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女生穿著婚紗去看演唱會,有學生省下飯錢買專輯,有粉絲微博一天轉發上千條為偶像打榜……正如肖戰在節目裡念粉絲信的一段話:不追星的時候,覺得追星的人都不正常。
那對於偶像,粉絲又意味著什麼?
張一山在接受採訪時說:「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她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她們做什麼我都理解,當然,不要傷害自己就行了,剩下的我覺得都受著,愛也好、恨也好,喜歡與不喜歡,其實對於我而言我都行。」
在吃瓜群眾眼裡,粉絲是瘋狂的,偶像是維持人設的機器,兩者的互動是畸形的。
流量時代,粉絲地位直線上升
《2019年粉絲經濟洞察報告》顯示,2018年偶像推動的粉絲消費規模超過400億元,相當於4千萬張演唱會門票、5億張電影票和10億份外賣便當。
粉絲通過為偶像的作品(演唱會門票、電影票、虛擬專輯)付費、購買明星代言商品和周邊商品等方式,為自己的偶像謀C位。
流量時代,誰的粉絲多,誰就能站在舞臺中央,獲得更好的資源與更高的曝光度。
最近捲入集資旋渦的火箭少女組合成員孟美岐,在一年前的《創造101》出道戰中,粉絲為其集資超1200萬,而與其爭C位的隊友吳宣儀,粉絲集資亦超800萬。
粉絲的付費能力與明星的商業價值直接掛鈎,於是有粉絲省下飯錢追星、有粉絲貸款追星,甚至還有大粉明裡暗裡要求其他粉絲花錢追星。有三場演唱會均購買票價1991的位置,併購買107張數字專輯的粉絲,竟被粉頭認為不配追星。
可見在粉絲財力決定偶像地位的模式下,粉絲是瘋狂的,飯圈是畸形的。
粉絲重要性提升,
隨之而來的還有粉絲的控制欲
心理學中有一種投射效應,指崇拜者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傾向。
在粉絲眼裡,偶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符合自己想像的。偶像就像是粉絲花錢打造出來的「玩偶」,永遠只能將美好的一面展現在鏡頭面前,而所有的負面情緒只能由偶像自我消化。
兩年前鹿晗公布戀情,一日之內微博掉粉23萬;
為了留住數量眾多的女友粉,小鮮肉男神們不敢談戀愛,甚至不能公開自己的擇偶標準。
王一博不慎暴露個人電話,一日未接來電上千個;李現個人行程洩露,被粉絲跟車堵在酒店門口……極端的私生飯,不僅給偶像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影響到偶像的人身安全。
選擇成為公眾人物,意味著放棄部分個人隱私以換取支持,但這並不等於偶像的人權可以被侵犯。
粉絲強烈的控制欲,一點點地侵佔著偶像的私人空間,粉絲的步步逼近,偶像的步步退讓,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藝人通過吸菸、喝酒等方式宣洩情緒,越來越多的年輕藝人失眠、自我懷疑、甚至是抑鬱。
為藝人提供聚光燈的粉絲,也在將自己心愛的偶像推向深淵。
關注作品,遠離生活
「關注作品,遠離生活」是粉絲控評的常用語,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粉絲本身。
女友粉原意是指以偶像女友角度思考問題的粉絲,而現實中部分女友粉卻變成了以女友的身份去要求偶像,要求他們不能與其他藝人有親密接觸,要求他們分享自己的私生活。
可歸根結底,女友粉也只是粉絲而非女友,兩者的最大區別是女友是唯一的,而粉絲只是萬千人中的一個。哪怕是年投入百萬的大粉,能得到的也只是演唱會第一排的門票,而不是偶像家的門牌號。
粉絲付費購買的,只是偶像提供的作品,而不是幹預偶像個人生活的權力。
粉絲與偶像,多是因作品結緣,所以粉絲對偶像的愛,也應該體現在對作品的支持與監督上。
有粉絲為了追星茶飯不思,也有粉絲為了成為與偶像一樣優秀的人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
有粉絲為了宣傳偶像作品與路人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也有粉絲為了給偶像宣傳作品妙筆生花,金句連連;
有粉絲為了讓偶像獲得更多的曝光率瘋狂集資,甚至省下飯錢打榜,也有粉絲跟隨偶像的腳步,踏上公益的道路。
粉絲與偶像的關係,從來都是相互的,偶像是粉絲自我「理想化」的投射,粉絲最終也要面對現實,過好自己的人生,而讓雙方都從這段關係中受益的唯一方式是共同變得更加優秀。
如盧思浩所言:你會喜歡一個偶像,多半是因為那個偶像教會了你以前你不懂的道理,而他身上閃閃發光的那些屬性是你也想要擁有的。你想要變得更溫暖,所以你喜歡溫暖的人;你還相信夢想,所以你聽關於夢想的歌;你想要變得倔強,所以你喜歡倔強而努力的人。
偶像於粉絲,是信仰,是想要追隨的光;粉絲於偶像,是鞭策,是助其前進的光。
兩者,應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互助的兩方,理性的定位,良性的互動,才會有更理智的粉絲、更優質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