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熔爐》;電影本身並沒有拍的多驚豔,無法想像這只是拍出真實發生的10%,打動我的是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故事被寫成小說並拍成電影,不僅引起了韓國的轟動,重啟了案件,還引發了韓國的s法改革,頒布了新的「熔爐法」。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力量吧!感謝勇敢揭發這件性醜聞的老師全應燮,將故事改成小說的作家孔枝泳,還有演員孔侑排除萬難促成了電影的改編與拍攝。
2、《素媛》;哭過之後,希望社會化意義更值得被重視。故事還未結束,現實是素媛要面對更大的困難以及罪犯出獄後的安全以及心理問題。另外素媛爸爸從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失去感知家庭的溫暖幸福的能力(未知道妻子懷孕五月,飯桌上的心不在焉,給女兒扎頭髮的陌生),到心細如髮,體貼。這一切卻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從父母的角度,值得反思這個問題。不要等到出問題了才意識到。
3、《七號房的禮物》;看完了土耳其和韓版原版的。小女孩都太靈氣了,演得好好~~土耳其版的七號房裡每個人的個性和故事比較鮮明突出,韓版裡搞笑成分的更多更好,確實故事也講得更好,還有一點懸念在裡面層層揭開。果然原版是很難被超越的~~韓國人果然是很會搞笑,也太會催淚。由於不喜韓劇的原因,一直比較少看韓國電影,但也一直聽說韓國電影很不錯。看完了這部,確實對於韓國電影有了新的認識和期待。
4、《孩子們》;作為韓國三大謎案之一,青蛙男孩事件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對事件的猜測和對五個家庭的安慰,劇情和《殺人回憶》有點像,只是《殺人回憶》是警察自己擅自揣測兇手,而《孩子們》是一個教授和一個無良媒體人擅自揣測兇手,兩部電影最後都以未找到兇手而告終。
5、《梨泰院殺人事件》;雖然電影遠不能比《殺人回憶》但如果一部電影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能夠使案件重審它才是真正具備電影力量的。每次看到韓國電影中拍的韓美關係影響就好過癮完全是看戲的心態。張根碩戲份並不多,感覺還沒有那個胖子多,但是海報什麼的全是他佔大比例,反而所有海報中胖子小的可憐。
6、《南營洞1985》;和同系列相比更像是一個番外篇,畢竟全都集中在了刑罰這一個角度……有意思的是,影片最後把時間線放在了盧武鉉當政時期,還給了一個長相酷似盧武鉉的議員角色一個特寫,也算是和上一部《辯護人》聯動了。
7、《那傢伙的聲音》;本片的恐怖在於不露面的綁匪撕票後還淡然自若地戲耍事主與JC,電話那頭的聲音更像是來自於地獄,特別是片尾真實的聲音更是讓人不寒而慄。真實的案件只留下事主的悲傷和憤怒,韓國JC的無能又讓事主徒增無助和無奈。薛景求的演技在最後的直播中炸裂無聲,女主美是美,但演技稍顯浮誇。韓國的犯罪片已經日臻完善,隨便拉出一票演員都能完美演繹劇情,韓國的電影工業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8、《追擊者》;部分片段很血腥。觀看過程中一直為男主幹著急,什麼時候才能找到美珍。開始擔心金美珍能不能順利發送信息,能不能逃出來。接著是期盼嚴忠浩能夠找到美珍,找到池英民的犯罪證據。池英民在小賣部意外遇到金美珍那一段很虐,是全篇最揪心的一段。
9、《辯護人》;看過該片之後,我問了好幾位朋友,他們都說「這片子,毫無抵抗力」,大家都落了淚,然而這淚水與《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假如愛有天意》、《雛菊》等等情感糾葛劇惹下的眼淚完全是兩碼事了。善於抓住內心細膩情感的韓國電影人同樣也在一些現實題材、敏感事件中尋找創作源泉。
10、《蚯蚓》;爸爸把女兒教育得太好了,太善良了,為了保護爸爸不被受傷害而選擇了妥協,但是人性的劣根性就是欺軟怕硬,一次妥協就會變成無數次。。作惡的人心安理得,因為人之初,性本惡。硫酸潑少了,還有妹子的「朋友」也不應該這麼輕易放過。最後的魚鉤鉤嘴很有意思,跟我第一眼看到釣竿的想法相同。死亡很可怕,但有時候活著可以比死亡可怕多了。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十部韓國電影,你看過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