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2021-03-01 修心堂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多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重大事件發生時,不緊張慌亂,自亂陣腳,而是情急智生或從容應對。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為別人的評價而生活,在被動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則不然,走自己選擇的路,這樣的人則最能成功。

″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不計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
  

遇事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諸葛亮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在當今,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強烈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使一些人的心態浮躁得宛若湯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著俗氣、躁氣。

心煩意亂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著急上火者有之……歸根結底就是缺少此靜氣。

  

凡大事面前有靜氣者,反映出他修煉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靜制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
  
"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憎,在一定的環境中某種情緒總是要表露出來的,這是人的秉性。

靜氣源於定力,道家強調修心,心定、身定、都強調的是定力。《大學》教以:「定後而能靜,靜後而能安,安後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氣"需要修養,需要自己去歷練和積累,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後天成長的產物。所以,境界有高有低。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相關焦點

  •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不計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
  • 萬物靜觀皆自得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 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 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裡吐露光輝。 蘇東坡詩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王羲之云: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 空明的覺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
  • 萬物靜觀皆自得 ——讀程明道《秋日偶成》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明道先生所作七律《秋日偶成》不僅意境幽遠,而且義理豐富。其中「閒來無事不從容」和「萬物靜觀皆自得」兩句最值得玩味。《中庸》云:「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所以能夠物來而順應,從而保持內心清靜;「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心是萬物之宗極,僅做到不被外界所擾是不夠的,還要主動去同化外物,「成己,仁也;誠物,知也」,人以心性之義理同化外物,同時也是格物窮理以盡人之性。
  • 琴曲賞析 ‖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靜觀吟》又名《靜觀音》,中國古琴名曲。唐沂公李勉所作。
  • 散文詩:萬物靜觀皆自得,一杯奶茶為何紅
    《散文詩:萬物靜觀皆自得,一杯奶茶為何紅》 垂柳渡秋,一番風,一番雨,一番萬裡晴空。 偶有寒蟬慟鳴,不堪涼,不堪夜,不堪眈眈西風。 最是那擾人夜蟲,東一聲,西一聲,聲聲催得蟄意厚重。
  •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華嚴經淺釋)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革除你的物慾,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革除物慾,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q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
  • 人生需要沉澱,寧靜才能致遠
    錦繡窗前春風揚——看「微塵風起」詩文後很是喜歡……寫幾句感懷:筆者:陳克平每每新編我欣賞,悠閒靜觀度時光。圖文配置畫屏絕,眾享美詩好文章。感君編輯費心機,錦繡窗前春風揚。
  • 世間萬物,皆有定數
    佛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緣法和定數,不可過多幹預,不可固執強求!凡事皆有定數,一切順其自然,我們要習慣別人的忽冷忽熱,也要習慣任何人的來來去去,不要在錯誤的人和事上,過於執著,要知道,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輕易放棄了該堅持的,固執地堅持了該放棄的,最後只能悔不當初。世間萬物,皆有定數,不是你的終究不屬於你。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歸零,方能致遠。
    人生需要歸零。我對這句話中「人生」二字的理解,區分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先說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人世間的一個過客,最終是從哪裡來的、又會回到哪裡去,來時沒帶來什麼、走時也帶不走什麼,這是「生命狀態歸零」。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句名言,讓我獲益匪淺、受用終身。那是我讀中學時的一個寒假來臨之際,學校要求同學們春節時張貼革命對聯,我便把從《三國演義》第37回中抄來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這幅對聯,拿給語文老師看張貼是否得當。
  • 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
    冬日的寧靜,是怎樣一種無聲的細膩?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如此寧靜中的靜謐把我帶到了一種境界。這樣的境界,讓我很快的進入了安然、超然的狀態。如此的狀態,來源於心人寧靜。
  • 用素食弘法的行者靜觀師太
    靜觀悲痛欲絕,仿佛人生失去了所有的色彩。 直到,她與佛法相遇…… 一直對母親去世深有執念的她突然頓悟:我不能讓自己的子女感受父母離世的痛苦,僧侶亦是所有人的媽媽,大愛眾生。
  • 《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左邊的影友將他的星巴克咖啡放在我左手邊的飲料架上,右邊的影友則是將吃完的滷味塑膠袋皺起蜷縮在我右手邊的飲料架內,我一直都搞不清楚座位兩側扶手最前方這兩個洞的使用權究竟如何歸屬。但無妨礙我的觀影好心情,而且在寫這篇文的同時,回想不起來我的兩隻手是怎麼擺放的。回歸主題,今天的標題叫做《萬物皆虛,萬事皆允》,這是電影刺客信條裡面一直在重複的一句話,是他們的信念。
  • 非常激勵人的句子,人生需要沉澱,寧靜才能致遠
    人生需要沉澱,寧靜才能致遠;人生需要反思,常回頭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華。3.人常常都是這麼誤會自己的,以為自己戀舊,以為自己長情,其實只是現在過的不好而已。4.人最舒服問心無愧,寧靜安逸無憂無慮。世界依然風風雨雨,人生過客你還是你。盡力培養樂觀心理,行事從容敗不氣餒。挫敗得失經驗累積,都是供你登高階梯。
  • 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獨處,讓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滌蕩浮躁迷茫的心靈,回歸到生命最本質的狀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自己在靜謐的空間中理清思緒,你會發現擯棄了外面世界的喧譁,原來自己還可以在獨處的世界裡思路清晰、看清前方的路,更是能夠在獨處的時光裡感受一種人生難得的清歡。
  • 人生一場夢,萬物皆虛空
    「……不過是大夢一場空,不過是孤影照驚鴻,不過是白駒之過一場夢,夢裡有一些相逢,有道是萬物皆虛空,有道是苦海最無窮,有道是人生得意須盡歡,難得最是心從容,你每天都要求自己拒絕,碌碌生活的平庸,人潮擠散你的孤勇,只留滿夜星空,讓所有月色的朦朧,都遮住現實裡破碎的美夢,而你的快樂正濃,墜落在晚風…
  • 古琴 《瀟湘水雲》寧靜以致遠,塵心頓息
    點擊▲上面音頻免費聆聽音樂寧靜以致遠,塵心頓息。有一種味道 有一種讓人安靜下來的衝動。文章不療山水癖,身心每被野雲羈。 今天是吳景略先生110歲誕辰。重聽經典,紀念大師! 《瀟湘水雲》,南宋郭楚望曲。吳景略先生演奏此曲,飛騰跌宕,灑脫神奇,被譽為「吳氏瀟湘」。吳版的最激蕩,真有亡國之思一樣。其他人的似乎都平淡些。
  • 今日立秋:願你金秋無恙,百病皆休
    自然萬物都在順應時令的變遷,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順應時境的變化而生存。就像程頤在《秋日偶成》中寫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就像是人生,我們嘗遍了酸甜苦辣,經歷歲月雕琢,方成為現在的模樣。曾經鮮衣怒馬,如今成熟大方,這便是人生沉澱的魅力。成熟是人生的一種姿態,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人生的路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