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

2021-02-08 七葉講堂

「以慈修身,以善入佛」,許多人正是心懷這樣的意念開始接觸最終成為了佛弟子,這是好事。

可是,隨著對佛法知識的深入了解,將迷信的外衣剝去,真正打算專研這門功夫時,許多人發現:佛法智慧甚深無量,可智慧之門不得其入。尤其是「諸法實相」與「未曾有法」不可思議。莫說普通弟子,高僧大德也不敢妄稱懂得幾分!

真正的學佛人知道:學佛是為習得佛的大智慧,所謂求佛菩薩庇佑說辭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更甚者是某些人謀生的手段。

可智慧之門如何得入?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呢?

其實這是一個困擾佛弟子數千年的難題。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因為問題的答案會使天底下一切信眾弟子都會對佛法生疑?

《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

佛的上首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曾問佛:「怎樣才能向佛那樣『成就一切智』,『成就一切不曾有法』?」

佛的回答令人詫異。佛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所以,關於這個問題佛給出的最終答案竟是:「止,不許復說!」

據說,佛曾在佛門第一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耆闍崛山(即靈鷲山)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講述的正是「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被佛弟子奉若至寶的《妙法蓮華經》。

彼時,參與法會的大阿羅漢有一萬二千眾,比丘尼及眷屬六千眾,諸天菩薩八萬眾,天龍八部百千億計。

彼時,天雨曼陀羅花,三千大千世界現六種震動。佛演說種種妙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鹹皆歡喜讚嘆。

我們知道,就是一場普通的水陸法會至少也需七天,多則數十天。佛陀時代也是如此,中途要吃飯、要休息,還有各種弟子間的學佛分享與研討。

就在休息期間,弟子們個個讚嘆佛之神通不可思議,尤其是佛眉間白毫相所發光芒,上至淨居天、下至阿鼻地獄,六道眾生無所不見。就連彌勒菩薩、舍利弗尊者都不明白佛為何有如是神威。

眾人商議後決定去詢問有「七佛之師」之名的文殊師利菩薩。可文殊菩薩的答案也模糊不清,只說三世諸佛皆是如此,我佛如來亦如是。

有問題嘛就得弄個清楚明白,否則豈不是「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眾人於是推選舍利弗尊者去向佛求得真正的答案。

豈料佛的答案令人訝異。佛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簡單來說一句話:佛的般若智慧不是尋常人能習得的,就連阿羅漢、闢支佛也不能入得佛智慧之門,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可古往今來,娑婆世界唯獨出現過釋迦牟尼一尊佛,不論你是「釋迦第二」還是「東土釋迦」,終究不是佛,不能真正進入佛智慧之門。

這個答案就有點傷人了。既然連高僧大德都不得其門而入,何況是我們斷不了七情六慾,脫不了六道輪迴的凡夫俗子呢?那我們學佛真正又能學道什麼?

不好說,不可說。所以,佛一再制止舍利弗詢問此事:「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

學佛學什麼?佛法智慧之門如何得入?我們能不能修佛成佛?佛的回答是這些問題不能問、不可問、不許問。

七葉君突然想起基督教哲學「最後一名教父」安瑟爾謨所說的那句格言:「信仰,而後理解。」不知朋友們如何看待呢?

