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劇兩星」的前夜,電視臺在新的政策下如何購劇成為了新的焦點,加之今年以來不曾間斷的電視劇撤檔新聞—於正出品的—《雲中歌》五度遭遇撤檔,尼坤出演的《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僅播一天就被「貶」出黃金檔,杜淳一年三部劇遭遇撤檔——豪氣的衛視們是否仍然「有錢,任性」,亦是業內業外所關注。
儘管許多製片主任在各種公開場合言之鑿鑿稱「買劇首要看劇本」,「明星不是衡量標準」,但殘酷的現實卻是,現在的確還是一個看顏值的社會,電視劇購劇的標配基本就兩個字——看臉。要麼是有名角主演,要麼是有名導執筒,再不濟有海巖、六六這樣的名編劇壓陣也是能夠打動製片主任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要素都沒滿足,那就只能再「考慮考慮」。事實上,現在電視劇「預購」模式盛行。簡單來說,片方在賣劇的時候甚至還沒有成片,有的可能只有大概的主創陣容、劇本大綱等等。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況下,名角名導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參考的依據。但從這兩年的購劇實際情況來看,電視臺對於完全看臉模式從盲目信任轉為謹慎小心。一方面客觀上來說這些名角飛漲的身價快速的推高了購劇的成本,使得製片主任不得不格外小心,畢竟當下大劇動輒幾千萬元的投資,一旦收視搞砸當真在單位裡抬不起頭來。另一方面所謂的人氣偶像是否與自己電視臺的受眾群體調性吻合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拿僅播一天就因收視率慘澹而創下「最短命黃金檔電視劇」記錄的《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主演尼坤是當紅韓國組合中的人氣偶像,但播出平臺的受眾卻更多的是「媽媽黨」,對於這樣的小鮮肉實在不感冒,最終鬧出了慘劇也不足為奇。產品和平臺不匹配,結果只能是強扭的瓜不甜。
除了看臉之外,電視臺購劇還看「大腿」。這個「大腿」當然不是指的是哪位長腿妹子的大腿,確切的說是電視劇的出品方或者製作方的資源與實力。比如像華誼兄弟這樣旗下擁有豐富藝人和影視資源的「大腿」,不少電視臺是會果斷選擇抱上去的。因為一旦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係,就意味著兩家能夠在其他層面上進行多維度的資源置換和互惠互利,這是一種「你懂的」默契。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出品的電視劇質量總體還是有保障,買的放心播的安心。
除此之外,追熱門題材(《潛伏》播後買諜戰劇,《宮》播後買清穿劇)是一種相對保險的做法,按照這個思維邏輯選劇,典型屬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於當下電視劇購買投資巨大的現實,和不可控風險因素太多,譬如某主演突然因為吸毒上了黑名單(柯震東,張默),某主創因為受撕逼影響觀感不佳(於正被瓊瑤告抄襲)等等,導致現在電視臺購劇越來越謹慎,主觀上會選擇較為安全的藝人和題材的電視劇進行購買。於是,你為什麼總會在電視上看到那麼幾張老臉的緣故,自然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