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揭開育兒真相:沒有不會帶孩子的爸爸,只有懶爸爸

2020-08-30 方圓教

「男人帶不好孩子」是一個偽命題

今年火了的電視劇不少,近日播出的《以家人之名》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劇講述的是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異父異母的孩子,


在同一個屋簷下以家人之名互相關愛、結伴成長的故事。

三兄妹的悲歡離合讓觀眾們笑中帶淚,與之有關的話題也頻上熱搜,


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

但在這部戲中,被廣大觀眾譽為「全劇最佳」、奠定整部劇溫情基調的靈魂人物卻不是男女主角,


而是他們的爸爸:李海潮。


李海潮,人到中年,喪妻又喪子。

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暴擊,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逼著自己挺過來:

把思念和悲傷藏起來、把這個家撐下去、把最陽光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

只有在一次與凌和平的深夜談話中,酒後的他才紅著眼眶透露出自己對亡妻的思念,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就是為了孩子,也必須挺下去。」

他也確實挺過來了:不光養大了自己的孩子,還幫著帶大了子秋和凌霄,成了三個孩子口中的「爸爸」。



李海潮這位爸爸,就像是冬日飄雪時,那池冒著熱氣的溫泉,


讓三個受傷的孩子泡在自己的愛中安心長大。

生活再累、壓力再大,他也從無怨言:

他一邊開著個小麵館,維持日常開銷,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和面;

一邊還得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從不含糊。

在他養育下的三個孩子,雖然各有各的成長傷疤,卻活得嘴角有笑,心裡有愛,身後有光。


李海潮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影視劇中老母親含辛茹苦帶大孩子們的傳統套路,


也打破了這幾年頻繁出現的「爸爸帶娃,雞飛狗跳」的不靠譜風格。

他在展現自己「爸氣十足」的同時,也證明了「男人帶不好孩子」是一個偽命題。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說起爸爸帶娃,袁弘最近就憑藉育兒上了熱搜。

起因是張歆藝需要離家10天,來完成綜藝節目的錄製。


但從未和孩子長時間分離過的她,略微感到了一絲焦慮和不安。

為了安撫妻子,袁弘就開始以兒子「四坨」的口吻,


真實、生動地記錄了自己和孩子每一天的相處點滴來讓她安心。

結果到最後,10天的育兒筆記加起來竟成了一篇萬字長文。


在這萬字長文裡,他將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生活細節一一記錄了下來,


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袁弘那顆隱藏在冷峻爺們外表下的滾燙的老父親之心。

在感動之餘,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袁弘帶娃和歆藝帶娃的不同之處:

更「狠心」:


孩子醒了以後,他沒有第一時間衝去抱孩子,而是靜觀其變。

更「煩人」:


會嚴厲地批評孩子只吃肉不吃菜,也會制定規則,教育孩子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

更「好玩」:


當孩子把飯倒在桌板上直接舔著吃的時候,他沒有制止,反而在旁邊笑著說孩子「像狗狗一樣」。

張歆藝給了孩子更多愛和包容的時候,袁弘給孩子樹立了更多的規則和激發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性。

在這對夫妻身上所以體現的帶娃差異性,正是為什麼需要父親參與育兒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如果說母親會幫助孩子更好的聯繫自己和內心,那麼父親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聯繫自己和世界。

BBC曾用了5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拍攝而成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裡面所揭示的父親對孩子的意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從孩子出生之前就有了。

當孩子還在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分辨爸爸與媽媽的聲音了,而且對爸爸的反應更為強烈。

而在孩子出生後僅僅4個小時,就已經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個才是爸爸的聲音。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作用更是媽媽無法替代的。

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的研究表明:

如果爸爸參與了孩子早期教育,那麼孩子在語言、獨立性方面會更突出。

孩子們會表現得更有自信心和耐心,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感興趣度以及規則適應度都會更高,


而孩子在學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



  • 無論是男孩女孩,爸爸都對他們一生產生巨大影響。

對男孩來說,爸爸為他樹立了「叢林法則」,讓他在和父親的相處中獲得自己的性別特質。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時至今日,大多數父母都已經認識到了帶孩子必須由夫妻兩個人共同完成。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不僅僅是為了家庭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


