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專訪:法律人與辯論為什麼有關?|智合·人物

2021-03-02 智合


作者 | 杉杉漫 胡越

來源 | 智合法律新媒體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智合立場

說到法律人和辯論,你會不會有如下本能反應?優秀律師打辯論都很厲害喔,那些當年在辯論賽中舌戰群儒的法科生現在都已經是法律界大咖了吧?

是啊,看了《奇葩說》沒?馬薇薇認識吧,第一屆奇葩說冠軍,當年國辯、大專賽中的一姐。啥背景,中山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同樣,顏如晶、花希都是法學背景。

然而,可惜.

優秀的法律人和會不會打辯論沒有關係,但是優秀法律人絕對和「辯論思維」有關。因為「辯論」不等於「辯論思維」,而中國法學教育下對於「辯論思維」的嚴重缺失,以至於在採訪某位辯論大牛時小編我才會提「辯論思維」是不是每一個法律人基本的素養。

千萬別小看「辯論思維」,它足以影響人一生。今天智合採訪的這位大牛,乃香港大學法學院博士,哈佛大學法學院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好學術,目前正研究非訴訟糾紛解決;好辯論,有著驚人的辯論才華,曾獲全國大學生辯論賽最佳辯手稱號,「實驗辯論」創始人。上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秒殺北大雙胞胎帥哥,成為戰神。不管你聽沒聽過,他叫熊浩。

(本文緣起於傳思律閣請黃執中先生講授「衝突溝通」課程,感謝傳思律閣的引薦,智合有機會在傳思律閣圖書館採訪了黃執中老師和傳思律閣的金牌導師熊浩,兩位的妙語連珠讓智合小編捨不得做刪節,因此分成兩篇姊妹篇,本篇為熊浩專訪。黃執中先生的採訪稿也盡請期待!此文中黃執中先生同樣會出場)


圖中左為黃執中,右為熊浩

熊浩,何許人也?

履歷顯示:熊浩,2002年就讀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經濟法方向)專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法學院碩士,香港大學法學院博士,哈佛大學法學院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目前為復旦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非訴訟糾紛解決(談判、調解和仲裁制度)、法律經驗研究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具有複合性的知識背景,參與多項法社會學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培訓,在糾紛解決領域積累了紮實的經驗。

想必這樣的高手,應該威風凜凜。不過採訪時我們所見到的那個熊浩,倒是出人意料。邊框眼鏡、運動衣褲,沉吟時安靜思索、談及感興趣的話題激情洋溢,充分施展了當年「最佳辯手」的風採,舉手投足之間,無不閃爍著思辨的光芒。

不管是華政,還是後來的墨爾本大學、香港大學,辯論,熊浩所到之處,都颳起一陣辯論春風。

智合小編「為什麼喜歡辯論,並一直致力於此?辯論對您有何影響?」

熊浩:老實說,怎麼會喜歡辯論,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像你要認認真真去想你為什麼喜歡吃西湖醋魚一樣。它是肯定歸因於很多符合的因素、很微妙的碰撞的結果,也許是際遇,也許是環境,也許是口味,也許是質感,很多東西碰巧碰到這個地方。但可能到後面當我們可能已經逐漸喜歡上的時候,還願意繼續投入的原因是,我們逐漸逐漸愈發清晰地感覺到它對你的幫助,這個幫助是非常直接的。

我們在法學院裡面你可以講得很直接,有些課程上完,你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對你的幫助,它讓你在社會上不管是正覺還是錯覺,你覺得你變強大了。比方說,念民法的,如果你在寫借條的時候,尤其是在對方比如說是歷史系的或者是經濟系的,沒有任何法律經驗,你的措辭控制和你的布局謀篇,甚至你要買什麼小東西時你分明感覺到這個知識讓你真實地變強大了。但有的知識,比方說國際私法,除非找一個老外結婚,否則也很難感覺到(有用),那國際公法更不用說,那是——戰爭與和平,你很難察覺這是一個有用的東西。

所以,如果我們介入到選專業的時候,當進入到商法、民法,包括智慧財產權,我們去進一步學習,讀碩士、博士,其實蠻能理解的。但是如果有些人去學法史,就需要做點解釋。所以我要講的意思就是有些東西我們在真正體驗參與之後才感覺到它真實有用。而辯論這件事情,如果你真實地直接地參與之後,你會感覺到它的有用,以至於就像學民法一樣,覺得可以多花點時間沒有問題,它的產值和回報會讓你有繼續學習和投入的激情和動力。

有趣的是聽到熊浩的這般回答,坐在旁邊的黃執中先生做了如下點評:

(來看黃老師如何解讀剛剛熊浩的回答,不得不佩服!)

