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給我推薦了一部紀錄片,叫《剩女》。
這部由美國PBS製作的紀錄片,錄三位職業女性的不同遭遇,將中國剩女的現象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揭開了9000萬中國單身女性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到底是什麼理由,讓單身女性受到歧視和不解?
因為紀實和扎心,更有網友評價:「真實到令人窒息。」
1、34歲不結婚,就是失敗嗎?
邱華梅,來自傳統的山東鄉村,在北京一家外資律所工作。風光體面的背後,卻是道不盡的心酸。
因為已經34歲了,還沒結婚,開始遭到社會的「圍攻」。
在婚介中心,潑冷水,紅娘直言:
「你年齡真的太大了,而且相貌上也不是特別出眾」。
「你覺得你年齡不大?那你在自欺欺人。」
「你結婚生子到時候都高齡產婦了,什麼?可以不生孩子?哪個男人能接受你不生孩子?不生孩子結婚做什麼?」
其實,她本來自我感覺挺良好的,被這麼一說,頓時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
而老家那邊呢,父母的態度更甚。
年邁的父親說:「你大學畢業我很自豪,但你不結婚我很傷心」。她的母親以病要挾,說臨死前沒別的心願,就想看到她結婚。
姐姐直接了當的說:「不結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不結婚的女人,那都是不正常的」。甚至還讓自己小孩叫她「光棍姨」。
每次回家,都會聽到家人說「你34歲沒結婚,你知道出去別人背後怎麼說我們。」
不結婚,成了她的錯,不結婚,好像就活該被取笑、批評。
回北京後繼續相親,也並不順利。
很長一段時間,她感到很焦慮,一邊想滿足家人,一邊又不想違背自己的意願,就這樣左右徘徊著。
她說:「就像覺得自己站在那裡,四面八方的海水湧過來,快要淹沒我,需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和這種感覺做鬥爭,一方面要戰鬥,一方面要奔跑,覺得敵人太多了,感覺有千軍萬馬。我現在好端端的人生過成這個樣子,就因為不結婚,過著一種戰鬥、逃亡的生活。」
她無力改變家人的觀念,也沒法改變社會對剩女的包容,那隻好改變環境,於是,她決定去法國留學。
在異國,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由和輕鬆。
2、 結婚不是自己喜歡,而是為了媽媽高興
第二位主人公,其實還沒到30,芳齡28,卻也背上了「剩女」的名號。
徐敏,電臺主持人,在北京有車有房,家庭條件也很好。是傳說中的「乖乖女」。可就因為是乖乖女,所以一直沒結婚。
徐敏自身條件很好,性格也好,並不缺追求者,按理說不會被剩下。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家庭。
徐敏母親掌控欲強,她不滿意的人,徐敏絕對不能嫁。
在徐敏和心理諮詢師的對話中,有這樣一段,令人深思:
諮詢師問:你的感情方面的事情,你家人決定權有多少?
徐敏說:大概80%-90%吧。
這個比例,已經掌控了決定權。
在以往的戀愛裡,只要媽媽不滿意對方,那結果必然是分手。因為如果不分手,媽媽就生氣,不理她。
從小到大,徐敏不能做任何決定,只能聽從媽媽的安排。
在心理諮詢師的鼓勵下,她嘗試和母親溝通,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媽媽說:我給你買車買房供你去最好的學校,儘可能滿足你,你到頭來這麼說我。
多麼似曾相識的道德綁架啊。
以至於成年後找的對象、過的生活,都要令媽媽滿意,而不是自己高興。
3
第三位主人公,是片裡唯一一個結婚生子,但是她真的幸福嗎?
蓋琪,39歲,北京人,博士學位,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已婚已育,家庭美滿,和丈夫的感情也很好。按理說,她並不是剩女。但也是眾多女性真實面貌的折射——為了結婚而結婚。
蓋琪的結婚對象是農村人,比她小,而且兩人差距很大。之所以結婚,是因為自己馬上要四十了,既然對方不介意,那就結吧。
於是,僅一年的時間,她完成戀愛、結婚、生子。
結婚後,為了丈夫,從北京到了廣州,這一步開始,也是各種妥協的開始。她開始放棄自己原來的興趣和追求,一心相夫教子。
在一次課堂上,在討論女性如何對待婚姻時,她毫不避諱的說:
婚姻不是一個成功的結局,但是就階段性來說,我現在很快樂。在我沒結婚之前,我的生活是有趣的,豐富的;結婚之後的生活,沒有那麼有趣,很多時候真的很無聊,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一些。
鏡頭裡有她和丈夫的日常,也會笑容滿面。但是原本的那個她,已經不在了。
4
看完這部紀錄片,不禁再次感嘆,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太高了。
以至於都不能自由追求婚姻和自由。
總要被家庭、社會束縛。
不結婚又如何?自己的生活,自己努力過精彩便是了,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了,為何不被認可呢?
婚姻不是唯一的歸宿,也不是定義幸福的標準。
結婚更不是施捨。
結婚,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同理,選擇不結婚,也是自己的方式,我們應該尊重,而不是盲目的推崇婚姻至上。
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尊重每一種人生,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最後,希望所有單身的女性,都能像《剩者為王》裡盛如曦的父親說的那樣:
「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END-
今日話題:你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作者:霖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