每一位爸爸都可以成為好爸爸

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近年來無論是視頻軟體,還是綜藝娛樂,


都會將爸爸和帶娃這兩件事有意無意地聯繫在一起。

爸爸帶娃的概念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普及,而越來越多的爸爸開始育兒。

想要「爸氣」十足,通過不斷地學習、磨合,每一位爸爸都有成為好爸爸的潛力。

首先,不能當隱形爸爸。

爸爸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獨一無二的。

想讓孩子好好地活在明日風捲雲湧的社會中,那麼今天爸爸們就必須先好好的活在育兒的水深火熱中。

無論是每天抽出固定的15-30分鐘,還是利用節假日抽出整塊時間,陪伴孩子不可或缺。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是:


「想知道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願不願意為你花時間。」

其實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同樣成立: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就必然會去關心孩子的成長。


那麼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其次,爸爸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媽媽育兒事業的合伙人。

在育兒路上,不是不可以單飛,但任何一方單打獨鬥都意味著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聰明的爸爸和媽媽是育兒路上「合伙人」的關係,育兒是大家共同的事業。

通常來說,媽媽的帶娃方式更為「靜態」,而爸爸的帶娃方式則更多為「動態」。

所以帶娃這件事上,爸爸和媽媽是天生互補的狀態。

如果媽媽可能更具天然的親和力,那么爸爸就可能更具天然的威懾力;

如果媽媽帶孩子讀繪本,那么爸爸就可以帶孩子做遊戲;

如果媽媽培養孩子的藝術氣質,那么爸爸可以同時開發孩子的運動天賦。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在育兒這件事上,分歧在所難免。

但只要是兩個獨立個體去共同養育孩子,那麼這兩個獨立個體身上就必然有可以互補的特質。

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定期召開「合伙人大會」,彼此磨合、共同商量和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平等、理性、互相「撐腰」又彼此緩衝的父母才能營造出健康的生長模式。


「好爸爸要試著去當」

在《以家人之名》中,有一個小插播是李海潮的獨白:

「很多爸爸問我如何當一個好爸爸。

好爸爸不是想出來的,而要試著去當。」

在這世上,沒有通過努力不會帶孩子的好爸爸,只有怠於行動不想帶孩子的懶爸爸。

雖然在為人父母這件事上,誰都不是天賦異稟,手到擒來。

但是如果媽媽可以成為好媽媽,那么爸爸也一定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好爸爸。

所以請爸爸對媽媽多一份體諒、支持與疼愛,理解媽媽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焦慮;