剛才熊浩說的時候,其實他剛開始的反應就是很典型的所謂「辯論思維」,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你為什麼喜歡辯論」。一般人提到這個問題會很直接,為什麼喜歡辯論,因為它可以訓練我思維啊,因為它可以讓我變得更聰明啊,因為它可以訓練我口才啊。就像他的第一反應,其實他內在有一個攻防,他會說就像我吃西湖醋魚,其實是因為不好講,因為他知道不管說哪個比如說我喜歡辯論的刺激感,那同樣有刺激感的東西他為什麼不喜歡拳擊?比如說辯論可以拓展我的知識,那你為什麼不去圖書館?

他自己會有一個攻防,此時的界定就像吃西湖醋魚,這就叫偏好。這沒有一個有邏輯性的理由,喜歡吃西湖醋魚,你說因為酸,那還有很多酸的食物他為什麼不喜歡,這是偏好。所以他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不像一般人傻白甜地跑出來說那刺激呀。因為他自己有個攻防,說不對,這個答案其實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為什麼喜歡,只能說這是我的偏好。而在這個前提下再來解釋我從偏好中得到的東西,就像你愛吃西湖醋魚,他愛踢足球一樣,你要硬追究起來你為什麼喜歡,這就沒什麼邏輯性可講。

這樣你就可以理解他剛才的停頓、攻防、舉例再往後走,可是一般人會直接跳最後,這就是我們打辯論的人的一個特色,他講話很穩,即使是隨便講一句,也不會留給你反駁的空間。正常人的一般回答就是——你為什麼喜歡辯論?我喜歡刺激。

真的哦?刺激哦?

對,到底有多刺激?

可是因為你不是在辯論,如果我是辯論人,就會想我這個答案不周全,所以我們每個答案過腦再出來,我們都會想這個答案出去周全嗎?他怎麼過來,即便你是一個沒有敵意的。所以你說辯論怎麼有用?有用在這。我們內部有一個攻防,會覺得這句話其實不周全,我說不出口,他反駁,如果對方不駁,也是因為對方放過你,所以他會先打再走,也因此同一個問題他腦筋轉的次數多,所以他不會直接給他那個最後的版本的答案。

這是一個好習慣,打辯論的人講話很認真,不隨口說,他剛才其實是跟他自己在辯論。他自己在用辯論的方法精進自己答案的品質。這是我剛才在旁邊看,我作為一個主席,一個評審所看到的。(因為我現在是辯論比賽的評審,他剛才一個轉折我知道他做了什麼事。)

智合小編:法科生在邏輯上的訓練相對較多,所以會更擅長辯論嗎?或者反言之,您覺得辯論的技巧是不是法律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呢?

熊浩:這個答案肯定是肯定的,而且應該是非常非常的肯定,只是我們國家的法律教育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Gap。因為這個問題如果拿到西方法學院去問,大概已經是個事實了,就是法庭辯論、衝突解決、調解談判,也包括獄所管理,都是在所謂Legal Clinical即法律診所的實務教程當中的一個部分。

可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法律可能就是立法機關所頒行的一套行為規範系統,而這套規範系統自成體系。比方,我們要理解一個社會現象中的行為是不是違法的,那我們就要追溯規制它的法律規則,如果這個法律規則不清晰,那麼我們就尋找上位法,或者是具有權威的解釋,對麼?那就是說法律是自洽的,在自己的這套系統中就可以運轉、展開然後圓融。但是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像我們從實用學或者說現實主義的角度去談,就覺得法律的定義大概要擴大。法律的定義除了文本規則以外還有那種在生命當中,可以運轉的那種知識。

