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映於12月20日的所有影片中,《葉問4》自20日凌晨起,票房一直獨領風騷,上映僅三天票房超過2.5億,豆瓣也打出了7.3分的高分。
不僅將歐巴馬站過臺的《星球大戰》系列終結篇「天行者崛起」甩在後面,也令馮小剛的新作《只有芸知道》望塵莫及,而開心麻花的《半個喜劇》雖然口碑不錯,但相比之下,票房卻顯得十分尷尬。
在新的票房黑馬殺出來之前,《葉問4》應該還能在賀歲檔票房第一的王座上穩坐一段時間。作為《葉問》系列功夫電影的收官之作,從觀眾的反映來看,叫好的人真的很多。
有人說打鬥場面太燃了,有甄子丹撐場面,這一部也肯定垮不了,還有人說,最後一部了,要善始善終,把欠的電影票還了。
觀眾談的,大都是感覺,我們都知道感覺很善變,不如我們一起來深度探討一下,《葉問4》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不僅穩居票房榜首,還能令讓大多數觀眾無視劇情、人設的硬傷,而紛紛叫好?
《葉問》系列第一部2008年上映,當時「一個打十個」的壯舉振奮人心,普通觀眾的意識層面,開始有了詠春、有了「葉問」的存在,因為有家喻戶曉的功夫明星李小龍做背書,葉問的宗師之名高舉高打,自然讓人敬仰三分。
同樣,甄子丹作為成龍、李連杰之後,這個時代屈指可數的功夫巨星,他出身武術世家,自幼習武,母親麥寶嬋是太極拳師,曾被美國著名武術雜誌《黑帶》評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武術家之一。
他與「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是師徒關係,合作過多部影片,並在《臥虎藏龍》、《殺破狼》、《英雄》、《追龍》等動作電影中,憑藉深厚的武術功底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一步步奠定了深厚的影迷基礎。
由他塑造葉問這個角色,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功夫雖是武行,本應該粗獷奔放,充滿力量,可《葉問》系列卻讓宗師穿起了中式長衫,體現出儒雅內斂的風骨,在「收」與「放」之間,多了一份智慧與從容,與拳拳到肉的打鬥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既詮釋了一代宗師的涵養,也滲透著傳統的武俠精神。
第三部中,動作導演換成了袁和平,除了打鬥上酣暢淋漓,視效上真實震撼,節奏上張馳有道,又給甄子丹的動作中適度融入了一些中國功夫特有的飄逸靈動與古典之美。
在第四部中,袁八爺更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動作更加吸睛,也因此,第四部的打鬥場面最耐看。
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尚不能如數家珍地盤點出來,能夠在世界武林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更是寥寥無幾,歪果仁更喜歡把他們統稱為「中國功夫」。
所以,只要能夠弘揚中華武術精魂,代表中國人的精氣神,不管是詠春,還是太極,抑或是其他的門派,對觀眾而言,並不那麼重要。
10年,甄子丹與葉偉信用4部影片成功打造了《葉問》這個超級功夫IP。
不管是打侵華日軍,融入了民族大義,還是在香港殖民地抵抗洋人的種族歧視;
不管是與拳擊手對戰為中國武術正名,還是在舊金山與空手道對決,堅定樹立民族自信,一句「我們練武之人,遇到不公義的事情,就一定要站出來」,將「葉問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本不出名的葉問,在華人世界之所以耳熟能詳,離不開甄子丹傳神的塑造;
而甄子丹之所以能夠成為「宇宙丹」、成為深入人心打得最好、也最能打的功夫巨星,至少也有很大成分是因為藉助葉問故事的演繹,讓觀眾把對仙逝宗師傳奇人生的好奇,轉化成了對演員的喜愛,進一步成就了他的聲望與影響力。
令觀眾買單的,其實也有這10年間,《葉問》系列與甄子丹所帶給我們的功夫情懷。
導演葉偉信曾說,他不想把《葉問》系列拍成紀錄片,大家的初衷是用這個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功夫。
雖然不能拍成紀錄片,但受葉問本身存在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以及功夫題材的限制,即使故事可以盡情演繹,也始終不能過分脫離了實際而獨立存在,以免狗尾續貂。
《葉問》第一部,在佛山血拼日本士官;第二部,在香港對決英國拳王;第三部,在香港迎戰黑市老大和同門詠春;第四部,葉問走出國門,走進唐人街,用中華功夫改變白人對華人的偏見,每一次勝負之爭,都背負著不同的深遠立意。
不知你是否有發現,從佛山走向香港、走向美國,葉問活動的空間在變大,從功夫抗日保護弱小到與西洋功夫的高下之爭,再到將功夫推廣至國外,讓全世界受益,功夫所撬動的情感、主題,也在不斷地擴大和升華。
即使編劇可以腦洞大開,可是我們都知道,再精彩的演出也有落幕的時候。
《葉問》系列該激流勇退了,否則,空間上,走向國外已是天花板,還怎樣擴展?精神層面,在全世界推廣中華武術已經是非常宏偉的目標,再如何加深主題?
