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青島。於女士在攜程預訂三亞某民宿後入住體驗極差,給差評後僅自己可見,攜程客服稱,客人評論都是真實的,內部確實已經審核通過,但差評需14天的審核期,可能14天就見到,14天後肯定能見到,已下架該民宿。記者體驗再次預訂,攜程則稱,這家民宿以調價為由,把網上預訂通道關閉。調整價格後會再上線。
這條消息上熱搜引熱議,網友表示,「差評不顯示,這控評到位!」
「當差評不顯示成了常規,誰還能相信好評?」 這讓平臺的中差評措施再次被網友吐槽。
在電商體系中,廠商以及商家和普通用戶的地位並不對等,銷售方可以通過廣告、宣傳等手段來給自家商品進行全方位的正向營銷,這個過程裡自然會規避商品存在的缺陷、瑕疵以及風險。這時候,為數不多而能給用戶提供負面信息渠道的中差評,因具有稀缺性的負面評價能讓用戶對商品獲得全面、客觀認知。同時,中差評內容對其他用戶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夠督促商家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服務水平。在同商家的博弈中,中差評無疑是一項極為有利的武器。所以,網上購物、訂票、訂酒店民宿之前,消費者都會看評論,看不到差評會影響對商品質量的判斷。本來刷單就已經很難辨別了,再連差評都不讓看,讓消費者如何辨別物品品質?
事實上,類似的做法並非攜程一家。比如,據媒體報導,去年9月,手機淘寶首次對評價體系進行更新,用「感覺不佳」等分類標籤代替「中差評體系」,也因此引起熱議。在黑貓投訴發起的相關投票中,有8043人參與,近90%認為中差評應直接顯示。一個月後,網友發現,消失沒多久的「中差評」又在悄悄恢復。據介紹,如果賣家已發起「惡意評價」的投訴後,被投訴方給出的相應評價會自動暫時「 隱蔽」。等投訴處理結束,依據投訴結果判斷:如果是撤銷,則恢復該條評價;如果是投訴成功,則刪除該條評價。
這樣的做法或許是為了保護商家利益,不讓商家因為「惡意差評」而受損失,這不否認,全是好評,沒有差評,對營造交易氣氛,促進眼前交易,提升銷售和口碑是有作用的。但商家往往會把所有的中差評作為「惡意差評」來投訴,中差評也就失去了意義。從長遠來說,阻礙了企業前進,質量、服務、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也扼殺了產業進步,有殺雞取卵之嫌,或得不償失。
事實上,從哲學的觀點來說,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如果消費者只見好評,哪怕所有的好評都是真實的,恐怕消費者反而會懷疑裡面有造假的可能,同樣不會放心。所以,與其平臺為商家和消費者操這份心,不如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要相信消費者,真正給惡意差評的只是極少數,不能因為這極少數的存在而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