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Mona Lisa)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1952年,德國發行首枚《蒙娜麗莎》郵票。
萊昂納多·達·文西(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義大利文藝復興著名畫家、科學家、發明家。 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一生在繪畫上孜孜追求,為我們留下許多名垂千古的傑作,其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達·文西思想深邃,學識淵博、擅長繪畫、雕刻、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達·文西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油畫《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文西的最高藝術成就,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文西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文西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文西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
畫家達文西的肖像油畫傑作《蒙娜麗莎》完成於佛羅倫斯城。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對正義的歌頌,那麼《蒙娜麗莎》則是對美的讚嘆。16世紀的美術史家瓦薩裡在他的書中寫道:「達文西創作這幅油畫的動機,是由於蒙娜麗莎長得非常漂亮,為了在畫中充分表現出來,他做了周密的準備之後才著手創作……無論誰看到達文西這幅畫的時候都會發現一種永恆的微笑呈現在夫人的臉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類之手,而是上帝創造的真正藝術。所以這幅畫被公認為勝過以前所有肖像畫的世界傑作,也絕非偶然。」
蒙娜麗莎是當時佛羅倫斯一位商人佐貢達的妻子。畫家達文西在創作時為了使模特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甚至請了樂師為她演奏助興。畫家是這樣來處理這幅肖像的:在呈三角形的構圖中蒙娜麗莎的頭和雙手既優美又突出。她似乎坐在露臺上,遠遠望去,背景上有一片起伏的山巒和河流,空曠而深遠。柔和的光線籠罩著整個畫面,蒙娜麗莎的形影自然交融,輪廓線常常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同早期文藝復興畫法已大不相同。
長久以來人們討論最多的還是蒙娜麗莎的笑容。在她那張極為生動的臉上,一雙明澈的眼睛默默地注視著觀眾,她似乎若有所思,嘴角透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這微笑中又依稀露出哀愁。正是這若隱若現的微笑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所以人們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永恆的微笑」。
達文西在運用明暗法和「薄霧法」處理畫面有許多獨到之處。蒙娜麗莎的眼角、鼻下、嘴角和雙手都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明暗,形體顯得結實而有立體感。頭和雙手不但造型優美,而且解剖結構準確,刻畫細緻入微。畫面背景的處理也十分奇特,兩邊遠景並不在同一視平線上,左邊視平線顯得較高,而右邊視平線則比較低,這樣的處理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達文西通過仔細觀察和精心製作,刻畫出一位普通義大利婦女的真實形象。《蒙娜麗莎》既表達了作者對人的歌頌和讚美,又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審美理想和藝術成就,因此,它成為一幅名揚天下的藝術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