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帶不好孩子」是一個偽命題
今年火了的電視劇不少,近日播出的《以家人之名》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劇講述的是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異父異母的孩子,
在同一個屋簷下以家人之名互相關愛、結伴成長的故事。
三兄妹的悲歡離合讓觀眾們笑中帶淚,與之有關的話題也頻上熱搜,
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
但在這部戲中,被廣大觀眾譽為「全劇最佳」、奠定整部劇溫情基調的靈魂人物卻不是男女主角,
而是他們的爸爸:李海潮。
李海潮,人到中年,喪妻又喪子。
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暴擊,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逼著自己挺過來:
把思念和悲傷藏起來、把這個家撐下去、把最陽光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
只有在一次與凌和平的深夜談話中,酒後的他才紅著眼眶透露出自己對亡妻的思念,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就是為了孩子,也必須挺下去。」
他也確實挺過來了:不光養大了自己的孩子,還幫著帶大了子秋和凌霄,成了三個孩子口中的「爸爸」。
李海潮這位爸爸,就像是冬日飄雪時,那池冒著熱氣的溫泉,
讓三個受傷的孩子泡在自己的愛中安心長大。
生活再累、壓力再大,他也從無怨言:
他一邊開著個小麵館,維持日常開銷,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和面;
一邊還得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從不含糊。
在他養育下的三個孩子,雖然各有各的成長傷疤,卻活得嘴角有笑,心裡有愛,身後有光。
李海潮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影視劇中老母親含辛茹苦帶大孩子們的傳統套路,
也打破了這幾年頻繁出現的「爸爸帶娃,雞飛狗跳」的不靠譜風格。
他在展現自己「爸氣十足」的同時,也證明了「男人帶不好孩子」是一個偽命題。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說起爸爸帶娃,袁弘最近就憑藉育兒上了熱搜。
起因是張歆藝需要離家10天,來完成綜藝節目的錄製。
但從未和孩子長時間分離過的她,略微感到了一絲焦慮和不安。
為了安撫妻子,袁弘就開始以兒子「四坨」的口吻,
真實、生動地記錄了自己和孩子每一天的相處點滴來讓她安心。
結果到最後,10天的育兒筆記加起來竟成了一篇萬字長文。
在這萬字長文裡,他將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生活細節一一記錄了下來,
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袁弘那顆隱藏在冷峻爺們外表下的滾燙的老父親之心。
在感動之餘,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袁弘帶娃和歆藝帶娃的不同之處:
更「狠心」:
孩子醒了以後,他沒有第一時間衝去抱孩子,而是靜觀其變。
更「煩人」:
會嚴厲地批評孩子只吃肉不吃菜,也會制定規則,教育孩子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
更「好玩」:
當孩子把飯倒在桌板上直接舔著吃的時候,他沒有制止,反而在旁邊笑著說孩子「像狗狗一樣」。
當張歆藝給了孩子更多愛和包容的時候,袁弘給孩子樹立了更多的規則和激發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性。
在這對夫妻身上所以體現的帶娃差異性,正是為什麼需要父親參與育兒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如果說母親會幫助孩子更好的聯繫自己和內心,那麼父親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聯繫自己和世界。
BBC曾用了5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拍攝而成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裡面所揭示的父親對孩子的意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孩子還在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分辨爸爸與媽媽的聲音了,而且對爸爸的反應更為強烈。
而在孩子出生後僅僅4個小時,就已經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個才是爸爸的聲音。
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的研究表明:
如果爸爸參與了孩子早期教育,那麼孩子在語言、獨立性方面會更突出。
孩子們會表現得更有自信心和耐心,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感興趣度以及規則適應度都會更高,
而孩子在學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
對男孩來說,爸爸為他樹立了「叢林法則」,讓他在和父親的相處中獲得自己的性別特質。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時至今日,大多數父母都已經認識到了帶孩子必須由夫妻兩個人共同完成。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不僅僅是為了家庭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
每一位爸爸都可以成為好爸爸
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近年來無論是視頻軟體,還是綜藝娛樂,
都會將爸爸和帶娃這兩件事有意無意地聯繫在一起。
爸爸帶娃的概念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普及,而越來越多的爸爸開始育兒。
想要「爸氣」十足,通過不斷地學習、磨合,每一位爸爸都有成為好爸爸的潛力。
首先,不能當隱形爸爸。
爸爸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獨一無二的。
想讓孩子好好地活在明日風捲雲湧的社會中,那麼今天爸爸們就必須先好好的活在育兒的水深火熱中。
無論是每天抽出固定的15-30分鐘,還是利用節假日抽出整塊時間,陪伴孩子不可或缺。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是:
「想知道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願不願意為你花時間。」
其實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同樣成立: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就必然會去關心孩子的成長。
那麼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其次,爸爸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媽媽育兒事業的合伙人。
在育兒路上,不是不可以單飛,但任何一方單打獨鬥都意味著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聰明的爸爸和媽媽是育兒路上「合伙人」的關係,育兒是大家共同的事業。
通常來說,媽媽的帶娃方式更為「靜態」,而爸爸的帶娃方式則更多為「動態」。
所以帶娃這件事上,爸爸和媽媽是天生互補的狀態。
如果媽媽可能更具天然的親和力,那么爸爸就可能更具天然的威懾力;
如果媽媽帶孩子讀繪本,那么爸爸就可以帶孩子做遊戲;
如果媽媽培養孩子的藝術氣質,那么爸爸可以同時開發孩子的運動天賦。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在育兒這件事上,分歧在所難免。
但只要是兩個獨立個體去共同養育孩子,那麼這兩個獨立個體身上就必然有可以互補的特質。
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定期召開「合伙人大會」,彼此磨合、共同商量和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平等、理性、互相「撐腰」又彼此緩衝的父母才能營造出健康的生長模式。
「好爸爸要試著去當」
在《以家人之名》中,有一個小插播是李海潮的獨白:
「很多爸爸問我如何當一個好爸爸。
好爸爸不是想出來的,而要試著去當。」
在這世上,沒有通過努力不會帶孩子的好爸爸,只有怠於行動不想帶孩子的懶爸爸。
雖然在為人父母這件事上,誰都不是天賦異稟,手到擒來。
但是如果媽媽可以成為好媽媽,那么爸爸也一定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好爸爸。
所以請爸爸對媽媽多一份體諒、支持與疼愛,理解媽媽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焦慮;
也請媽媽對爸爸多一份理解、鼓勵與尊重,允許爸爸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笨拙。
畢竟,我們都在努力啊~
當爸爸和媽媽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成為更好的孩子。
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不僅僅是父母,更是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最初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