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主編大人,表示完全"看不懂"這篇文章。
dàn 幕? 還是 tán 幕? 在了解彈幕之前,或許很多人連讀音都搞不清。
這詞本是用來形容戰場上的槍林彈雨,表示火力強大的意思。不過現在提及彈幕,我們能想到的東西有太多太多。但首先要明確的是,彈幕文化就是宅文化的分支,屬於亞文化。
國內觀眾最早了解到彈幕是來自於日本的Niconico動畫,觀眾的評論會直接顯示在視頻當中,並且以相當醒目的方式與視頻內容結合。所以彈幕的出現就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交互感,評論功能導入了時間的觀念,不得不說這個相當出色的想法。很快國人就把這一套理念帶了回來,於是就有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A、B站彈幕。什麼是彈幕文化?我覺得站在一個資深偽二元次用戶的角度更能把那些彈幕的事兒說清楚。
為什麼要開彈幕
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會給群眾帶來巨大的好奇感,B站的成功讓大眾第一次認識到:原來視頻評論還能這麼玩。其實,彈幕不僅是有趣好玩,它對如今的視頻內容有著深遠影響,是現在視頻網站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彈幕不僅存在於視頻網站,它也帶動了後來直播網站的用戶參與性。二次元的小弟,漫畫、音頻、小說、遊戲等等垂直性較強的內容產品也都紛紛開通了彈幕吐槽功能。
所以,你能想像看網文的時候飄著一層彈幕是怎樣一種體驗嗎?
不過,你也可以把彈幕理解成字幕組中的CC(Closed Caption 隱藏字幕),相當於作品的衍生解釋和二次解讀,幫助那些小白用戶快速了解作品知識。之所以看,是因為我們離不開彈幕。
有用型
野生字幕菌,他們出沒於廣大生肉(無字幕外語視頻)視頻,提供完全免費翻譯服務。通常字幕菌會把翻譯好的字幕用特殊彈幕呈現在視頻底部,但由於水平層次不齊所以只能看緣分(野生的哦),無法準確對照時間軸而產生一點時間偏差。不過儘管如此,野生字幕菌還是網友們喜聞樂見的老司機角色,可惜的是他們出現的機率較小,只能解部分不懂外語用戶的燃眉之急。
科普菌,當視頻中出現了某些專有名詞,或者是新入坑的小夥伴聽不懂的術語,科普菌就會第一時間跳出來給大家解釋(當然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百度百科上直接扒或者乾脆直接鬼扯的內容)。而且他們的出現總會伴隨著巨大的彈幕群體,和一大段文字,讓不得不暫停觀看,也就是CC字幕的彈幕化。
見解帝,專門出現在某些爭議時刻,和科普菌一樣自帶強烈個人立場,且顏色鮮豔醒目。通常喜歡發表個人意見和想法,對視頻內容有獨特觀點,在新番組和電影組中大量出現,喜歡解讀一切。而觀眾則會通過見解帝的觀點,自行理解視頻內容,從某種形式上來說可以幫助用戶獨立思考。
高能預警、彈幕護體,這類彈幕在恐怖視頻中比較常見。觀眾在觀看恐怖片的時候會被突如而至的驚悚嚇尿,高能預警的職責就是給大家打預防針,提前告訴你接下來將要發生大事。而在某些限制級視頻(鬼畜、獵奇、噁心)裡,在沒有馬賽克的情況下,彈幕護體就充當了神聖責任。網友把他們親切地稱為「手動打碼」,具體表現形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真言)」 「■■■■」 「大悲咒」 等等...
KUSO型
彈幕的初衷也是給群體一個吐槽機會,並且群眾的惡搞水平一直不低,彈幕文化其實就是KUSO文化附屬品。在二次元領域,惡搞是沒有下限的,當群眾需要笑點,需要吐槽的時候,彈幕必須作為第一載體和重要工具。
計數菌,就是給鬼畜視頻(該類視頻以高度同步、快速重複的素材配合BGM的節奏鬼一樣的抽搐來達到洗腦或喜感效果)計數的。比如「股♂擊」「Fa♂樂器」「啊♂」等等出現頻率高的音效,計數菌會樂此不疲的在屏幕上記錄出現次數,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越到後面出現機率越小。這時候,有的彈幕就會說「計數君已陣亡」 數字也通常停留在「1024 Hit」。
空耳帝,這個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網上百科給出的含義太官方,我個人理解為「惡搞音譯」,就是把歌詞或者外語用漢語形式寫出來。十分搞笑,令人忍俊不禁,屬於惡搞文化。當然,其中還不乏某些低俗詞彙,會令小部分用戶反感,不過總體來說確實屬於相當喜劇性的文化。比如,周杰倫的《我的地盤》原文歌詞:「節奏在招惹我跟街舞親熱」空耳即為「姐姐在我這兒跟姐夫親熱」。
神彈幕,彈幕裡的高級技術。可以理解為「高級顏文字」,他們一般都是以字符畫或者3D動畫的形式出現。屬於特別稀有事件,只能在某些「鎮站之寶」或者高點擊量視頻中才能發現這些神彈幕的蹤跡。技術宅通過特殊代碼可以實現一些難以置信的彈幕,有的用來畫面,有的甚至都可以寫程序了。
小結:
