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很難進入正常的戀愛關係,他們不是沒人愛,也不是不愛別人,奇怪的是他們自己原本有好感的人,一旦對方對他們表白,他們就再也無法喜歡對方了,甚至有點厭惡…是不是很渣?是不是有病?是不是活該注孤生?
其實不是他們渣,lithromantic了解一下,學術名叫性單戀,也有人稱之為迴避依戀人格。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的:lithromantic——指的是對某人產生愛情,卻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的人(這類人的愛情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lithromantic有的可以接受戀愛關係,有的則不能。
lithromantic,真的是我在戀愛關係中見過的最奇葩的群體了。
他們只能在曖昧中體驗愛情,他們只想享受幻想帶來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實的回應,他們馬上就會落荒而逃,好像「談戀愛」是洪水猛獸一樣,他們自己則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堆裡。
他們能暗戀單戀一個人三五年,卻沒有辦法和別人談戀愛超過一個月,有的三五天都不行,哪怕對方就是他們苦苦暗戀了三五年的人。
他們會愧疚,會不安,會厭惡,但只有從一段關係中解脫出來,他們才能重新呼吸,感到自由。
他們對別人的喜歡是真誠的,不再喜歡也是真實的。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他們是情感上的自我虐待者。
他們在意識層面並不自卑,不覺得是自己配不上對方,或是對方配不上自己,他們只是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
不得不說,和lithromantic談戀愛太難了,可能分分鐘被甩,而且毫無原因。因為lithromantic就是最大的原因。
lithromantic究竟是無性戀的一個分支?還是一種心理障礙?有人認為,與其說這是一種性取向,不如說這是一種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即迴避的態度。
性單戀具有迴避型的依戀模式,英國的心理學家John Bowlby將依戀模式分為了三類:安全型依戀模式、焦慮型依戀模式、迴避型依戀模式,其中,迴避型依戀模式的幼兒對母親的存在、離開、返回都十分的漠然。這是因為,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受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通過迴避型的行為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
在幼兒長大後,這種「得不到的我就乾脆不要了」的習慣化的迴避和壓抑依舊存在於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從「不接受母親的愛」,變成「不接受他人的愛」。
相比於安全型依戀者,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擁有的親密關係更少,並且很少對其他人表露、坦白自己,總給人一種距離感,很少有人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有點冷漠又疏離。因為他們會主動地「限制」和「壓制」自己與他人的親密。
所以,當他人表達了對自己的喜愛時,lithromantic會排斥,會感到厭惡。其實,「性單戀者」內心深處需求著愛,他們只是無法建立起將愛輸送進心裡的管道。
那是不是lithromantic就註定要孤獨終老了?不一定,畢竟有一部分lithromantic還是可以進入戀愛關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迴避型依戀人格也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即使真的無法進入到親密關係中,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更自在輕鬆,自己也更享受想像中的浪漫愛情,那麼注孤生未必不是一種更適合自己的存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