借力李小龍,葉問幾乎已經成了中華武術的精神圖騰,到這裡,也算前無古人了。
而甄子丹塑造的葉問,後人想要超越恐怕也很難吧!
2008年,甄子丹以45歲的年齡出演《葉問》,到2019年《葉問4:完結篇》上映,如今已57他,即便依然保持著良好的身形,歲月卻在他臉上刻下了痕跡,除了練武留下了累累舊傷,隨年歲增長,他的體力和精力也不可避免地自然下降。
無論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他將《葉問4》當做他的最後一部功夫片,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觀眾都完全可以理解。
做每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學會放手,也是一種極致的智慧與通達。
成龍、李連杰打不動了,同時代的趙文卓久未有新的作品問世,而比他年輕的吳京志不在功夫片。70後的張晉如日中天,也頗有潛力,但《葉問外傳:張天志》票房並不太好看,演技也還需雕琢,想要扛起中國功夫電影的大旗,尚待時日。
江山代有才人出,甄子丹之後,期待更多新人出現,推動功夫電影走向繁榮。
遺憾本身就是完美的一部分。
不管是激流勇退,還是完美收官,毫無疑問,《葉問》系列都會是中國功夫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葉問4:完結篇》的主要劇情相對簡單,雖以叛逆期的父子之情作為主線,但顯然並不是敘事的重點,重點在於「打戲」,而且幾乎每一場打戲都看得人血脈噴張,精神振奮。
陳國坤飾演的李小龍巷戰前來挑釁的白人高手,傳神地還原了李小龍的招牌動作,雙節棍舞的讓人眼花繚亂,打得對手落花流水,讓人大呼過癮。
與吳樾飾演的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初見時,雙方劍拔弩張卻不露鋒芒地隱忍對抗,詠春對太極,葉問的不卑不亢讓我們看到他內心的強大與大師風度。
葉問在學校撞見萬若男被霸凌,及時出手,懷著對少年的慈愛和忍讓,他用「收著」的打法,蜻蜓點水一般點到即止,只為息事寧人,輕盈的身法,靈動的招式,雖是打鬥場面卻頗為輕鬆。
二見萬宗華當面切磋,並不是一場完全意義上的對決,雖頗有些華人同胞一爭高下的門派之爭蘊含其中,也打得酣暢淋漓,但雙方也並不是往死裡打,而且因為突然而來的地震,達成了和解。
中秋晚會上,美軍空手道教練連敗數名中國高手,眼看就要重傷女武師,葉問挺身而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招式,打得對方毫無招架之功,讓觀眾深感揚眉吐氣。
萬宗華接受美軍教官巴頓(斯科特·阿金斯飾)的挑戰,在軍營中展開太極拳對空手道的對決,雖然被慘虐,但擁有深厚武術功底的吳樾,同樣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十分精彩的打戲,也點燃了觀眾同仇敵愾的怒火。
最後的大決戰,葉問孤身闖軍營,與身高、力量、體力懸殊的對手上演了一場「巔峰對決」。雖然也身負重傷,多次處於劣勢,但葉問憑著勇氣和不服輸的精神,身負維護中華武術尊嚴的使命,最終反敗為勝,將一代宗師的氣度彰顯無遺,所有觀眾如釋重負、拍案叫絕。
如果問我,《葉問4》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
那一定是一場接一場的密集打戲,但同時,每一場打戲又有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力道,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功夫的層次、主角情感的豐富以及人設的豐滿。
值得一提的是,《葉問》的每一部,都有功夫出色的中國新面孔加盟。
第二部,洪金寶與甄子丹的圓桌大戰,至今仍被影迷津津樂道,第三部,張晉與甄子丹,三種方式的大對決,讓觀眾過足了癮。
同樣,《葉問4:完結篇》中,吳樾的加盟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詠春對太極的單手對決,綿裡藏針、進退有度,盡顯大師水準和中華功夫之妙,這是西洋搏鬥永遠做不出的意境。
要說槽點,其實也是挺多的。
比如吳建豪飾演的大兵,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角色,他顯然就是為了推進劇情而設置的人物。一個普通的士兵,就算是在美國軍隊,恐怕也不能隨意地出入軍營,更別說帶外人進去。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他還莫名其妙拉一個木人樁招搖過市,膽大包天地公然頂撞自己的上司不說,還越級匯報。
這個娃,果然有點橫!
再者,除了葉問、萬宗華、萬若男的角色設定相對豐滿,其他人物似乎都相對扁平,當然配角並不那麼重要,戲份也少,閹割其豐富性有利於突出主題,但純粹的善惡,還是讓很多角色過於刻板化,雖然主角光環很強,但人物、情節會顯得相對乾癟。
但功夫片,我們看的就是功夫,是武打動作與武打場面所呈現的暴力美學,以及強烈的視覺衝擊。
看的是影片所體現的中華武術的出神入化與中華武道的博大精深,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尚武精神所蘊含的文化自信。
不得不說,《葉問4》有情懷、有噱頭、有看點,雖有小瑕疵,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觀眾對票房的支持,就是對影片最大的認可。
而作為正宗的功夫片,《葉問4》絕對算得上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