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機頭,為何都喜歡24-70mm

2021-02-14 小咪帶娃

有人說24-70mm是最實用的焦段,也有人說,24-70mm是最沒有個性的焦段。使用的人不同,觀點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這一焦段是大家最喜歡的掛機頭(平常最常用的鏡頭)。

為何24-70mm是最受歡迎的掛機頭?

標準變焦24-70mm一直以來都被專業人士稱之為黃金焦段。之所以把它當做掛機頭,主要是因為裝在全畫幅機身上,既擁有可拍攝大場面的24mm廣角端,又具有可近距離拍攝特寫和半身像的70mm長焦端,適合拍攝的題材非常廣泛,同時鏡頭的體積又不是很大。如果你想站出來反駁老狼的觀點,那無非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窮,即便是副廠出品,這個焦段的鏡頭價格都不便宜,另一種是痴,布列松大師的崇拜者,心中默念一百遍「變焦都是浮雲」。

作為大三元之一,24-70mm這個規格是不存在狗頭的,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領來構建旗艦級的牛頭,並推到前臺。這兩年,除尼康外,各家都對老款進行了大幅升級,在全副單反平民化的背景下,這一行為已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炫耀,更可以看作是角逐的衝鋒號,為即將到來的全畫幅高像素時代,先打個好底子。

佳能:兩條腿走路

佳能於2012年推出二代 24-70mm/F2.8L II USM,印證了「十年磨一劍」的說法,因為一代發布剛好是2002年。


這一系列的鼻祖,其實是28-80mm/F2.8-4L USM,經典老三元之一,為了打造EOS品牌,不惜血本,可謂佳能最用心之作,發布於1989年,是佳能第一代變焦鏡頭中唯一配備USM超聲波馬達的,美名「老黑夫人」,在90年代為佳能爭得無數榮譽,據說此頭是L頭中色彩最有德味的,畫面很油潤,銳度不錯,全金屬鏡筒,用料十足,接近1kg的重量,讓佳能當紅的L鏡頭們自嘆不如,老狼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特地去二手市場摸了一下,手感的確好,難怪成色一般也要近3000元才能到手。

1993年佳能推出28-70mm/F2.8LUSM,其作用有點承上啟下的意思,在追趕定焦鏡頭優秀畫質的同時儘量提供更大的光圈和放大倍率。不過在進入數碼時代之後,頭頂的光環漸漸散去,因為鍍膜的設計沒有針對數碼機身進行優化,因此很多牛頭都存在抗眩光相對較差、紫邊較為較重的缺點。


為了追趕數碼大潮,佳能於2002年11月推出了24-70mm/F2.8L USM,在保持28-70mm/F2.8L USM成像畫質的同時擴展廣角焦段,並對部分性能加以提升,適應數碼機身對鏡頭的新要求。當然,嚴格的說它們之間血緣關係並不密切,因為光學設計完全不同,24-70mm/F2.8L USM採用的是13組16片,包括2片非球面鏡片(第1鏡片研磨非球面鏡片、16鏡片玻璃模鑄非球面鏡片)和1片UD超低色散鏡片,算不上特別豪華,但得益於優秀的設計,具有出色的可靠性,很少有用戶像吐槽副廠鏡頭那樣說它機械性能不好的。

從MTF圖看,有著極佳的反差表現,中央、邊緣成像差距較小,徑切向一致性不錯。也許在色彩上,不如老黑夫人那樣成像有特點,色彩有味道,但數碼時代一切都在朝「標準化」發展,廠商的目標是擁有更好的像差補償和邊緣成像,儘可能的消除眩光和紫邊,強調機械性能和可靠性,而膠片時代那種濃厚的個體特徵正在消失。

