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人氣的語文雜誌
點擊標題下方「新讀寫」關注
這本書的作者本身也表示那種愛美愛真的精神,和那中國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樂恬淡自適的天性。……我真誠地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是宇宙之至美。
——林語堂
愛情是什麼樣的?
在沈從文眼中,愛情是「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在王小波眼中,愛情是「我把我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在朱生豪眼中,愛情是「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切的愛你」。
而在晚清才子沈複眼中,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不過是「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與妻子芸娘布衣茶飯,於江南小鎮廝守一生,就是他嚮往的幸福。
愛是乍見之歡,非你不娶的勇氣。
乾隆40年的盛夏,13歲的沈復第一次遇見芸娘,便被她的秀美和聰慧所吸引,一見如故。
千迴百轉,其愛慕之心仍不得釋懷,便鼓起勇氣對母親說:「若為兒擇妻,非淑姐不娶。」
沈母對芸娘也頗為喜愛,便脫下戒指贈與芸娘,這樁婚事就此訂下。
待到這年冬天,芸的堂姐出嫁,沈復有幸再與芸娘碰面。當時只見滿室鮮衣華服,唯獨芸一身素淨天然,淡雅清新,僅換一雙新鞋而已。沈復見那鞋子,繡工精巧,別致新穎,問後知道是芸娘親手製作的,才知道她的蘭心蕙質,不僅在筆墨之上。當晚,沈復將親朋送到城外,回來已是三更,肚子稍感飢餓。婢女為其取來棗脯,沈復嫌過於甜膩。這時只見芸娘悄悄拉了拉沈復的衣袖,示意其隨她入室。待沈復走進屋內,只見芸娘早已為其藏好了暖粥和幾碟清淡小菜。雖然還未成親,卻早已將對方掛念於心。芸娘對沈復的用心,還遠不止這些。當初得知沈復出痘,芸娘就開始食齋,一直堅持了很多年,直到二人結為夫婦,沈復才意識到這些年芸娘為他的付出,十分感動。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經得住風花雪月,經不住柴米油鹽。可沈復與芸娘婚後的生活,卻將這柴米油鹽的日子,過成了春花秋月的嚮往。 芸娘剛做新婦時,頗為沉默寡語,平日裡只喜歡聽沈復高談闊論。沈復為了不讓芸娘沉悶,便換著法子與芸娘說笑,有如用纖草撥弄蟋蟀那般細心,之後芸娘才漸次話多起來。怕被公婆嫌棄懶散,芸娘每日早起,一向留戀床榻的沈復為了陪伴芸娘也隨之早起,耳鬢廝磨,形影不離。他們夫婦,舉案齊眉,相敬相愛二十三年。年歲愈久,感情愈是親密無間。在家中,或室內相逢,或窄途邂逅,必握手相問:「何處去?」初時細心謹慎,唯恐旁人見到。他們同行並坐,如影相隨,起先避人,時間久了不以為意。芸有時與人相坐閒談,見沈復來,必起來偏挪其身,沈復便緊挨著她坐下。二人亦不明白緣何纏綿至此,開始有羞愧之意,後則是自然從容。七夕節,芸設香燭瓜果,與沈復同拜織女星於「我取軒」中。沈復鐫刻兩枚印章「願生生世世為夫婦」;沈復執朱文,芸則執白文,作為日後往來書信之用。中秋節,沈復帶芸娘前往滄浪亭,事先與守門人說好,勿放閒人進入。他們帶了一張毯子,鋪在亭中,席地環坐,品茶賞月。晚風拂袖,月映波心,快意無限。趕上廟會,沈復也不忍芸娘身為人婦而錯過這等瑰麗奇景。於是將其打扮成男子妝容,帶她去廟會之上,遍遊萬千景致。 後來,沈復要去吳江弔唁病逝的故人,途經太湖,便要帶芸娘一覽太湖之美景。芸娘藉口要回娘家,半路與沈復匯合。待芸娘登船,行至太湖,看見風帆沙鳥,水天一色,感嘆道:「這便是所謂的太湖了?今日得見天地之寬,太湖煙波浩渺無邊,真是不虛此生矣!」沈復曾對芸娘說:「可惜卿為女子,又如此溫順嫻雅,若能化身為男子,與我相伴訪名山勝跡,遨遊天下,豈不快哉!」芸寬慰道:「這有何難?待我白髮蒼顏之時,縱算不能遠遊五嶽,可近處之虎丘、靈巖,南至杭州西湖,北至揚州平山堂,皆可與你偕遊。」沈復說:「只怕卿白髮蒼顏之日,步履維艱,走不動了。」沈復說:「來世卿當做男子,我為女子,與你相伴相從,不離不舍。」新婚不久,沈復就要前往杭州學習,心中不舍芸娘。其間,因難抵相思之情,便暫停學業歸家,伴芸娘左右。當時正值六月酷暑,沈復便帶芸娘去「我取軒」中尋清涼避暑。酷暑之日,芸停了刺繡,終日伴沈復讀書論古,品月評花。芸娘不善飲酒,最多只能飲三杯,沈復教她射覆行酒令。他們夫妻朝暮相對,伉儷情深。在沈復看來,人世萬般歡樂,莫過於此。後來,他們搬至倉米巷,因新屋乾熱,窗外景致荒涼,便遷至附近老婦人的家裡暫住避暑。閒時在柳蔭下垂釣,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夜深了,溫酒煮飯,月下對飲。向晚庭院,倚靠相背,閒話短長。 在芸娘看來,幸福莫過於:「於此處修築宅院,繞屋買下菜園十畝,尋來僕人、老嫗,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繪畫,我刺繡,換了銀錢,以備詩酒之需。布衣菜飯,一生歡喜,不必作遠遊之計也。」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從兩百年前到今天,我們對於愛情的嚮往仍然是如此的純粹質樸。應了民國文學家林語堂先生的那句話:「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眼前的美好。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那個「與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的人。本文選自《浮生六記》,【清】沈復著,白落梅譯寫,葉露盈繪圖,湖南文藝出版社。更多寫作指導、熱門時文、寫作素材、讀書方法、學生佳作……盡在《新讀寫》雜誌!投稿郵箱:xinduxie211@163.com。長按二維碼 關注新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