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4-70mm是最實用的焦段,也有人說,24-70mm是最沒有個性的焦段。使用的人不同,觀點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這一焦段是大家最喜歡的掛機頭(平常最常用的鏡頭)。
為何24-70mm是最受歡迎的掛機頭?
標準變焦24-70mm一直以來都被專業人士稱之為黃金焦段。之所以把它當做掛機頭,主要是因為裝在全畫幅機身上,既擁有可拍攝大場面的24mm廣角端,又具有可近距離拍攝特寫和半身像的70mm長焦端,適合拍攝的題材非常廣泛,同時鏡頭的體積又不是很大。如果你想站出來反駁老狼的觀點,那無非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窮,即便是副廠出品,這個焦段的鏡頭價格都不便宜,另一種是痴,布列松大師的崇拜者,心中默念一百遍「變焦都是浮雲」。
作為大三元之一,24-70mm這個規格是不存在狗頭的,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領來構建旗艦級的牛頭,並推到前臺。這兩年,除尼康外,各家都對老款進行了大幅升級,在全副單反平民化的背景下,這一行為已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炫耀,更可以看作是角逐的衝鋒號,為即將到來的全畫幅高像素時代,先打個好底子。
佳能:兩條腿走路
佳能於2012年推出二代 24-70mm/F2.8L II USM,印證了「十年磨一劍」的說法,因為一代發布剛好是2002年。
這一系列的鼻祖,其實是28-80mm/F2.8-4L USM,經典老三元之一,為了打造EOS品牌,不惜血本,可謂佳能最用心之作,發布於1989年,是佳能第一代變焦鏡頭中唯一配備USM超聲波馬達的,美名「老黑夫人」,在90年代為佳能爭得無數榮譽,據說此頭是L頭中色彩最有德味的,畫面很油潤,銳度不錯,全金屬鏡筒,用料十足,接近1kg的重量,讓佳能當紅的L鏡頭們自嘆不如,老狼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特地去二手市場摸了一下,手感的確好,難怪成色一般也要近3000元才能到手。
1993年佳能推出28-70mm/F2.8LUSM,其作用有點承上啟下的意思,在追趕定焦鏡頭優秀畫質的同時儘量提供更大的光圈和放大倍率。不過在進入數碼時代之後,頭頂的光環漸漸散去,因為鍍膜的設計沒有針對數碼機身進行優化,因此很多牛頭都存在抗眩光相對較差、紫邊較為較重的缺點。
為了追趕數碼大潮,佳能於2002年11月推出了24-70mm/F2.8L USM,在保持28-70mm/F2.8L USM成像畫質的同時擴展廣角焦段,並對部分性能加以提升,適應數碼機身對鏡頭的新要求。當然,嚴格的說它們之間血緣關係並不密切,因為光學設計完全不同,24-70mm/F2.8L USM採用的是13組16片,包括2片非球面鏡片(第1鏡片研磨非球面鏡片、16鏡片玻璃模鑄非球面鏡片)和1片UD超低色散鏡片,算不上特別豪華,但得益於優秀的設計,具有出色的可靠性,很少有用戶像吐槽副廠鏡頭那樣說它機械性能不好的。
從MTF圖看,有著極佳的反差表現,中央、邊緣成像差距較小,徑切向一致性不錯。也許在色彩上,不如老黑夫人那樣成像有特點,色彩有味道,但數碼時代一切都在朝「標準化」發展,廠商的目標是擁有更好的像差補償和邊緣成像,儘可能的消除眩光和紫邊,強調機械性能和可靠性,而膠片時代那種濃厚的個體特徵正在消失。
2012年2月推出的第二代體積小了很多,尤其裝在全幅EOS機身上,能明顯感覺到重心靠後,對於一枚恆定光圈F2.8的24-70mm鏡頭來說,重量減輕15%,實屬不易,不過手感和做工都有下降,塑料感較強。內部結構調整為13組18片,包括2枚UD超低色散鏡片和1枚超級US非球面鏡片,所有鏡片均使用佳能的Super Sperctra鍍膜,口徑增大,變焦/手動對焦環增寬,鏡身表面有一層防汙氟鍍膜,僅用鏡頭布擦拭即可輕鬆除去附著在鏡片表面的皮脂等汙垢,還增加了新的變焦鎖,在廣角端可鎖緊鏡頭。
另外遮光罩換成了EW-88C,比起前代的誇張,顯得內斂不少,實用性變差,固定在鏡筒上,安裝不太方便,削弱了鏡筒的防塵防滴效果。如果說上代還在兼顧膠片相機,那麼二代算是徹頭徹尾的數碼鏡頭,攜帶方便,使用多枚特殊鏡片來矯正成像不足,在解像力、色彩還原等方面表現出明顯進步,放大倍率由上代的0.29倍下降為0.21倍,與鏡身變短有關係。
至於2012年11月推出的搭載微距模式的24-70mm/F4L IS USM,是佳能針對市場需求進行了一次嘗試。通過操作變焦環可以切換到微距模式,進行最大放大倍率約0.7倍的微距拍攝,最近對焦距離達到500px。新鏡頭還搭載了新的IS防抖系統,能夠獲得相當於提高約4級快門速度的補償效果,微距模式下會切換為雙重IS穩定器模式,在最大放大倍率下可獲得相當於約2.5級快門速度的補償效果。嚴格意義上說和24-70mm/F4L IS USM是犧牲了光圈,增加了功能,降低了價格,來博取普通用戶的歡喜,就像是2.0L排量頂配的奧迪A6,為EOS6D這樣的平民全畫幅機身配套設計的,直接競爭對手其實是24-105mm/F4L IS。