2012年2月推出的第二代體積小了很多,尤其裝在全幅EOS機身上,能明顯感覺到重心靠後,對於一枚恆定光圈F2.8的24-70mm鏡頭來說,重量減輕15%,實屬不易,不過手感和做工都有下降,塑料感較強。內部結構調整為13組18片,包括2枚UD超低色散鏡片和1枚超級US非球面鏡片,所有鏡片均使用佳能的Super Sperctra鍍膜,口徑增大,變焦/手動對焦環增寬,鏡身表面有一層防汙氟鍍膜,僅用鏡頭布擦拭即可輕鬆除去附著在鏡片表面的皮脂等汙垢,還增加了新的變焦鎖,在廣角端可鎖緊鏡頭。

另外遮光罩換成了EW-88C,比起前代的誇張,顯得內斂不少,實用性變差,固定在鏡筒上,安裝不太方便,削弱了鏡筒的防塵防滴效果。如果說上代還在兼顧膠片相機,那麼二代算是徹頭徹尾的數碼鏡頭,攜帶方便,使用多枚特殊鏡片來矯正成像不足,在解像力、色彩還原等方面表現出明顯進步,放大倍率由上代的0.29倍下降為0.21倍,與鏡身變短有關係。


至於2012年11月推出的搭載微距模式的24-70mm/F4L IS USM,是佳能針對市場需求進行了一次嘗試。通過操作變焦環可以切換到微距模式,進行最大放大倍率約0.7倍的微距拍攝,最近對焦距離達到500px。新鏡頭還搭載了新的IS防抖系統,能夠獲得相當於提高約4級快門速度的補償效果,微距模式下會切換為雙重IS穩定器模式,在最大放大倍率下可獲得相當於約2.5級快門速度的補償效果。嚴格意義上說和24-70mm/F4L IS USM是犧牲了光圈,增加了功能,降低了價格,來博取普通用戶的歡喜,就像是2.0L排量頂配的奧迪A6,為EOS6D這樣的平民全畫幅機身配套設計的,直接競爭對手其實是24-105mm/F4L IS。

基本參數

24-70mm/F2.8L USM

24-70mm/F 2.8L II USM

24-70mm/F4L IS USM

鏡頭結構

16片13組

18片13組

15片12組

最小光圈

F22

F22

F22

最近對焦距離

950px

950px

950px/500px

濾鏡口徑

77mm

82mm

77mm

直徑長度

83.2×123.5mm

88.5×113mm

83.4×93mm

重量

950g

805g

600g

參考售價

停產

10699元

8499元


尼康:即將升級

比起佳能的深謀遠慮,尼康真有點沒出息,自2007年推出24-70mm/F2.8G ED之後一直沒有動靜。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尼康希望這枚鏡頭能夠成為真正的光學常青樹,所以不惜工本地為其加入了3片非球面鏡片,以及3片ED超低色散鏡片。在用料和機加工精度方面展示了極高的工藝標準,防塵防潮設計使得鏡頭能夠抵禦惡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作為鏡皇,即便全開光圈邊緣銳度都很高,只是廣角端有較為明顯的桶形畸變,色散現象挺嚴重的,另外1kg的重量、超過325px的長度也很考驗體力,好在售價已經跌至9000元以內。



根據之前nikonrumors透露的消息,尼康已經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24-70mm/F2.8G VR的專利,採用14組15片光學結構,含6片非球面鏡片,加入了PF鏡片,通過內變焦和內對焦結構,降低體積和重量,進一步提升便攜性。另外根據近兩年的趨勢,新的24-70mm應該少不了加入電磁光圈,即便在高速連拍期間,也能確保穩定的自動曝光控制,此外光圈位置再也不受機械結構的局限,這樣鏡頭設計更加靈活,可以縮小體積,減少光圈對對焦鏡片組的影響,值得一等。

適馬:拼的是便宜

相比起原廠鏡頭,副廠鏡頭所追求的就是更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加接近於原廠鏡頭的品質。適馬24-70mm/F2.8EX DG HSM算是第三代產品,第一代是2001年2月在美國PMA 2001大展上正式推出的,在當時算得上是自我的突破。採用了3片ASP非球面鏡片和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雙對焦結構的引入,使得自動對焦時鏡頭前端不轉動,方便使用菊花瓣的遮光罩和偏振濾光鏡,而且還採用不含鉛和砷的生態玻璃,也算是賣點多多。2004年9月推出改進版,以適應數碼機身,取消了光圈環,引入超級多層鍍膜技術,採用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1片ASP非球面鏡片和2片複合型非球面鏡片,支持微距。