所以康德他說規同,當時說定義法律的時候,可能有三個層次的點,第一個層次的定義就是我們講的那個扣點,那個雜點。第二個定義就是它是一種制度,就是說一種運作的制度——檢察院、法院(包括在我們國家,比如說政法委)。第三個定義,它是一套秩序系統。就是規範、制度、秩序系統,如果法律的定義越來越擴大,我們就會看到規範文本以外的面向,那麼這個規範文本以外的面向,就是那些推斷、操持、運作法律的主體,比如法官,或者廣義的法律,他在運用法律知識的過程裡面,一定要依賴具體的技藝,Score Art(評價技藝)具體的技藝。那麼這個技藝當中當然包括辯論,就是說服的過程,包括別人,包括剛才像學長(指黃執中)所提到的薇薇姐,她在辯論的過程裡面,她會根據對方,或者說裁判的情緒或者說表態,這種細微的微信息,然後做自我的調試。

而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法學教育裡要訓練學成的,我們要強調說,當你跟人對話的時候你最好是一個雙引擎,包括好的記者、好的醫生、好的人際溝通者,他們大多都是「雙引擎」。一個引擎是一個目的引擎,就是比方說智合在這個地方做採訪,提問,你有目標,有攝像機,每個人有各自的工作和安排,這是目的引擎。那還有一個氛圍引擎,就是我們已經到哪裡,然後離目標多遠呢?詢問的目標他有沒有傾訴的欲望?是不是哪個地方過火了?是不是哪個地方不足?哪個地方走歪了?走近了?就像如果我們是律師、法官、檢察官,或者像剛才我講過立法人員的基本技能配備的話,你可以想像這個知識系統的運作它會多麼順當。那如果,這些都削弱,都不見了,你會想像我們這個知識系統它要運作起來是多麼得艱難。所以,當你問我們要不要有的話,可以說這個答案是非常絕對的。那是一定要有的。

智合小編您剛才提到我國法學教育辯論思維的缺失,您也是傳思律閣的講師,這也是為什麼傳思律閣要請黃執中先生來開設「衝突課程」的原因嗎?您對黃執中先生的課程有何期待?

熊浩:對,這個課程在某次程度上彌補了這種法學教育的缺失,這種思辨思維將在「衝突課程」中一以貫之,讓人更好的去交流。現在有個問題是,有很多人覺得 「溝通」、「說話」這件這種事情是不需要學習的,「這居然是一門課啊」,「你居然去學說話的課,是冤大頭啊」。但事實上差異是需要學習的,溝通是需要學習的。這是個觀念的問題。你不崩盤,要道不同不相為謀,怎麼可能不需要學習?如果人人都會溝通,你就不能解釋微博的亂象,極左和極右,稍微有點意見就開始罵街。如果大家對差異都有理性管控的知識和技能,怎麼可能出現這些亂象?所以包括辯論、溝通這些都是技能,都是需要學習的。一旦你覺得你在這方面技能不足的時候,你總是會歸因於他人。比如說你今天和人聊天,覺得沒什麼好聊的,你會覺得「這個人真不會聊天」,而不是自己不會聊天,這怎麼進步呢?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覺得這是需要學習的,因為真正厲害的人是搞得定他、她,還有他嘛。所以學長(黃執中)本次的衝突課程也會教大家如何正確的溝通。

至於期待,因為學長一直在做評審,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帶來的新東西,和新的思維,有永恆的源頭活水。你剛才對大學生辯論下了一個判斷,說很無聊,我非常贊同。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兩個極端中表現了共同的平庸。在一個小時,你聽到的是兩種常識交疊的一鍋粥,你花一小時喝下去,覺得很苦。但你看《奇葩說》則不一樣,每一個反轉都有一個新的角度,展現不同的分寸,這才是真正的極端。你退到無可退之處,一個轉身,才發現後面仍有景觀。大部分大學生目前做不到這些。所以,這次黃老師來會帶來很多新的東西,因為他的背景是複合性的,他有政治經驗,很好的培訓師,非常資深的辯論員,我很期待這些東西交融在一些的化學反應。平常我和黃老師很熟,但更多的場景都在辯論場,較少的看到他在其他場合的表現,所以特別期待這次的化學反應。

智合小編:您在傳統辯論領域其實做得非常優秀,那是怎樣的契機讓您萌生開創「實驗辯論」的想法呢?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做「實驗辯論」?