為什麼要開彈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吐槽的梗,這裡的梗指視頻原有吐槽選項或者UP主(製作人)本身的槽點。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把這個包袱抖出來,就是如今廣大彈幕的職責。而我們看彈幕,就是為了從彈幕獲取有價值信息,什麼是有價值信息呢?無非就是上述所說的內容型彈幕,它給用戶提供信息,或者間接給用戶提供了內容選項。一個是價值輸出,一個內容引導,有別於傳統的靜態評論方式,彈幕評論從形式上來說是優秀的互動表達。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在觀看視頻的時候都需要彈幕做陪襯,他們就喜歡密集的吐槽和歡樂地刷梗。而且,很多人還嫌彈幕太少,氣氛不活躍,所以也就有了「養肥了再看」「人比彈幕多」等等留言。
為什麼要關彈幕
彈幕內容永遠都是由用戶提供的,當用戶水平下降之後,彈幕也就變得尷尬了。我在09年的時候第一次上B站,覺得這裡真是天堂。我能每天對著彈幕傻笑,時不時還發兩條過過癮。可如今,不論在哪個視頻網站,彈幕水準都每況日下令人煩心。或許說是人們厭倦了無止境的吐槽和爛梗,以及毫無意義的低級爭論。
Youtube上老外曾做一期中國彈幕視頻網站調查,老外對這些「移動字符」表示非常驚訝,表情誇張的說道:「中國人喜歡看這種飄字兒視頻」。其實,我們不一定全都喜歡。
劇透黨,無論是在影院花錢享受,還是在網上看槍版資源,當你看到劇透黨的一瞬間都想將他們大卸八塊以解心頭之恨。他們喜歡透露各種懸疑橋段,並且用醒目的大寫字體發送,強姦您的視覺。很多人在觀看《柯南》等推理題材作品的時候,總會在第一時間把彈幕給關掉。
神論黨,被人戲稱為小學生或者初中生。因為他們喜歡發送一些毫無邏輯言論,或者極其胡扯沒有根據的看法。更搞笑的是,每當神論黨發表見解的時候,馬上又會有道德帝或者下一個神論黨對他進行反擊從而陷入無止盡的爭吵輪迴。
撕逼黨,顧名思義就是吵架。發生爭吵的原因也有許多,有的是因為互掐CP,有的則是還是因為看不慣佔領道德至高點的優越黨,從而引發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撕逼事件。除此之外還有「引戰黨」和「節奏黨」,他們是網際網路臭名昭著的無節操兄弟,極具攻擊性和戰鬥力,表現症狀為:滿嘴髒話、不講道理。
刷屏黨,喜歡用毫無意義的符號和詞語霸佔視頻界面。而且都是團夥作案自發行為,一般都會承包整個魚塘讓界面布滿彈幕。類似早期QQ群裡的「定海神針(一個超級大長圖,足夠讓你翻一分鐘)」。然後我們就看不清視頻了,只能對著一屏的文字發呆,電腦不好的同學甚至已經司機。作案工具是:
廠下廣卞廿十一卉半與本二上旦上二本與半卉一十廿卞廣下廠下廣卞廿十一卉半與本二上旦上二本與半卉一十廿卞廣下廠下廣卞廿十一卉半與本二上旦上二本與半卉一十廿卞廣下廠廠下廣卞廿十一卉半與本二上旦上二本與半卉一十廿卞廣下廠下廣卞廿十一卉半與本二上旦上二本與半卉一十廿卞廣
小結:
關閉彈幕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是「它影響到我的正常觀看體驗了」,或者是「它根本毫無意義」。那些令人反感的彈幕行為都可以歸類為「受影響」。
第一,觀眾被彈幕影響;劇透黨無恥劇透浪費感情,罵街黨在視頻上無節制洗腦輸出,給受眾造成成噸傷害。這些無疑都是用戶素質問題,用那些不願透露姓名的忠實粉絲的話來說就是:「小學生太多了」。低齡化直接導致曾經輝煌的彈幕文化逐漸被低俗語言取代,剩下的彈幕也只能玩N年前的老梗。
第二,彈幕影響觀眾正常瀏覽;滿屏無意義的彈幕只會增加用戶的瀏覽負擔,沒有人能夠同時觀看吐槽和字幕還有視頻三個內容,咱們不是多核處理器。在應對爆炸信息的時代,受眾只能吸收極其少的一部分。而二次元們喜愛的,大量毫無意義的刷屏彈幕,確實只能算得上KUSO文化的再表現。
網站只能做到監督還只能靠用戶舉報,並且像國內二次元彈幕網站都比較青睞於用「限制註冊」的方法來提高用戶素質。B站是答題方式,A站則使用邀請制度,控制用戶數量,提高彈幕門檻。但是這種方法也只限於特殊領域特殊網站,只能算是小眾範圍。並不能最大限度都保護評論淨土,比如某遊戲直播網站就充滿了生殖器、髒話、辱罵等等彈幕。
最近,法制網一篇《「彈幕」粗鄙言詞曝網絡文化低俗之風》 就大膽指出現在彈幕成災,需要根治。但是,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實名制」。且不說實名制的實行難度有多大,首先實名就破壞了娛樂精神原則。KUSO本意就是吐槽、惡搞,這都實名制了也就沒多大心思參與群眾事件,專家把彈幕當做認真負責的留言行為,只能說是沒有透徹了解彈幕文化。
淨化彈幕只能先從用戶出發,引導用戶正確地吐槽,正確地惡搞。當然,這是有學習成本的,每一個社交網絡都有低素質和低門檻的頭疼問題。往大了說是國內的網絡語言環境問題,但由於這是個小圈子,所以我們覺得還能再搶救一下。6年前我會毫無顧忌打開彈幕,認真地看每條吐槽,還經常樂開花。而現在,我卻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關閉彈幕,遠離那些煩人的文字。
關還是開?在用戶打開視頻之前就已經有答案了。
本文由網際網路圈內事原創
轉載請聯繫微信:123273283