不少用戶覺得花一半不到的價格,得到原廠鏡頭70%的性能,還是很值的,將光圈縮小到F4之後,全稱表現都不錯,色彩真實,但跑焦有些嚴重,絕非個例,82mm口徑的濾鏡實在太貴。第三代是2008年9月發布的,與SD15同步,外觀進行了重新設計,對比著看,三代比二代明顯短了一截,鏡身新增對焦模式開關,此前兩代這一功能是通過上下撥動鏡頭環來實現的,對使用壽命是個考驗。鏡頭結構調整後為12組14片,其中包括1片ELD特級低色散鏡片、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和三片ASP非球面鏡片,最近對焦距離縮短到950px,與尼康原廠24-70mm鏡頭相當,HSM超聲波馬達的加入,使得對焦更快更靜音。

從使用來看,畫質還說得過去,但對焦速度和色彩還原與原廠有差距,背景雜亂時二線性明顯,跑焦不能杜絕,鏡身上的塗層不耐髒。


基本參數

24-70mm/F2.8 Asp DF

DG 24-70mm/F2.8 Macro

DG 24-70mm/F2.8 IF HSM

鏡頭結構

14片13組

14片13組

14片12組

最小光圈

F32

F32

F22

最近對焦距離

1000px

1000px

950px

濾鏡口徑

82mm

82mm

82mm

直徑長度

88.5×115.5mm

88.5×115.5mm

88×94mm

重量

700g

715g

790g

參考售價

停產

停產

4999元


此外,市場還可以買到騰龍SP24-70mm/F2.8 Di VC USD,售價5999元,比適馬的略貴。老狼有一次冒險拆解,發現它的模塊化像佳能,而內部結構像尼康,做工一般,密封性差,容易進灰,金圈上的字母用指甲輕輕一摳就掉了,對焦和防抖功能切換鍵設計不合理,不過真的不跑焦,焦外比較自然,人像拍攝可以應付,四級防抖很實用。有些用戶抱怨廣角端桶形畸變明顯,甚至有暗角,但看在光圈夠大,價格比原廠鏡頭有競爭力的面子上,忍忍吧,比適馬值得入手。