熊浩:我是在校園辯論時間長了以後,一直熱愛和受益其中,到今天也還是這樣,但是總會覺得就是有點小遺憾,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重要的議題,是不能進入公共領域的,比方我們說辯論賽場,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傳媒,還是媒體,還是公共知識分子,在公共空間裡進行相對討論,一些關乎國家核心問題的問題,在辯論現場成為一個不能討論的問題。這讓我生成一種遺憾。

另一方面是,無論我們對辯論多麼熱愛,但是我想辯論之中包含著一個對自我的傷害,很多辯論人要麼有察覺,要麼沒有察覺,但我覺得這是很普遍的一個存在。當然對於黃執中學長來說,已經有了很高的修為,不存在這種問題,就像練了七十二絕技之後,練了易筋經,那麼那個戾氣不存在了。但對於很多小辯手來講,那種把對方敵化,因為捍衛自己的立場,過於忘我,而對整體世界的豐富性和包容感缺乏謙卑的那個可能性,在近期的辯論賽場中其實是存在的。

因此,在第二個層次,所謂的關於實驗辯論的意思,我們的立場是可以有迴旋餘地的。我關心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本身,比方說:你覺得年輕人是應該到大城鎮去生活還是應該到小城鎮去生活?那每個人會有自己的觀念,比方說我要到小城鎮去生活除了怎麼論證我的觀點外,除了在意我的立場和論證以外,你可能還會在意的是,我怎樣的境遇、教育、生命的整個歷程、習慣、偏好、價值觀、經濟的處境,共同造就了這個觀念,在觀點背後實際上是一個完全的生命體。

在我看來,在辯論裡,和觀點的碰撞同樣重要的事情是:理解這個生命體。那這是辯論賽場沒法完成的命題,因為首先它是抽籤決定的立場。另外一個,比方說我到小城鎮去,其實我真的是這個想法,但是辯論賽場不允許說,你給我講你的小學教育,你看,然後你到什麼地方念了大學,然後你為什麼會判閱中國的時局,和大城市的機會。

所以實驗辯論其實是對傳統辯論的一個延伸和補充,它其實是一個新的對話的場面,他帶著衝突解決的感動氛圍、帶著衝突解決的實質技巧。但更多的它是一個對話沙龍,可以更多地探討在傳統辯論、在大學辯論裡不方便探討的辯題。

當然,這還需要我們相互的信任,需要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方法和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所以實驗辯論就需要7天的時間去培育,然後慢慢地在方法上去進行一種感知,在信任上進行一個夯實,慢慢地可以彼此走近。

談起他的「實驗辯論」,熊浩的那份熱愛沉澱於言語當中,閃爍於眉宇之間。他說,希望每一期的實驗辯論,都可以讓所有的學員一起,學會差異溝通,去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也更好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更好地理解身邊每一個人。事實上,他自己,便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永遠對世界葆有好奇,永遠有顆求知的篤定之心,永遠都在路上,也永遠願意接納各種不同的見解和生命,這才有了熊浩,才有了法律人與辯論的無窮碰撞與火花,才有了平凡生活之外,更多的一千零一種可能。與其說辯論技巧已經融入於其中,倒不如說「思辨思維」已經融入其生命,並一直影響著這個個體。

若有朋友對辯論感興趣,或者對熊浩老師有什麼話想說,都可以在後臺留言,小智將統一收集,有機會獲得熊浩老師的回答~

再次感謝友邦TransLegal傳思律閣,若對法律英語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他們的微信平臺「傳思律閣法律英語」。TransLegal傳思律閣於1989年創立,並與其戰略合作夥伴劍橋大學、波士頓大學法學院聯合推出了一系列法律英語教學課程。2014年TransLegal傳思律閣進入中國,開啟了法律英語、溝通談判、法律文書寫作等專業技能培訓在中國的新篇章。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在後臺留下你的聲音,或者在本文下方留下你的評論,我們會第一時間回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編 | Sarah

編輯 | Angie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參加)

