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電影市場被西方片和香港片"夾殺", 本土電影慘澹,唯獨一位導演能與其相抗衡。1994年,臺灣一張票新臺幣一百塊出頭,他的電影《新烏龍院》製造了票房兩億六千萬的奇蹟,電影更捧紅了釋小龍、郝邵文兩個童星。這位導演憑一人之力壟斷了臺灣影壇的票房十多年,被封為「臺灣東方不敗」。
這位導演就是朱延平,由於拍攝風格與香港導演王晶相似,都以商業喜劇為主,他被稱為「臺灣的王晶」。
1980年,朱延平第一次執導電影《小丑》,與新演員許不了合作,詮釋臺灣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喜與悲。電影以300萬新臺幣的小成本,大爆冷門,賣出五六千萬的票房佳績。朱延平和許不了成了搶手貨,也被臺灣黑幫盯上。在黑幫的威脅監控下,許不了被「打毒品」拍片致死,朱延平被黑道逼著拍片長達18年,一年最多的時候拍8部電影,成為名副其實的「通俗電影工廠」。這段日子,朱延平如何保住性命?他的通俗喜劇很賣座,為何一路被罵?
一向被認為只會拍商業片的朱延平,在1990年推出歷史題材的電影《異域》。他選中作家柏楊的戰爭小說《異域》,而這本小說在臺灣當時是一部禁書,朱延平為何不惜代價要拍這部電影?一向擅長搞笑的他,又如何挑戰自我,拍出這部讓觀眾看到心痛落淚的作品?
2007年,朱延平的電影《大灌籃》,憑藉周董的知名度,成功打進了大陸市場,票房高達人民幣一億兩千萬,這在當年是唯一一位擠進大陸十大賣座排行榜的臺灣導演。然而2009年,一部投資近兩億人民幣,讓周杰倫、林志玲在大屏幕上談情說愛的電影《刺陵》,口碑與票房卻都慘遭滑鐵盧。朱延平提到此事時落淚了。周杰倫、林志玲為何變成「票房毒藥」?
當朱延平可以自由拍他想拍的電影時,票房為何慘澹?
更多背後的故事 鎖定
今晚20:40廈門衛視
《兩岸秘密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