相關焦點

  • 24-70mm是最出色的掛機頭,為何還有人不喜歡?
    老狼也質疑過,曾有個想法,想比較一下24-70mm和70-200mm的70端,看畫質是否有差距。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總覺得70-200mm的畫質優於24-70mm。難道是對70-200mm的偏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 【平民版紅圈掛機頭 佳能24-70/f4評測】
    泡泡網鏡頭頻道1月11日 標準變焦24-70mm一直以來都被專業攝影人稱為黃金焦段,並把該焦段鏡頭作為掛機頭使用。
  • 平民版紅圈掛機頭 佳能24-70/f4評測_-泡泡網
    11日 標準變焦24-70mm一直以來都被專業攝影人稱為黃金焦段,並把該焦段鏡頭作為掛機頭使用。之所以把它當做掛機頭,其主要因為24-70mm焦段既擁有可拍攝大場面的24mm廣角端,又具有可近距離拍攝特寫和半身像的70mm長焦端,適合拍攝的題材非常之廣泛。同時該焦段鏡頭的體積又不是很大,做為掛機頭可謂相當適合。
  • 24-70 F2.8是最好的掛機頭嗎?你怎麼看.
    今天來看看這個問題:24-70mm f2.8是最好的掛機頭嗎?其實,就攝影器材來說,不存在什麼最好,最出色之類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視角,都決定了器材和焦段的不同。總體來說,24-70 F2.8這樣的鏡頭,確很出色,也基本是各個相機器材廠家的看家頭,焦段合理,光圈大,風光人文通吃,使用起來的確方便。
  • 鏡頭 | 掛機智選 24-70mm F2.8 DN丨Art
    很多人都問我,如果讓你只能選一支鏡頭帶著出去拍攝,那你會選什麼?我的回答從來都沒有猶豫過——SIGMA 24-70 F2.8 DG DN | Art(以下簡稱為24-70mm F2.8 DN)。也不知道當年是哪位天才想到的用這組焦段來設計鏡頭,對於我而言它真的是太必要了,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它幾乎可以應付95%以上的拍攝任務。
  • 【攝影進階】24-70mm f2.8
    對這隻鏡頭很多人都很熟悉,作為大三元之一,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領來構建旗艦級的牛頭。是否真的稱得上牛頭?相信也有人質疑過。老狼也質疑過,曾有個想法,想比較一下24-70mm和70-200mm的70端,看畫質是否有差距。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總覺得70-200mm的畫質優於24-70mm。難道是對70-200mm的偏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 佳能70可以配24-70鏡頭嗎?
    佳能70D數碼單眼相機,能否購買一個佳能2470mm的鏡頭呢?根據我的經驗,我的看法如下:以上是尼康1680mmF2.8-4.0鏡頭,這是一支非常實用的鏡頭,如果佳能也能出一個1580mmF2.8-4.0,那麼,一定會大受歡迎的了!
  • 京東特價:尼康佳能索尼「大三元」鏡頭24-70mm F2.8
    24-70mm是最出色的掛機頭,24-70這個鏡頭,是使用率最高,拍攝題材最廣的鏡頭。可以說它就是一個萬金油,什麼題材都可以拍。也因如此,不少人覺得它缺乏個性,視角普通,不能給人眼前一亮的畫面感,是一隻很平庸的鏡頭。但就它出色的表現來說,即使是萬金油,也是一個最優秀的。
  • 發燒友必入鏡頭 佳能24-70mm F2.8L II
    EF 24-70mm f2.8L II USM是佳能單反鏡頭大三元中的一員。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編輯觀點:  恆定F2.8的光圈可以提供足夠的通光量,讓照片更加明亮特別是在弱光環境下。USM超聲波馬達,讓這款變焦鏡頭的對焦更加安靜和迅速。
  • 【尼文適馬】新 24-70mm F2.8 DN 挪威行攝體驗
    24-70mm這樣一個焦段成為了本次旅行拍攝的主力軍,而非常幸運的是這次我還拿到了適馬原生E卡口的SIGMA 24-70mm F2.8 DG DN | Art進行拍攝,這支鏡頭也自然而然成為挪威得力的旅拍小能手。
  • 24-70mmF2.8鏡頭適合拍什麼?拍攝人像怎麼樣?你怎麼看這款鏡頭
    24-70當然在戶外也是可以拍攝人像的,尤其是拍攝環境人像最為理想,這個頭曾被玩家稱為「幹活」的鏡頭,也就是說它可以勝任大多數場景的拍攝,並且有還不錯的表現。用這款鏡頭拍攝人像,成像是沒問題的,但是在焦外表現上還是和定焦或是長焦來比稍弱了點,我們都知道,焦外的柔和並不是只和光圈有關,還和焦段及拍攝距離有一定的關係。