也請媽媽對爸爸多一份理解、鼓勵與尊重,允許爸爸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笨拙。

畢竟,我們都在努力啊~


當爸爸和媽媽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成為更好的孩子。

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不僅僅是父母,更是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最初的窗口。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上熱搜,揭開真相:沒有不會帶娃的爸,只有懶爸爸
    「男人帶不好孩子」是一個偽命題今年火了的電視劇不少,近日播出的《以家人之名》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劇講述的是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異父異母的孩子,在同一個屋簷下以家人之名互相關愛、結伴成長的故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暴擊,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逼著自己挺過來: 把思念和悲傷藏起來、把這個家撐下去、把最陽光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 只有在一次與凌和平的深夜談話中,酒後的他才紅著眼眶透露出自己對亡妻的思念,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就是為了孩子,也必須挺下去。」
  • 我家爸爸是頭大懶豬,可也是孩子唯一的爸爸
    我們的爸爸就是一頭大懶豬!」  「大懶豬,大懶豬!哈哈哈,哈哈哈……」 他倆笑成一團。  我又好氣又好笑:「不許這樣說爸爸,爸爸一點都不懶。」  其實,爸爸很懶。  兒子上學的時候,很少見他去送過。  我罵他很多次,每次都說他不帶孩子。  可孩子們偏偏還特別喜歡他。  他加班到很晚,大家都睡下了。老大還堅持睜著眼睛,要等爸爸。  每聽到外面有一點響動,老大就「刷」一下坐起來:「爸爸回來了!」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不會帶孩子,是男人最大的謊言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非常火,熱搜不斷。其中,女主角李尖尖慶祝自己來例假的那場戲,很多網友都說自己「發出了三尺高的笑浪」。「爸爸帶娃,雞飛狗跳」的不靠譜風格。或許有很多爸爸常常會抱怨:「朋友圈吐槽爸爸帶娃的文章太多了」、「工作太忙我也沒有辦法,每天回家孩子已經睡著了」、「自己也不想喪偶式育兒,可卻從來沒有人教爸爸們如何帶娃」……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一位好爸爸治癒3個孩子童年
    」等標籤,但其實,他們只是沒有被激勵出育兒潛能。今年夏天,《以家人之名》這部劇口碑爆棚。於是,三個沒有血緣的孩子,兩個性格迥異的爸爸,因家庭變故搭夥成為一家人。比如對子秋,有了和尖尖的吵吵鬧鬧,他不再是一個人「自己帶自己」,可以和尖尖玩遊戲,和家人說說笑笑。尖尖為什麼會長成一個「小太陽」,這背後藏著李爸對周圍一切的暖意。
  • 以家人之名,爸爸再愛我一次
    每天登三次熱搜的《以家人之名》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也潑夠了涼水,它對家庭情節的刻畫和探討僅停留於開頭幾集,高光轉瞬即逝,眼見著就要以不可擋之勢滑向「戀愛大過天」之流了。「以家人之名」連結在了一塊兒。這樣「靠得住」的父親,忽然稀裡糊塗地被「從天而降」兩個兒子,且心甘情願地做了三個孩子的爸爸,一面要操持麵館經營,一面要繼續當大好人幫著鄰裡鄰居,還要靠一己之力拉扯三個孩子。
  • 以家人之名,爸爸再愛我一次
    每天登三次熱搜的《以家人之名》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也潑夠了涼水,它對家庭情節的刻畫和探討僅停留於開頭幾集,高光轉瞬即逝,眼見著就要以不可擋之勢滑向「戀愛大過天」之流了。觀眾大失所望:本以為終於要誕生高質的國產家庭劇,甚至一度產生近似《請回答1988》式的期待,不說獨具一格,至少具有獨特性和探討的價值。
  • 別再誇李海潮了,《以家人之名》這些爸爸和媽媽其實半斤八兩
    《以家人之名》 從開播以來,編劇對媽媽們的角色描寫,讓觀眾一度懷疑是不是對「母親」這個角色有敵意,讓凌霄窒息的陳婷,拋棄子秋的賀梅,控制欲強的齊明月媽媽,剝奪唐燦權利的媽媽。但是其實不然,《以家人之名》裡面,對父親的角色也沒有好評。
  • 《以家人之名》初為人父母,憑什麼媽媽就應該比爸爸更會帶孩子?
    繼《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之後,又有一部新劇——《以家人之名》,一開播就衝上熱搜,口碑爆棚。兩個單親爸爸和三個孩子。異父異母,是吃一鍋飯的一家人。大哥凌霄,成熟穩重;小哥賀子秋,乖巧懂事;妹妹李尖尖,樂觀開朗。三個孩子打打鬧鬧,相親相愛,讓人淚裡帶笑,笑過之後又不禁讓人思考。不同的父母,不同的育兒理念,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育兒中媽媽理應「挑大梁」?耶魯大學:爸爸帶的孩子智商更高
    孩子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讓我猛然警醒,我確實插手太多了。我對先生獨自帶娃的不信任讓四歲的孩子都有了牴觸情緒。 當我意識到這點後,每當先生陪著哥哥打鬧玩耍時,我不會再說制止之類的話。