相關焦點

  • 聞其名號丨信念佛往生是大智慧
    「難議難思」,這個法門,怎麼可以議論?怎麼可以思維?罪業凡夫,就動動嘴巴,心裡起個念頭「我願生極樂世界,我肯定願生,我信阿彌陀佛,信定了,我念佛念定了」,這一念之間成佛決定,往生已定,你說這怎麼可以思議?不可思議!這個能信的人,一定具有大智慧。小智慧信不了,他不敢相信,無法相信。什麼叫小智慧?喜歡用自己的心來測度佛的智慧,這就是小智,小心小量,到最後一定吃虧。
  • 我問佛,佛說
    兩個心房,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須知,福兮禍依,得意不可張狂。你在笑的時候聲音不要太大,那樣會吵醒旁邊的悲傷。我問佛:為什麼太陽西下,人的影子會變長? 佛說:影為陰,人為陽。光明與陰暗勢如水火,此消彼長。當光明消逝,陰暗就會瘋長。要讓光明住在心中,使陰暗無處躲藏。
  • 法華經:問這個問題的人,於未來世必能作佛(56)
    關於法華經,有讀者留言說:「末學覺得還是要看自己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對於上根人直接起修沒問題,對於中根和下根人,還是應該從方便法開始起修,然後再慢慢的過渡到實相。」佛陀按受法程度而方便將眾生分為上、中、下根,並非意味著《法華經》等大乘經典只能上根人修。
  • 問 佛
    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那一年,燭光裡氤氳著煙火,我蒲團禪坐輕輕問佛,情為何物,為何聚少離多??
  • 倉央嘉措《問佛》,太美了!(附《問佛》全文)
    書法有法「傳承傳統文化感受書法之美好」《問佛》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美麗的容顏?佛曰∶那只是曇花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
  • 我問佛
    我問佛:如何讓心不再感到孤單?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人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 問 佛
    -問      佛[過客]我問佛:人世間的緣是什麼佛說:五百次的回眸
  • 倉央嘉措:我沒問過,這是假的你不知道?揭穿偽詩《問佛》真面目
    不僅如此,這期間還處處充斥著假說、偽說。比如微信和網絡上那些所謂的佛說、某某說、精英名流說、阿貓阿狗馬雲說等等。我想從流傳甚廣的一首偽詩說起,就是所謂的倉央嘉措詩歌——《問佛》非常遺憾,這首詩(勉強這麼叫吧)裡面不僅沒有所謂佛說,通篇也不是倉央嘉措作品。作為西藏最高法王的六世達賴喇嘛怎麼會寫出如此膚淺且與法不符的東西?
  • 佛說三世姻緣
    為此,我在菩提樹下求了五百年。   你說:自你在佛前求與我相遇的那一刻起,我整整失眠了五百年。   我問:冥冥之中,你是否就是我為緣而幾經輪迴的那個人?   你說:是的,五百年前的那一天,你無意中經過了有我的路,我一直等你,來實現這場擦肩而過的緣。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 倉央嘉措《我問佛》唯美而經典!
    倉央嘉措《我問佛》唯美而經典!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說
  • 佛說:隨緣,是最好的成全
    一切皆是輪迴,自己因自己了,自己果自己受,這個世界上一切事情的發生,任何人在你的世界裡出現,其實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有原因,都有使命,世間萬物莫不過如此。佛說:今生種種,皆前世因果,世間萬般事,不過浮雲。因此,我們無論何時都要對神靈心存敬畏,對世間萬物多行慈悲,只要自己得到了心安,則步步生蓮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 佛的智慧
    所以,唯有從修心開始,才能悟得佛的智慧。"佛"是什麼?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佛"與燒香、拜菩薩、念經聲"阿彌陀佛"是相等的。其實,這是對佛的一種誤解,"佛"是從梵語"buddha"翻譯而來,原意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也就是說。佛是對大智慧之人的一種尊稱。
  • 佛說: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聰明,最智慧,看你身邊佔幾個?
    說道智慧與聰明,在佛教的文化中,佛在世時,也不例外。其中佛家的經典中,《四十二章經》就有記載,一位沙門也曾這樣問過佛:哪種人最聰明,哪種人最有智慧?本文大茶經就一起來探討,看佛是如何說聰明與智慧,看你身邊佔有幾個智慧的人?《四十二章經》記載有:「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 沙畫《我問佛》火遍了朋友圈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 《朝五晚九》靈隱一遊——中日的佛
    遊覽前同伴詢問:「靈隱寺的大殿是不是不許女人進?」「怎麼可能?」我詫異地看著他,「大家都沒有提過這個問題就說明任何性別的人都可以進出!」是的,大家。也許有的地方不讓女性進入,有的國家不讓挑糞工等職業的人進入,但這些可能會褻瀆佛陀的人都是某個區域的人規定的。
  • 我 問 佛
    佛說:影為陰,人為陽。光明與陰暗勢如水火,此消彼長。當光明消逝,陰暗就會瘋長。要讓光明住在心中,使陰暗無處躲藏。我問佛:為什麼陰雨天裡我總是心情不暢?  佛說:與天無關,那是你心裡缺少陽光。心有旁騖,人就迷茫。
  • 佛跳牆何談讓佛「棄禪跳牆」,又為什麼被譽為「國菜」
    不少網友都知道佛跳牆這道菜,它以食材珍貴多樣、營養豐富而廣為人知,更是被譽為「國菜」。但佛跳牆何談讓佛「棄禪跳牆」,有什麼魅力能成為「國菜」,它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接下來的文章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周蓮嘗後,讚不絕口,問到菜名,該官員便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為「福壽全」。
  • 佛說: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佛家常說:安禪何須勞山水。很多人都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靜的地方,住在裡面,什麼事情都不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淨幽美,於是羨慕出家人,以為出家人住在裡面,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閒」之類,就是此種謬說。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及白話(5)
    【譯文】:  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道與會大眾心中所意念,為了斷除大眾心中之疑惑,上前對佛陀說,世尊!我經常週遊一切諸佛之國土,於我們這個世界往上越過六十個恆河沙數的國土,有一佛世界,名為一燈明佛世界,有佛於其中為人們說法。我來到該處所,頭面禮足後,問道,世尊!您的尊號是什麼?我要怎麼稱呼及奉持您的佛號呢?該佛回答我,你回去問釋迦牟尼佛吧,他自然會回答你。世尊!
  • 佛只渡有緣人?佛說:眾生皆有緣!
    一切緣業所轉,故佛隨緣說法,只度有緣人;可佛又說自己以度化眾生為己任。到底佛度有緣人,亦或佛度所有人?這個問題不只困擾諸多弘法志士,早在佛陀時代,比丘僧眾中便有這樣的疑問。《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佛在拘深瞿師園說法時,優填王帶著舍彌夫人和五百妓女在園中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