  • 大三元標變新鏡皇 適馬24-70mm F2.8 Art評測
    三款鏡頭中,要數24-70mm焦段最為常用,其可以滿足風光、掃街以及人像等多種題材的拍攝,可謂「大三元」的中流砥柱。在今年,為了滿足用戶更高的拍攝要求,適馬公司就更新發布了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鏡頭(後文簡稱:24-70mm F2.8 Art)。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對其進行一系列嚴苛的測試,看看它到底有什麼本事吧。
  • 體積、操控、畫質有優勢 尼康Z 24-70mm F4上手體驗
    而購買鏡頭,通常都是從「三元系列」開始的,這其中還分為「大三元、小三元」。小三元通常是指最大光圈為f/4的三支涵蓋廣角與中長焦的鏡頭。尼康Z 24-70mm f/4 S則是尼康於2018年推出的Z系列的第一支「小三元」,具有尺寸小、性能好等特點。今天筆者就帶簡單大家簡單體驗一下這支鏡頭。
  • 尼康Z 24-50mm套機頭以及鏡頭未來計劃公布!
    尼康Nikkor Z 24-50mm F4-6.3變焦套機鏡頭正式發布】該鏡頭是作為尼康Z5全畫幅微單相機的套機鏡頭推出的,你要是非單獨買要價400美元,約折合人民幣2800元,國行單賣2980元。鏡頭主打小巧輕便掛機頭,典型的餅乾頭體積,厚度只有51mm,重量195g。
  • 鏡頭 | 川西行攝一支24-70mm/2.8Art足夠了!
    其實一路並沒有太多拍攝的打算,於是也沒有帶太多設備,掛機頭選擇了一支適馬 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 鏡頭,處於習慣,我還帶了適馬 20mm F1.4 DG HSM | Art 和 100-400mm F5-6.3 DG OS HSM | Contemporary 鏡頭,不過後面兩支鏡頭基本沒有用,24-70mm F2.8 DG OS HSM | Art 鏡頭幾乎承包了所有拍攝需求
  • 頂級素質 索尼FE 24-70mm F2.8GM評測_-泡泡網
    不過,今年上半年推了一支原廠索尼G大師鏡頭FE 24-70mm F2.8 GM,改寫了這樣的歷史。不過又不得不承認的是索尼G大師鏡頭FE 24-70mm F2.8 GM算不上小巧,更算不上便攜,與其他同等級的單反鏡頭無論是尺寸還是重量都相差無幾,而這和微單的理念似乎又相背而馳。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素質的基礎上,所以如果你選擇微單是為了追求小巧便攜,那麼這支鏡頭顯然不合適。
  • 猶如昨日重現 聊聊尼康新鏡Z 24-50mm F4-6.3
    -50mm」是一個非常規焦段,因為我們買的鏡頭都是24-70mm,24-50mm確實比較少見。不提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在膠片時代尼康就有一款AF 24-50/3.3-4.5 D鏡頭。尼康Z時代的Z 24-50mm F4-6.3,伴隨著尼康新機Z 5的登場。看似平凡,但確實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
  • 適馬24-70mm F2.8 DG OS HSM 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
    因此我們在最新的24-70mm F2.8裡採用了可滿足最新型的超高像素數位相機需求的光學設計、實現高速自動對焦的HSM超聲波馬達、高效的OS光學防抖功能,並在鏡頭卡口部分採用橡膠密封圈以達到簡易防塵防滴效果,鏡筒採用高剛性感的金屬鏡筒等等,使其性能和功能均能滿足新聞、自然等各領域的專業攝影師們的需求。
  • 24-70究竟該翻哪家牌子?誰最便宜?
    最近,因為騰龍E口28-75mm的發布,讓很多用戶又騷動了起來。買呀!可是面對一堆相同焦段的鏡頭,一下又迷失了。24-70,最實用的掛機頭我個人非常喜歡用24-70mm這個焦段,當然了,是大三元的那款。做掛機頭方便呀,尤其幹活的時候!
  • 滿足多樣化拍攝需求——24-70mm F2.8 DG OS HSM Art
    70-200mm離我們還會遙遠嗎?因此適馬在最新的24-70mm F2.8裡採用了可滿足最新型的超高像素數位相機需求的光學設計,同時實現了高速自動對焦的HSM超聲波馬達和高效的OS光學防抖功能,並在鏡頭卡口部分採用橡膠密封圈以達到簡易防塵防滴的效果。鏡筒是高剛感金屬設計,使其性能和功能均能滿足新聞拍攝、自然風光等各領域的拍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