  • 《以家人之名》:有一個三觀正的爸爸,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在今年的電視劇中,《以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熱播劇榜單。劇中的李海潮無疑成了很多孩子心中的理想型爸爸。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家庭都會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傷痛。然而有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有的人用童年去治癒一生。以家人之名,用溫暖治癒了所有人的傷痛。
  • 和媽媽一起很嗨,爸爸一接手直接變臉的孩子,真的只是爸爸懶嗎?
    孩子只黏媽媽,這不僅僅是媽媽參與孩子的時間更多,也不是爸爸太懶不願意照顧寶寶,而是孩子對爸爸不確定感情的一種敬而遠之,對孩子來說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會展示真實的自己,包括爸爸在內都是孩子無法掌握的信任。
  • 科學研究證明:爸爸帶娃,實力滿分!
    ▽粑粑帶你飛……摔!美國電視製片人和《命運:真實的男人如何成為真正的父親》一書的作者菲爾·勒曼(Phil Lerman)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勒曼還舉個簡單的例子:既然爸爸們能換輪胎,那換尿布這樣簡單的事,他怎麼可能不會呢?事實上,從神經學角度看,爸爸的大腦對育兒經歷很敏感,在帶娃上很有天賦。
  • 《以家人之名》李海潮好爸爸人設崩塌
    《以家人之名》中不僅三小隻的感情線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李海潮好爸爸的人設也是電視劇拿高分的原因之一,但是凌霄爸爸就是個配角,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他給了賀子秋一個家,但是沒有給賀子秋的心安一個家,所以賀子秋最怕就是別人不要了他。其實在賀子秋幫忙家裡做事,而其他兩個孩子都不幫家裡做事的事情他可以告訴子秋,你不用這樣子,爸爸也不會拋棄你。
  • 《以家人之名》李海潮「爸氣」滿屏:好爸爸,是試著當出來的
    王小騫說《以家人之名但李海潮從一個孩子的爸,到三個孩子的爸,既要工作,也要全權育兒,仍然留給人好爸爸的印象,他又是如何辦到的?其實,在做爸爸這件事上,李海潮並沒有立下高言大志,而是一步步嘗試著行動。所以,別總想著當一個好爸爸,要「試著」去當一個好爸爸。
  • 育兒故事:孩子恐懼肺炎,看爸爸是如何對孩子解釋的?
    這種想法,常常會給這年齡段的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懼感,他們不僅害怕自己死亡,也擔心家人會永遠離開。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恐懼?給予孩子希望。「得了肺炎很大概率不會死,並且科學家們會研發藥物」,這是常見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話語。
  • 以家人之名:李爸爸太好了
    追劇女孩又又又在追一部好劇啦——《以家人之名》聽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講家人親情的電視劇,但是劇中的家人並非有血緣關係的家人,而是非家人勝似家人。今天,我們一起來淺談三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吧凌霄的父母從小便拋棄了他,母親改嫁,重新組建了新家庭。凌霄從小吃著李爸爸家的飯長大,與李爸爸感情如父子一般。
  • 說《以家人之名》李海潮是天下最好的爸爸,那小哥賀子秋的爸爸呢
    但是,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趙華光,也就是小哥賀子秋的親爸爸,卻是枉為人父的。我們大家都知道,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也接近於尾聲。大家都知道,這個家庭有兩個爸爸,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組成。在這個家庭裡,李尖尖的爸爸,一個開小麵館的單身男人,像家庭主婦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著自己的女兒及鄰居小孩凌霄還有從小收養的賀子秋。在另一個工作狂警察凌霄親爸凌和平的幫襯下,三個孩子長大成人。
  • 《以家人之名》:三個被親媽拋棄的孩子,命運卻各不相同,揭開了這樣的生活真相.
    最近,有一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火了,由宋威龍、譚松韻、張新成主演的電視劇,本以為是偶像劇,沒想到是良心劇。故事講述的是三個沒有媽媽的孩子,以家人的名義生活在一起,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情同兄妹,溫情滿滿。
  • 為什麼《以家人之名》有兩個爸爸?兩個爸爸太像老夫妻了!
    為什麼《以家人之名》有兩個爸爸?這部作品前期憑藉片花獲寵是因它擁有當下相對缺少的現實親情基調,但,國劇一向熱衷「戀愛至上」,披著類型片外衣的狗血偶像劇很泛濫。不過,因為《以家人之名》沒有《請回答1988》群像塑造廣泛,能夠支撐它走三角愛情線的男性角色並不豐富。所以觀眾很擔心張新成飾演的「小哥」賀子秋會加入三角戀,那麼《以家人之名》將會在為「兩個哥哥愛上我」的狗血言情,故事質感將難保持。但,細心的觀眾也會發現,片頭片尾劇透了「霄尖CP」大量互動,卻沒有出現賀子秋與李尖尖的曖昧場面。
  • 兩個爸爸,三個孩子,《以家人之名》不以血緣定義家庭
    兩個爸爸,三個孩子,很特別的五口之家。99年的宋威龍演大哥,95年的張新成演小哥,30歲的譚松韻飾演妹妹,如此「兄妹」組合竟然毫無違和感,顏值也太高了!親情劇《以家人之名、三個孩子組成了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