「深二代」比比皆是。大多數人的粵語都停留在「識聽唔識港」的階段。
不少「深二代」時常面對這樣的窘境——遇到其他廣東人,當對方改口用粵語跟自己交談時,不得不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回答:不好意思,我不會說粵語......
隨著外來人口的劇增,粵語環境一代一代弱化,造成了「深二代」對粵語的掌握程度遵循了「逐代遞減」的規律:80後「深二代」>90後「深二代」>00後「深二代」。
再後來,「深三代」就更加沒有了學習粵語的空間。
一個非常普遍又戲劇化的現象是:過年過節,在老家,講不好粵語的小孩,跟講不好普通話的老人之間,難以溝通。
家庭聚會上,親戚朋友明明會說一口正宗的粵語,卻寧可用蹩腳的普通話跟小孩交流,也不教孩子說粵語。
因為擔心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年齡,如果不先學好普通話,就跟不上其他小朋友,而且顯得不合群。
粵語在深圳,就這樣隨著老一輩逝去,難以為繼。沒有了說粵語的環境,想學粵語的後輩就更加沒有了說粵語的機會。
來了就是深圳人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深圳獨有的移民文化。
深圳在改革開放前,處於「半粵半客」的狀態,大部分東部地區是客家人的村落。深圳本地說粵語的人,說的也不是正統的廣府粵語,而是粵語中的方言「圍頭話」。
到了八十年代末出生長大的深圳人,說的是帶有香港腔調的粵語,與深圳本地的粵語相去甚遠。
經過40年的移民發展,深圳擁有了自己的城市歷史。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來自天南地北,能給他們帶來歸屬感的,是普通話。
也因此,「深圳人」這個概念,是由普通話為語言文化所構成的。
恐怕只有「老羅湖」這樣的「深一代」還不太習慣說自己是「深圳人」,如今的零零後、一零後,說起自己是深圳人時,都非常自然,並且使用的語言就是普通話,不是粵語。
在深圳,更多人講潮汕話和湖南話
若說普通話逐漸成為了深圳的通用語,那麼退居第二位的語言恐怕還不是粵語,而是潮汕話和湖南話。
深圳是潮汕人和湖南人的第二故鄉,走在路上,聽得最多的除了普通話,還有潮汕話和「塑普」。
如果你會說潮汕話,還能在生意場上得到潮汕人的關照。
隨著近些年跟潮汕人、湖南人打交道越來越多,粵語在深圳就更少人說了。
02
80年代,幾乎所有文藝青年
都聽得懂粵語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時期。
香港音樂、香港電影,這些粵語成就的流行文化,對今天的年輕人依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粵語歌
不僅80後90後,甚至00後都在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粵語歌。
那是粵語文化最高潮的時候,填詞人、編曲人,各方面大師輩出。
許多膾炙人口的粵語歌,風靡大江南北,那個時候,幾乎所有文藝青年都聽得懂粵語。
當年,因為喜歡Beyond,唱粵語歌、自學吉他的不在少數。走在路上,只要聽見「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隨口就能接上「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張國榮更是不用說,多少人省吃儉用也要買一張他的唱片反覆聽,從完全不懂粵語的情況下最後也全部聽懂了。
TVB是無數「深二代」的粵語啟蒙
除了粵語歌,香港電影和TVB電視劇,也是無數深圳人的青春回憶。
從武俠片,到動作片、警匪片、文藝片、搞笑片等等,貫穿了「深二代」乃至北方地區許多80後90後的童年和青春時光。
就算沒有看過《上海灘》,也會唱「浪奔,浪流」。《天龍八部》跟《鹿鼎記》,更是記不清看了多少遍。
只可惜,隨著TVB的沒落,近幾年粵語歌的不溫不火,使得粵語的影響力,無法昨日重現。
接觸不到粵語文化,就失去了學習粵語的土壤。
03
粵語不會消亡
但在深圳或許會成為記憶
雖然說粵語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在每個廣府人的心裡,粵語不僅僅是母語,更是一種流傳千年的文化符號,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而在深圳,對於粵語的消亡,年輕人們似乎並不是很焦慮。
深圳應該增加粵語教育嗎?
今年八月,有人建議深圳推行普通話和粵語雙語教育。微博發起了是否應該增加粵語教育的話題,網友們的反應較為佛系。
包容多變的深圳更理解「任何語言都有變化的過程」,就像最初的香港也不說粵語,因為廣府人越來越多,才使粵語成為了通用語。
誠然,對於仍然保有粵語情結的深圳人,想要保留本土粵語文化,就顯得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