基本參數
24-70mm/F2.8L USM
24-70mm/F 2.8L II USM
24-70mm/F4L IS USM
鏡頭結構
16片13組
18片13組
15片12組
最小光圈
F22
F22
F22
最近對焦距離
950px
950px
950px/500px
濾鏡口徑
77mm
82mm
77mm
直徑長度
83.2×123.5mm
88.5×113mm
83.4×93mm
重量
950g
805g
600g
參考售價
停產
10699元
8499元
尼康:即將升級
比起佳能的深謀遠慮,尼康真有點沒出息,自2007年推出24-70mm/F2.8G ED之後一直沒有動靜。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尼康希望這枚鏡頭能夠成為真正的光學常青樹,所以不惜工本地為其加入了3片非球面鏡片,以及3片ED超低色散鏡片。在用料和機加工精度方面展示了極高的工藝標準,防塵防潮設計使得鏡頭能夠抵禦惡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作為鏡皇,即便全開光圈邊緣銳度都很高,只是廣角端有較為明顯的桶形畸變,色散現象挺嚴重的,另外1kg的重量、超過325px的長度也很考驗體力,好在售價已經跌至9000元以內。
根據之前nikonrumors透露的消息,尼康已經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24-70mm/F2.8G VR的專利,採用14組15片光學結構,含6片非球面鏡片,加入了PF鏡片,通過內變焦和內對焦結構,降低體積和重量,進一步提升便攜性。另外根據近兩年的趨勢,新的24-70mm應該少不了加入電磁光圈,即便在高速連拍期間,也能確保穩定的自動曝光控制,此外光圈位置再也不受機械結構的局限,這樣鏡頭設計更加靈活,可以縮小體積,減少光圈對對焦鏡片組的影響,值得一等。
適馬:拼的是便宜
相比起原廠鏡頭,副廠鏡頭所追求的就是更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加接近於原廠鏡頭的品質。適馬24-70mm/F2.8EX DG HSM算是第三代產品,第一代是2001年2月在美國PMA 2001大展上正式推出的,在當時算得上是自我的突破。採用了3片ASP非球面鏡片和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雙對焦結構的引入,使得自動對焦時鏡頭前端不轉動,方便使用菊花瓣的遮光罩和偏振濾光鏡,而且還採用不含鉛和砷的生態玻璃,也算是賣點多多。2004年9月推出改進版,以適應數碼機身,取消了光圈環,引入超級多層鍍膜技術,採用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1片ASP非球面鏡片和2片複合型非球面鏡片,支持微距。
不少用戶覺得花一半不到的價格,得到原廠鏡頭70%的性能,還是很值的,將光圈縮小到F4之後,全稱表現都不錯,色彩真實,但跑焦有些嚴重,絕非個例,82mm口徑的濾鏡實在太貴。第三代是2008年9月發布的,與SD15同步,外觀進行了重新設計,對比著看,三代比二代明顯短了一截,鏡身新增對焦模式開關,此前兩代這一功能是通過上下撥動鏡頭環來實現的,對使用壽命是個考驗。鏡頭結構調整後為12組14片,其中包括1片ELD特級低色散鏡片、2片SLD超低色散鏡片和三片ASP非球面鏡片,最近對焦距離縮短到950px,與尼康原廠24-70mm鏡頭相當,HSM超聲波馬達的加入,使得對焦更快更靜音。
從使用來看,畫質還說得過去,但對焦速度和色彩還原與原廠有差距,背景雜亂時二線性明顯,跑焦不能杜絕,鏡身上的塗層不耐髒。
基本參數
24-70mm/F2.8 Asp DF
DG 24-70mm/F2.8 Macro
DG 24-70mm/F2.8 IF HSM
鏡頭結構
14片13組
14片13組
14片12組
最小光圈
F32
F32
F22
最近對焦距離
1000px
1000px
950px
濾鏡口徑
82mm
82mm
82mm
直徑長度
88.5×115.5mm
88.5×115.5mm
88×94mm
重量
700g
715g
790g
參考售價
停產
停產
4999元
此外,市場還可以買到騰龍SP24-70mm/F2.8 Di VC USD,售價5999元,比適馬的略貴。老狼有一次冒險拆解,發現它的模塊化像佳能,而內部結構像尼康,做工一般,密封性差,容易進灰,金圈上的字母用指甲輕輕一摳就掉了,對焦和防抖功能切換鍵設計不合理,不過真的不跑焦,焦外比較自然,人像拍攝可以應付,四級防抖很實用。有些用戶抱怨廣角端桶形畸變明顯,甚至有暗角,但看在光圈夠大,價格比原廠鏡頭有競爭力的面子上,忍忍吧,比適馬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