相關焦點

  • 《奇葩說》第七季:辯論大神熊浩贏下的,是一場漏洞百出的比賽
    熊浩是正方,該逃婚。他略顯輕鬆地贏下了比賽。可從內容上來看,太僥倖了。幾乎所有的辯論,雙方都一定會有角度可以去打的。但這場不一樣。在我看來,正方的勝率,接近於0。看了七季《奇葩說》,這是我第一次如「偏激」。熊浩立論的主題是:「人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
  • 演說家第四季冠軍為什麼還是熊浩?聽過這9篇演說你會心服口服
    他是 熊浩 他與你我一樣都曾有著同樣走不出的背景——法學專業畢業,他身有著我們法律人共同的使命——重釋邏輯,相信語言的力量!他得過幾乎所有華語辯論賽事的獎項,在辯論中,至少有三個閃光點:第一,獲取你的新知。第二,換位思考。我們的人生,好像一場辯論,痛苦、焦慮迎面而來,但辯論讓你容易達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巔峰決勝之戰 #熊浩老師講起了自己的故鄉雲南。那裡有淳樸的民族情懷、閃光的多元文化,那裡有最純淨的大地,和最純粹的人。
  • 《奇葩說》傅首爾對上熊浩,李誕用1句話,說出了崩潰的真相!
    說到綜藝節目,最近看了挺多的,有婚姻愛情類的《幸福三重奏》,也有老牌綜藝《奔跑吧》,還有辯論類綜藝《奇葩說》。《奇葩說》是我追得很久的一個節目,好多期還不止看了一遍,我最喜歡的就是傅首爾,言辭犀利又非常幽默。李誕來了以後,我也挺喜歡李誕,看起來不務正業,卻總是能忽然說到點子上,比如那個「救貓還是救畫」的觀點,特別圈粉。
  • 娛樂化的辯論節目是辯論之福嗎?
    而在今天娛樂化的辯論節目以其幽默性和娛樂性深深吸引了當代人的眼球,讓娛樂化的辯論走進更多人的世界裡,而我想今天判斷娛樂化的辯論節目是不是辯論之福的標準是看娛樂化的辯論節目對辯論的發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而我認為是娛樂化的辯論節目有利於辯論的持續性發展,是辯論之福,理由如下:
  • 奇葩說第五季十九期:陳銘贏了辯論,輸給了賽制
    我本來想說是本季最大的「躺贏之王」小馬,但想了想,其實對她來說,走得遠也未必是好事,而且人都已經淘汰了,還是嘴下積點德吧。小馬能混到現在,小編個人認為跟陳銘老師本季以來的一路carry是完全分不開的。小馬本期的辯論策略,用來共情的很大一個點就在於,我很窮,但我的自尊心受不了。表現算是中規中矩吧,畢竟我們也不能對小馬要求更多了。熊浩本期的做了非常大的調整。
  • 【智合•特刊】那些與911有關的電影,你都看過了嗎?
    主要講述這是一個有關勇氣與生存的真實故事。影片從九一一襲擊事件生還者、紐約市港務局警察John McLoughlin和Will Jimeno的視角描述這場災難。2001年9月11日,紐約市的氣溫特別炎熱,位於美國紐約的世貿雙子大廈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兩架航班猛然撞向兩座高聳的大樓。
  • 王奧林:無懼深藍的「極盜者」「玩物尚智|專訪」
    自由潛水運動員 界拓自由潛水學院創始人,AIDA國際自由潛水協會中國分會的會長中國自由潛水訓練深度記錄-恆重下潛CWT92.9米2016年巴哈馬藍洞深度挑戰賽-中國國家記錄-恆重下潛CWT92米2015年 AIDA個人深度世界錦標賽-中國國家紀錄-恆重下潛CWT76米,攀繩下潛FIM67米,恆重無蹼CNF46米玩物尚智專訪
  • 辯論文化史:究竟什麼是辯論?
    這篇文章回顧了辯論文化小史,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辯論,看懂辯論背後的故事。撰文 | 喻子豪01辯論文化小史梳理古希臘是最早的辯論國度之一。商業交易、民主政治和早熟的法律程序讓希臘人必須習得巧舌如簧的辯論技巧。智者團體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了。他們教授辯論與修辭的技巧以收取學費,在希臘的中產階級群體中頗為流行。
  • 人物 | 熊浩:做一個具有生命力的人
    人活一輩子,只有這一句話。很多東西你想去試一試。你不一定熱愛,但是你不試怎麼知道你熱愛不熱愛呢?《最後一課》裡面的老師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那個老師只會講法語呀,他有什麼資格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呢?所以你沒有多元的體驗,你怎麼能保證,你對最美的,最愛的、最喜歡的,最投入的,最忘我的,最能夠讓你沉醉一生的東西的判斷是正確的。
  • 熊浩 萬世師表
    為人師者,還可以活出這番大寫的模樣請欣賞 熊浩 演講:
  • 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人物專訪分為「現場對話類型」「直接提問類型」和「不見面式語音採訪類型」,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人物的出生,工作,家庭,慈善,依次的進行升華。 我通常在寫專訪稿件問題的時候,人物的出生背景問題會故意設計幾個。
  • 熊梓淇發獎狀圖引發網友熱議,又回應原名叫熊浩,原名到底是什麼
    可見也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了。但是截至10月9日,小編通過他發的獎狀,才知道這個人到底有多優秀。而熊梓淇也搞笑了,針對自己引發的熱議,在10月10日又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動態,回應了原名叫熊浩這一話題,他的配備文案是:「不是熊子奇,熊梓琪 也不是雄浩 小學畢業前叫熊浩 介紹熊浩同學給你們認識」。不得不說,這樣的熊梓淇真的是太可愛了。看到這裡你們是不是已經路人轉粉了呢?
  • 高質量的法律翻譯為什麼如此重要?
    為什麼法律翻譯很重要? 當涉案人員使用不同語言時,法律翻譯可以使法院審理案件。它在促進司法公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廣泛的法院程序中可能需要法律翻譯和口譯-它們不僅限於在移民案件中使用。
  • 辯論節目改賽制,很多人接受不了,但奇葩說是一帶有辯論的節目
    下面是一個不太專業的回答,鄙人粗見,不喜歡請划走首先我覺得不能帶著看嚴肅辯論的心態看奇葩說,對不起這個名字不是?其次,在我這裡是允許退步的,因為我覺得只進不退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理解一切人和事物的退步。同時,不反對由於「退步」而對節目或者人進行批評。
  • 主持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的他,父親是鼎鼎大名的邁克·華萊士
    ▲川普接受華萊士專訪。圖片來自網絡。邁克·華萊士採訪過眾多政治家 邁克·華萊士是美國電視新聞最輝煌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從1968年起就擔任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王牌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的主持人,之後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看中,邀請他擔任白宮新聞秘書,被其拒絕。
  • 《非正式會談》第六季啟航,「代班秘書長」熊浩表現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首期節目《非正式會談》迎來了一位「代班秘書長」熊浩,他在節目中的亮眼表現,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請停止散發你的魅力」。在「原著黨&影視黨」的命題中,身為衝突解決專家的熊浩,充分展現了「站在世界中心打圓場」,對兩方觀點陳述總結得十分精妙;而最後一句「擁有自己定義的高級,這個比較高級」的觀點,更是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 【人物專訪】高達模型因懂它的人而動——高達模型製作者:消光哥
    這是高達Magic團第070次分享,類別【人物專訪】,
  • 智遠專欄|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2.人物專訪的問題設計的5個維度。人物專訪分為「現場對話類型」「直接提問類型」和「不見面式語音採訪類型」,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人物的出生,工作,家庭,慈善,依次的進行升華。我通常在寫專訪稿件問題的時候,人物的出生背景問題會故意設計幾個。
  • 孟瑞 王博文:以夢為馬,以愛為劍「玩物尚智|專訪」
    玩物尚智獨家專訪 | 孟瑞王博文孟瑞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主持人代表作:《追魚傳奇》、《加油吧實習生》、《不可抗力之男僕的秘密》等他覺得這樣的影片通過細節以及場景的融合將人物心理的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包括一個長鏡頭拉出來一個眼神的那種東西,就一定不是你隨隨便便的人出來就演的,這是一定的。」這類影片更考驗一個演員的專業功底,通過導演的引導,使人物刻畫的更為立體深刻。對於二人來講,出演這部網劇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更是對過去自己的突破,這也是吸引孟瑞和王博文接下這部劇的最大原因。
  • PCauto專訪北京現代品牌傳播室室長薛浩智
    【太平洋汽車網 2017年成都車展車企訪談頻道】第二十屆成都車展已經拉開了帷幕,太平洋汽車網在車展現場對北京現代品牌傳播室室長 薛浩智先生進行了專訪,和廣大網友一起分享最新動態。以下是專訪實錄:  薛浩智:北京現代現在已經有五個工廠了,第一、第二、第三工廠都在北京,第四個工廠建在河北,在重慶建了第五個工廠。今年6月份時重慶工廠生產啟動儀式剛剛落幕,今天在成都車展相的全新瑞納將在重慶工廠進行量產,未來還將有一款全新SUV等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誕生,未來將達到年產30萬輛的規模。  太平洋汽車網:請介紹一下全新索納塔的產品定位和目標消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